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明天也是小春日和》,最近看了他们夫妻的纪录片《人生果实》,对他们的印象更加立体了,推荐给大家。
非常向往文中的高龄夫妻,很恩爱,住在名古屋的小镇,房子周围有200平的土地种菜种树等。房子很简单,就是一层楼,一间房,厨房厕所隔开,客厅和卧室在一个大厅里,还有一间小纺织屋,还有3架纺织机,给英子自己做一些沙发垫呀衣服什么的。
他们种了70种蔬菜,50种果子,自己都记不住哪块地种的是哪种果子,于是用小木牌涂上黄色的颜料,写上对应的植物名字,鲜艳又好看。
比如这块小牌子上写着:“ノウゼンカッラ、赤いお花のトンネル、お楽しみ!”紫薇花,红花隧道,敬请期待。(这个紫薇花的日语我没查到这个单词。)
在他们的家看到书的名字《明天也是小春日和》,"あしたもこはるびより"。小春日和是指每年秋末初冬有着暖暖的太阳的日子。
这是他们的房子从外面看的全貌。
这个建筑师是津端先生喜欢的建筑家。
屋内的样子。厨房特别小。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是他们平时吃的饭菜,是一人一份,两人各自吃自己的那一份,不是像我们做几个菜全家一起吃,吃得比较精致。
这是津端夫妇的冰箱。
津端先生的爱好是帆船,上周末我去帆船赛讲绘本故事,老公儿子一起陪我去的,老公说帆船是个烧钱的爱好。当时我读那本书的时候对帆船贵不贵没印象,看视频时,英子说,当时先生的工资是4万日元,但一艘帆船要70万日元,她自己也没有觉得先生任性,而是想着该怎么想办法凑到70万日元帮先生达成心愿。
英子小姐家就比较有钱了,不过她的想法是很传统的,她说她受的教育就是结婚以后要伺候好丈夫,丈夫开心了自己的生活才能舒心。
在演员树木希林采访她的视频里,树木希林问她,你们完全没吵过架吗。她说,没有。英子说,我只说他的优点,缺点几乎不提,因为男人很脆弱。我注意到她说的是気が弱い,觉得特别有意思。
介绍津端先生的时候,英子说先生每天要手写10来封信寄出去,我很好奇,他怎么有这么多好朋友可以写信,看到后面我就明白了。
这是英子每次发工资后去采购的市场,好像挺远的,要换乘两三次,坐车单程一个多小时。她说先生喜欢吃中肥的金枪鱼,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英子问市场的人,这个鱼新鲜吗?他们答,这个一般般吧。问,那个蔬菜是今天的吗,他们答,不是。问,这个好吃吗。答,不是最好的……大概都是这样的回答。
全部都是老实过头的回答,我在菜市场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实诚的回答,都是说,今天的,早上刚刚进货的,保证特别新鲜等等。英子说,和市场的人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我相信他们。
这就是市场的人展示给大家看的,津端先生写的信。原来津端先生寄信还包括寄给卖菜给他们吃的人,真的是非常传统友好的人际关系。谢谢你给我提供新鲜的食材,要是我是卖菜的人,收到顾客这么可爱的手写信鼓励,我也不好意思卖一些次品给人家吧。
《人生果实》记录最后说到,两夫妻拒绝了很多家的采访邀约,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能够邀约成功也跟写信有关。不好意思,我忘了这个导演的名字了。他也是邀请了俩夫妻好几次被拒,最后是演员树木希林在一部电影中获奖的一支钢笔送给导演,导演拿着那支钢笔写了四五封信感动到两夫妇,才答应了这次纪录片的录制。
剧组和俩夫妇相处得很愉快,每次录制中拍摄的食物,除了日本料理,还有一些面包,蛋糕,布丁等西点。尤其是蛋糕等,英子每次做都是做一大个,俩夫妻根本吃不完,原来英子是把剧组的人的份都做好了。
两夫妻的恩爱日常
剧组拍摄时间是一年,这一年中间,津端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这是剧组始料未及的,但并没有刻意渲染去世的悲伤气氛,反而是很平静的,英子也很平静,穿了一身黑色,她说两个女儿要穿红色(我不记得他们是两个女儿还是一个女儿,视频中只出现了长女),她们的父亲最喜欢看她们穿红色。但并没有拍到他们的后代出席葬礼的场景。英子说他们结婚时没有婚礼,先生去世时也没有葬礼。真的是没有什么仪式感,但如此长情地互相陪伴了65年。仪式感只要用心花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搞得有声有色,但65年的温柔陪伴啊,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津端先生去世得非常安详,导演在最后说,去世的画面非常美丽。他用美丽一词让我有点惊讶。他说,如此珍惜生命然后了无遗憾地去世,让人感觉到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也暗指年轻人不要轻易自杀,好好惜命。
导演有提到,我们活着的人是非常忌讳死亡的,为什么死亡的画面就不能拍呢。本来只想拍两三秒的镜头他们延长到了十多秒,因为英子对津端先生的感情,因为津端先生去世得如此安详,无病无痛,真的是让我羡慕的去世方式,90岁的某一天,在田地里拔完草后午睡,再也没有醒过来。现在的人都是七八十岁就在医院死撑着,撑到毫无身命体征还在医院。我也好想老去以后在自己家里去世啊。我们的临终关怀做得还不够。
津端先生去世后,英子在树木希林的居酒屋时谈到,先生一直跟我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真的没在社会上做什么事,和社会上没什么交流,也没有和朋友出去吃吃喝喝,所以,你和我终于携手独当一面了。”
意思是两个人觉得自己于社会没做什么贡献,但俩人的小日子还是经营得挺不错的,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吧。
