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华老师个人简介:
姚丹华,笔名稚吟秋声,资深语文教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讲师,“溯源导读法”“无界思维法”创始人,创建微信公众号“稚吟秋声文学艺术生活”、“溯源导读论坛””老子长寿””嘉定地方文化研究会”,聃道影视文化(上海)有限公司企划总监,文字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媒体。
台州的三门县,对于我而言并不算得陌生,因为先生的弟子张爱萍老师就是三门人。记得五月份的时候,我和先生曾到路桥县的东方理想学校参加第五届“四地”研讨活动,这次说是“五地”,是因为又新加入了嘉兴市,而活动地点就在三门初级中学。
12月7日下午,我和先生出席了由三门县初中语文教研员张爱萍老师主持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上海市特级教师马骉老师、三门教育局副局长郑国量先生、教研室主任柯孔泉先生以及三门中学校长张显钢先生。
我们有幸听了东方理想学校的肖建军老师执教杜甫《春望》,而宁波市鄞州邱隘实验中学的朱莉莉老师和台州市三门初级中学曾芳萍也上了此课,可惜,她俩同课异构的课,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赶上。这个纯民间而自发的教学活动,参加对象是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和嘉兴五地相关县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和其他热爱语文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
主办方安排十分紧凑,三节课结束,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马晓萍老师和上海市特级教师王莹老师两位嘉宾评课。马晓萍老师以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与在座的老师们分享了古代诗歌教学的节奏与时间的把控。她再三强调,即使教学时间紧,也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体悟,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王莹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自己浸润于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世界,潜心领会作者整体的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不能将之割裂开来理解。诗歌教学尤其要注意“留白”,将感悟体会的时间留给学生。
两位专家的评课都非常精彩。结束前,先生忍不住对我说,古典诗词教学要上出古典诗词的味道,诗词的基本常识,如对仗、炼字等等,必要时可以适当对学生提及。
12月8日上午,连着听了三位老师同课异构教学李清照的《渔家傲》,由我负责作嘉宾点评。给我的印象是,三位老师都很年轻,其中前两位是非常漂亮的美女教师。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妇人之作,年轻老师阅历尚浅、生活中未曾经历坎坷,教学这样的作品,有些难为他们。
上海市虹口区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朱茵老师的课,我概括为:构思很巧,开局很妙;重视朗读,结论模糊。何以见得?教学伊始,朱老师就向学生出示了几位名家对于这首李清照的特殊词作的不同看法,然后让学生讨论:这首词的风格究竟属于豪放还是婉约?这个问题如若作为学术问题,可能专家都要辩论很久。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觉得非常好。重要的不是要初中生搞清词的风格,而是藉此可以让学生追溯作者的心路历程,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词作中寄予的情感。我自己在教学《大战风车》一课时,就曾抛出问题: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还是可敬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从塞万提斯创作意图的角度进一步深入体会他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惜的是,年轻的朱茵老师在整堂课的构思大方向很好的情况下,作为教师,自身没有很好地沉浸于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的内心世界,却在教学最后以一首七绝得出结论“易安词篇课上观,磅礴大气入云端。江山万里豪情在,力唤鲲鹏振九天。”诗作本身在创作时花了心思,但从诗句表意来看,对于李清照的《渔家傲》最后却定论为“豪放派”,值得商榷。这种学术性颇强的问题,建议不要轻易给学生定性的结论。李清照的这首《渔家傲》,究竟属于豪放词还是婉约词,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讲,也没有必要非讲清不可,而探究此问题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借此可以触摸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杭州市拱墅区拱宸中学的苏翔老师是一位典型的“文青”,通过网络搜索得知,作为一名文学硕士,工作四年的她已经出版了三本文学类著作,可见功力不凡。我给她的评价是:音色如玉,以读带悟;引导“含”情,结尾出彩。年轻的苏老师一开始就有坡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注意停顿与节奏;第三次朗读,边读边圈点关键字,品读关键字的表达效果。一看而知,苏翔老师自己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她在教学中满含着情感,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也很注意找出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深入体察她的内心。“山河已沦陷,国破家亦亡。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往日北宋普普通通,平淡生活,可望而不可即。还有理想可以到达吗?”苏老师的课,自身情感非常投入,又有对作者情况的进一步追溯,对于学生而言,颇有感染力,假如溯源放在解读词作之前,也许效果会更好。假如教师出示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时,不仅引用其新婚时期夫妻琴瑟和谐、把玩文物的语句,而且将文章后半部分的自述文字挑出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品味,也一定会更有效果!另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一句,苏老师在引导学生时,主要强调了词句为下文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梦境,我觉得可能不仅仅如此,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句中的云涛翻滚、帆船在滚滚大浪中颠扑的意象,正是作者在南渡途中历经艰难险阻、一路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苏老师善于营造气氛,让学生浸润文本,她无疑是三位老师中教学最成熟、也最成功的一位。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学的张彦老师作为一名男教师,在课堂上显得心态放松、轻松自如,他的教学亮点是比较阅读,先是将李清照的原词,改为一首七律:“星河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后又让学生试着给这首词拟个标题,再将词中的关键词如“嗟”“谩”等词语替换后让他们品味效果。这种替换法显得非常灵动,但是假如不是基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切把握,很容易在讨论中失之油滑。本节课学习气氛过分轻松,冲淡了词作原有凝重悲愤的感情基调,并且在创作形式上话题展开过多,导致正式进入作品内容的讨论时间显得仓促。
