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过境蝴蝶

《赛德克·巴莱》以20世纪30年代雾社事件为蓝本,再现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史诗级巨制。

电影荣获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 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效、观众票选最佳影片(不算其他十几个提名的)。

导演魏德圣,师承杨德昌,第一次知道他是看他自编自导的《海角七号》,这部拿了十几个奖并且号称是台湾史上最卖钱的电影。后来得知他策划了12年,将《海角七号》赚来的全部的钱去拍一部台湾没人敢拍的《赛德克·巴莱》,有幸我所在的公司承接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后期特效制作,所以对这部影片更加的关注。

电影在公映前一直新闻不断,大都是没钱停工之类的报道,或者徐若瑄不收演出费还倒贴钱,或者周杰伦借钱给导演之类。魏德圣的确一直为钱发愁,再到后来电影出来了又怕大陆不引进,票房没保证回不了本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以至于当他和该片监制吴宇森出现在我们动画部为制作人员打气时,虽然办公室里很热闹,但是魏德圣的脸上还是有一丝丝的小忧郁。

电影幕后那些事儿

电影的开场是赛德克人在原始森林追踪野猪的一场戏,野猪在林子里被追逐最后被猎杀。这开场第一个镜头里的野猪就是全三维制作,因为现场无法顺利控制一个动物的运动路径,所以使用真人表演。动作演员穿上特质的蓝色紧身衣,从头到脚都包裹的严严实实,像野猪一样用四肢奔跑,这样真人穿过的路径和周遭植物会发生碰撞。在后期中将真人替换成三维制作的野猪,再通过后期校色就会天衣无缝。

影片中像这样的后期制作工程量巨大,比如在赛德克人起义后,用砍刀砍下日本人的头颅,后期制作了大量的头颅模型。拍摄过程中演员正常表演,后期按照演员的照片来制作三维模型,在后期合成中擦掉演员的头,将三维模型进行合成、校色,再添加一些喷血之类的细节,电影就会呈现血淋淋的屠杀场面了。

影片是在原始森林实景拍摄,但是当时的地貌和30年代还是有些变化,为了效果,后期做了一些原始森林的地貌和实景拍摄的进行合成,这样整个画面会显得丰满许多。

总之,电影里实景拍摄有难度或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是需要后期进行制作了。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一座吊桥,导演当初是实景挖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吊桥,镜头又是个远景,导演花了很多钱打造了这个实景。可是在影片中却作废了,因为我们只需要那一座吊桥而已,在蓝屏下拍,后期可以合成需要的背景,这样可以省掉很多钱。在办公室里魏德胜看到这个毁的骂娘。因为按照台湾政府规定,他还花了钱把挖了坑的地给填上。

这种情况我们遇到很多,都是导演对于后期制作不了解造成的,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一些。

电影讲述的是台湾原住民的故事,原住民是不穿鞋子的,拍摄中虽然很多演员都是原住民,但是早已经不是打猎、吃生肉的原住民了。开始的确都是不穿鞋在森林里演出,所以很多人脚都被划伤,所以后来就特制了一种肤色的胶鞋给演员穿上,这也是在后期进行擦除鞋子,看起来是光着脚,但是观众是看不出来的。(特写镜头除外)

同样搞笑的地方就是原住民不穿内裤,但是演员还是会穿,后期一样的操作,所以在片子里开场有主角在水底的镜头,可以看看,呵呵。

影片还有大量的后期校色工作。总之现在一部电影稍微复杂点的画面几乎都会用到后期制作,观众一般感觉不到,除非视效电影比如《三打白骨精》,《悟空传》之类。现在一年就是一个技术的跨度,后期制作的水准越来越高。

就《赛德克· 巴莱》里的后期制作工作量,我们承接的时候是1750个镜头,可是导演只给了四个半月的时间。这是极其夸张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制作的质量。这么说吧,电影《龙门飞甲》一部分后期特效,镜头130+用了14个月,今年的《悟空传》的后期特效1400多个用了大概12个月,电视剧《择天记》用了近4个月。

虽然有具体的体量差别,但《赛德克·巴莱》绝对是以电视剧的时间来做电影的高质量画面,所以电影里有些镜头不尽人意,因为时间到了,那边催着交活等着上映了。

在魏德胜来公司的时候,他单独和视效总监的合照我们还给配了潜台词。两个人都面带苦笑,好像导演在说“老兄,你能给我做成什么样啊?”总监好像在说“你就给我这么点时间,我能做成什么样啊。”

素人演出效果惊人

因为这部电影,我第一次注意“素人”这个词儿。导演大量启用素人演出,并且饰演主角莫那·鲁道的年轻和年老的演员都是素人,整个影片脸熟的真没几个。并且主要角色都是原住民,素人的出演非常适合原生态的效果。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导演选角的功力都是神级的,饰演年老莫那•鲁道的林庆台,本职是牧师,同时是木雕工艺家,我从没见过这么威武雄壮的牧师。饰演年轻莫那•鲁道的游大庆,原来是个卡车司机,只是导演在马路上偶然遇见的。他们都在影片中有精彩的表现,我觉得评价他们的表演就是两个字“走心”。

复杂矛盾的人设只是还原历史

影片角色最突出的不是主角而是花冈一郎,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都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被迫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即融入不了日本社会,也不愿退回原始的野蛮,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文明”与“野蛮”中间是个尴尬的存在。

一方面因为一张原住民的脸,被日本同事嘲笑,学历最高收入最低,做的再好也得不到日本社会的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日化的生活方式和一身日本制服,又被同族嘲笑。

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们无法选择,最终先后自杀。

花冈一郎死前用赛德克语问弟弟“我们到底是日本子民还是赛德克的子孙?”。弟弟回答:“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一郎用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用日语说了句“谢谢”。

饰演该角色的徐诣帆,最后荣获金马奖最佳男配和最佳新人提名,完全因为这个角足够复杂和矛盾的人设。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赛德克•巴莱》对台湾原住民风俗的尽情展现,它一方面激发了台湾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引发了岛内观众的观影浪潮;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岛外观众的猎奇心理。

导演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只是用事实去感染观众,让观众去思考。在卑躬屈膝的文明面前,野蛮的骄傲足以让人尊敬。所以影片结尾,日本将军说“三百名士兵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这群令人敬畏的战士,如此的面对死亡”。

魏德圣在12年前就投巨资拍出5分钟的小样,只是苦于这么庞大的电影、这种题材无人敢投资,只能搁置。

12年的苦苦等待、一次次把自己逼入绝境,魏德圣最终完成了这部史诗巨制,他成了台湾第一人。

End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戒365天日更营 第8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幕后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