她跟树木希林说,我先生走了以后,我才知道,我嫁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真的。
英子真的很少去外面的世界,她去居酒屋也是第一次,树木希林是《人生果实》纪录片的旁白担当,因此结缘,津端先生去世后,英子看树木希林的节目说,我想去她的居酒屋。
仔细看,左边的红砖砌的炉子就是用来熏肉的。
津端先生去世后,是她的长女在这里熏肉。长女说,我们现在在东京工作,等我们老了,也要回到这里养老。英子还无意中透露了,我的外孙女也说,等她60岁了也要回到这里,住在这栋房子里。
树木希林说,这是你们作为父母的魅力。父母对生活的经营,自然吸引着下一代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回来。
发现了吗,书的封面,就是这个熏肉的红砖炉子。
我们没法把钱留给下一代,但是把土壤养的肥沃了,绝对能让任何人都种出来农作物的,还是要留给他们生产东西的地方,我觉得还是这样继承下去更重要。
纪录片中多次拍到这个给小鸟喝水的缸,旁边有个牌子写着小鸟喝水用。刚开始很多小鸟在不同时间段过来喝水,后来津端先生去世了不久,水缸自然破裂了一道口子,小鸟们无法来喝水了。女儿过来跟英子说,水缸破裂了。英子说,我们这么珍惜地用每一件东西,用了这么多年了,还是坏了,那也是没办法的,是它的命数吧。
这让我想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写道,大明王朝毁了不是怪最后一个皇帝,而是气数已尽。
当时英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感觉她在说自己的先生去世的事情。视频最后,女儿把水缸修好了,小鸟们又能来喝水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英子他们家的炖锅、烤箱都是用了40年的,40年啊。还在继续使用,是多么爱惜物件珍惜一事一物的一家人。
旁白中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句,コツコツ、ゆっくり。一点一滴,孜孜不倦。
还有这句,我刚刚在书的末尾也翻到了【時をためる暮らし】,意思是积攒时间生活。这些都不是剧组写的话,是津端夫妇的口头禅,他们不是攒钱生活,而是积攒时间。当然,津端先生的退休金也不低,每个月有32万日元,合计人民币1万8千块左右。
比如英子用的这台纺织机,她说她30岁的时候就想要纺织机织衣服,但等到50岁,才买到。英子做家庭主妇肯定要靠丈夫的钱来买,很多地方用钱估计买纺织机也是奢侈品,就是津端先生喜欢帆船一样。他们不乱花钱但都会省钱去买一些自己爱好的设备。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亲力亲为,自给自足。
比如津端先生给外孙女做的生日礼物,就是木工做的小房子。里面有客厅卧室储藏室,还有各种精细的沙发,玩偶等。估计得耗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吧。他们说,从来没有送过孩子塑胶玩具,全部是自己做的。
想想我们的孩子,都是塑胶玩具堆里长大的。难怪他们的孙女还发自内心地说,60岁以后想回到这里生活,这都是爷爷奶奶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啊。
当然,津端夫妇不只是把小家经营得很好,其实他们对周边的社会是有影响的,虽然他们口头说对社会没什么贡献。
这是他们发动小镇居民上山种了1万棵橡树,现在都挺拔高大,蔚然成林了。以前是秃山,山上什么都没有。他们说希望身体力行,让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自家周围种一两棵树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这是他们自己家的房子,坐在餐桌上吃饭,可以看得见外面的风景。津端先生曾被要请设计他们那一带的居民楼,好像是因为一次海啸还是什么自然灾难淹死了十多万人,居民要往他们那一带迁移。在爱知县,具体是哪个小地方就忘了。
津端先生两天内就把设计图画好了,是沿着山脉建房子,设计了杂树林通风口,我估计他设想中的一家一户都是像他们的房子一样,看得见风景的吧。那是他理想的设计图,可是六七十年代,梦想要让位于经济,于是只能把山地夷为平地建豆腐状的长方形公寓。
他们来台湾看望一位故人的时候,看到台湾的房子,其中一些也是他设计的。他说,建得这么紧凑,什么都看不到了。
他理想的房子是,无论站在哪个地方都能看到远处。我想,也是因为津端先生壮年时,公司要求的建筑设计无法满足他的个人梦想,他只能把梦想化小,至少让自己的家建造成梦想中的样子吧。
長く生きるほど人生はより美しくなる。
家は暮らしの宝石箱でなくてはならない
全ての答えは偉大な自然の中にある。
不过让人乐观的是,最近有一个公共的建筑区,好像是养老院吧,还是治疗一些精神病人的社区,邀请英子小姐去参与建筑设计,津端先生已经去世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自然与建筑结合的好处了吧。津端先生去世的时候英子是87岁,现在也是90岁了吧,她参与设计分文不收,完全是为了圆先生的梦吧。最后三张截图中的建筑就是按津端夫妇的设计想法施工的。
工作人员说,他们不要移植的成年树木,而是像津端夫妇一样,亲自种植树苗,等待树苗长高长大。英子说,大自然能疗愈这些工作中压力太大的人。
好久没有更文,这么用心地记录写下一部纪录片的心得,真的是内容太好了,让我有种不写觉得太可惜了的心情。趁热打铁,记录下来,刚刚好。视频资源可以下载人人视频APP,搜索人生果实即可。
PS:图片均为个人截图。
作者:戴戴,日语专业,公众号【戴戴写作之路】,绘本老师,热爱亲子阅读。欢迎热爱亲子阅读的同行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