文人之死

文人之死_第1张图片
寻章摘句老雕虫——李贺

是谁杀了文人?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孔子和欧阳修。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从孔子定下君子的标准以后,大部分张口君子来闭口君子去的文人们就没有真正领会孔子的意思,一直老老实实的读经诵典,白首穷经。然而的确有一部分人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这反而也害了他们。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仅能够满腹经纶还要深谙社会。正是文采斐然加上质朴粗野的混合,做到横跨“黑白”两道,能够达到“中庸”为最善。在同一章里孔子就举了自己的例子:别人问孔子说有位仁义之人掉井里了你要跟着跳下去就他吗?孔子马上识破他的意图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以过去,但不会下去。多么油滑的回答:你可以欺骗我,但是不能耍我(“可欺也,不可罔也。”)。子产就没有那么聪明。子产被仆人愚弄还大呼“得其所哉”,若是鱼儿知道还不得破口大骂。孟子得出了“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君子”并不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假如能像孔子似的懂得何谓“君子”的话,就不会那么傻,可怜得被仆人欺骗。只能说子产想做“君子”还不够格。

《史记》载“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高祖厌恶儒生,除了他讨厌读书以外,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恐怕他没想到。文人可恶之处在于“文质彬彬”懂得见风使舵、明哲保身,笔在他手上嘴在他脸上,他能散布言论蛊惑人心,他能口诛笔伐,用笔杀人不见血。所以历代皇帝都懂得,得罪谁都不要得罪文人,假如得罪了怎么办?只好杀了他。

这是跟孔子学得好的,如果没有学到孔子的真谛,那也是难逃一死。看看“顽固”的方孝孺吧,成祖抬举你“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既然皇帝已经三番五次给你台阶下了,你却不知好歹咄咄逼人,自求死尔。终于“成祖怒,命磔诸市。”尽管抱得刚正不阿的美名,却落得个诛十族的下场。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从此,文人就有了“诗穷而后工”的说辞,也便诞生了又一个杀死文人的工具。为了达到“工”,但又总不会天天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的机会,感伤于是就成了文人的必修课。他们认为“人不极思,不知吾生之可哀,人不极思,不知吾生之可乐。知哀吾生者,可与破尘情矣。知乐吾生者,可与破圣谛矣。”更甚至清代陈庭焯在《白雨斋词话》里鼓励哀怨,他说:“诗以穷而后工,倚声亦然。故仙词不如鬼词,哀则幽郁,乐则浅显也。”

于是这便造就了文人的忧郁,就是文人这种气质杀了他们。《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我认为这还没有完,即便将思想写成文字传抄于世,或是用行动展现出来这些若是都无济于事怎么办呢,那么只有弃世了,王国维溺死昆明湖,海子卧轨……文人因思想“穷”于世,而把它寄托于另一个世界。杜甫可以说是“文章憎命达”,殊不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希望成为君子,追求文学造诣。在文字里摸爬滚打,反而被文字玩弄。精神和思想的寄托都无济于事,客观世界冷漠的发展读不懂什么叫“君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文人”。你若是不满意,要么被杀要么自杀,仅此而已。最终,文学是渴望,文人是可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