我的评课主要围绕溯源导读法展开。个人以为,像李清照中年时期况味复杂的《渔家傲》一类作品,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多花些时间与精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个人志趣、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与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探寻其生命轨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作者在学生眼前成为立体的、全方位的呈现时,学生才能更加深入领会作者借助文字表达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兴趣驱使下的阅读、探究的过程,不仅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思维品质,而且其结果是学生借此得以触摸作者心灵,解读其作品时才能感同身受,深深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是对作者更好的生命关照。
溯源导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贴近作者、带动情感。追溯作者相关的东西,就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尽量贴合。学生真实感受到作品背后的“人”,读词就是读“人”,解读词作就是“触摸人心”,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心灵的滋养,他们今后写作才会更多地让自己的“心灵”参与进来,作文会更加富有真情。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高宗南逃,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江宁。期间,担任江宁知府一年多的赵明诚即将调任湖州知府,在交接手续时,接到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的消息时,竟弃满城百姓与妻子于不顾而仓皇出逃,寒心的李清照在与他途径乌江镇时,想到一介武夫项羽的敢于担当,觉得饱读诗书的丈夫那样渺小,心潮起伏地写下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明显感觉到妻子的藐视,最后竟郁郁寡欢而死。李清照独自一人带着夫妻俩节衣缩食收藏的古玩字画和古董漆器,还有与丈夫一起苦心编撰的《金石录》一书而孤身南渡,一路历经艰险,收藏品不断因被人觊觎而或被骗或被窃,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下了《渔家傲》一词。
心力交瘁的李清照权衡再三,终于答应了比她年轻的张汝舟的求婚,这是公元1132年。岂料张汝舟原有把柄握在御医王继手中,而王继收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不成,于是一面诽谤李清照夫妇“通金”,一面怂恿张汝舟借助婚姻侵吞文物。李清照一路追随高宗,想将夫妇毕生收藏的珍品献给皇上以洗刷罪名,不料皇帝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手下百官,李清照见此心中无限失望,写下著名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看清丈夫真面目的她,将通过科举舞弊做官的丈夫告发,而自己也因此蹲了九天监狱而最终被好心人据理力争而重获自由。经历了诸多曲折坎坷的她,重读丈夫的《金石录》,于1134年写下《金石录后序》。我们沿着她的生命轨迹,不难体会李清照《渔家傲》中透出的彻骨的苍凉感与悲愤情,学生只有了解了她的心路历程,才能深切地感受她那种欲哭无泪、叫天不应、喊地不灵的心灰意冷与孤独无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几处提到自己内心的悲痛与凄凉心境:“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物矣。”“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余悲恸不已”“悲夫”。因此,教师在教学李清照《渔家傲》时,《金石录后序》全文不可不看。基础好的学生,也建议可以作为课外拓展阅读。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也曾写过一首《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全词写自己月下赏梅,写出了梅花的高洁美好的品性。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青春的浪漫,这在词中自有体现,假如老师想要进行对比阅读,可以考虑将她不同年代、心境各异的“渔家傲”让学生进行品读,一定会让他们强烈感受到,因词人的处境和心情的变化而使得同一词人创作了风格迥异的词作。然后再反观其中年时期的“渔家傲”,学生对空有才华、安身无望的她饱经沧桑后的心灵挣扎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我在评课中还指出,网上很多解读都有标签式的浅读的嫌疑。百度百科说“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如此评点,似乎过于理性而缺少感性的“同理心”。
《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渔家傲》起首是这样写的:《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说《渔家傲》“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并且似乎有意与“沉痛愁苦”对立,感情基调就很值得商榷。“大约”“一般来说”“大多”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又很容易误导老师,其实,《渔家傲》就是南渡后的作品,并且可以肯定,当时南渡后所有的词人词风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李清照尤甚,其后期所有作品都是“沉痛愁苦”的,无一例外。
先生认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教材最好以她的代表作入选。也许这首四十七岁时的作品因为其家国情怀而入选,但是并不代表她的典型风格,而且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教学环节结束后,先生作了题为《密吟恬咏细品诗》的诗词讲座,与老师们分享了他自己从小领悟的诗词格律规律,并让老师们现场区分平仄、一起吟咏诗词。先生的诗词格律分享,实属独家之言,比市面上其他谈及格律创作的书籍内容更简洁明了,场内气氛达到高潮,据说三门学校的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听得不亦乐乎。讲座临近结束时,我紧接着介绍了自己根据先生的平仄基本规律,教会学生自己“推导”出四组平仄组合方式,至于学生和我在业余时间创作的诗词,由于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展示。
12月8日下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马骉老师的微报告,胡培新老师作了下一届主办单位的邀请和说明,我陪先生在宾馆休息,没能具体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