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之「殤」——滿懷希望的絕望

图片发自App

凡卡之「殤」——滿懷希望的絕望

——听郑丽琴老师执教《凡卡》一课有感

语文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著名小说作品。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较长,通过主人公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以凡卡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描写凡卡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郑丽琴老师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整堂课下来,可以感受到郑老师备课认真严谨,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孩子们显然也很喜欢这位“激情四溢”的老师,兴味盎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这堂课上,郑老师引导孩子从文本入手,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从而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根据课堂实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提炼教材,巧设环节。

  《凡卡》在小学阶段是属于篇幅较长的文字,而契诃夫的文笔又处处值得品味。在有限的课堂如何提炼教材,是教学此课的最大难题。郑老师能充分地备课、备学生,读透教材,准确地提炼教材,从而设计了简洁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复习回顾,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其次是围绕“凡卡的悲叹思考”,凡卡的心愿是什么;凡卡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悲叹;凡卡遭受了哪几方面的悲惨生活?接着,具体品读第八自然段文字,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最后是思考探究: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如果你能接触到凡卡,你希望能做些什么。郑老师对教材的研读还是仔细的,所以能准确地提炼教材,设计出简洁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学环节比较清晰,突出重点,兼顾难点。在教学中,也基本上落实了这些环节,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抓关键词,读中悟情。

从课堂的导入开始,郑老师就抓住凡卡的这句悲叹“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来进行重点指导,先鼓励孩子们找出重点词语,“没有”“连”“不如”,尤其是“狗”字,在一遍遍的深入朗读中,铺垫和升华感情,一开始是凡卡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悲叹,带着问题读文,继续品读文章的重点段落,也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孩子们从细节中去感受凡卡的生活,从“挨打、挨骂、挨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确实连狗都不如;然后再来朗读这句话,经过郑老师有深度、阶梯式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凡卡的生活之“悲苦”。整堂课,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展开学习,抓关键词句,不断深化、浸染,让孩子们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丰富、升华情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憎恨。凡卡之“殇”,是沉甸甸的旧俄时代之殇。在当时的社会里,还有无数的小凡卡在美丽的莫斯科里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精品细读,触动心弦。

在教学第八自然段时,郑老师设计这样的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同桌完成:选择片段,从“挨打”“挨饿”“挨冻”这三方面的描写中,选出最刺痛你的心的一个片段;圈点这个片段中的关键词,简单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会作批注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册第五单元的百花园也有“学做读书笔记,学做批注(眉批和旁批)”的要求。郑老师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最触动内心的一个细节来读书,启迪思考,讨论交流,从而更及时地反馈自己的所学所得。例如,“挨打”方面,从具体的动作“揪”“拖”“揍”,感受到凡卡的生活的确是“猪狗不如”,进而联系文章体会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却是穷苦孩子的地狱。那些高大的房子、美食、好玩的钓钩、各种枪,肉店里的山鹬、鹧鸪、野兔等等,都是老爷们的,和可怜的小凡卡没有一丝关系。尽管这样,他还是渴望回到乡下,在那里,他也吃不饱,穿不暖,但至少还有爱他的爷爷,还有朋友。莫斯科,却是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

(四)读中推进,升华情感。

郑老师重视朗读的指导,比如凡卡的几次请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带我离开这儿……”“亲爱的爷爷,来吧!”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恰当的语气和声调,读出“诉苦”“恳切”,读出“急促”,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感情碰撞与交融,孩子们的心都快被这样的“哀求”和“呼唤”给揉碎了,大家沉浸在朗读带来的美的氛围中,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凡卡的绝望和悲惨命运。

郑老师的课堂还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丰富、热情,大大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等等,在此不胜枚举。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作为一个课堂观察者,我觉得略有遗憾的有以下几点,坦率提出,希望对年轻的郑老师有所帮助。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太妥当,导致结尾处戛然而止,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孩子们就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讨论:“凡卡爷爷能不能收到这份信”“如果收到了,爷爷会来接他回乡下吗?”还有“以梦为结尾”有什么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在孩子们体会文章内容、正为凡卡的悲惨遭遇而深感同情的时候,再适时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创设一个写作平台,激发孩子心灵的涟漪,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再次升华情感。这堂课没有布置作业,也缺乏一个从容的课堂总结。

(2) 其次整堂课存在老师“讲得多,扶得多,不敢放手”的现象,应以学生为本,落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读在其中,想在其中,体验在其中,比老师的“滔滔不绝”更好。还有朗读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节课上的朗读形式比较单一,如果能多些引读、导读,或者分小组、指名读,分角色读,效果会比单一的齐读更好一些。

(3)本篇文章以凡卡写信为主线,将“信件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的内容穿插安排的,教学时以“信件内容”为主线、其他内容为辅线来展开教学,但郑老师在教学时,却淡化了凡卡在乡下的“快乐生活”,“回忆爷爷守夜”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些内容不应被忽视,应有“一席之地”,才能反衬出凡卡在城里痛苦悲惨的生活。

(4)最后,应多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提一些自己不理解或关心的问题,比如:凡卡为什么不穿老板鞋柜上的鞋子,偷偷拿老师的钱跑回乡下呢?或者,为什么小凡卡得不到伙计的同情?乡下有这么多爱他的人,怎么就不能帮他过上好日子呢?孩子们敢于质疑,带着问题学习,肯定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孩子对课文理解感悟的能力,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听课时节,恰逢小满。《历书》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万物华美,饱含能量与生命力,是万物珍惜时光的努力。万物生长,孩子是,老师也是。郑老师年轻、充满青春活力,我相信这堂课于她,也是“小满”,有出彩和惊喜,也有小小的遗憾,且待来日慢慢斟酌,慢慢成长,因为小满恰恰是“留有余地,以便进退自如。”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卡之「殤」——滿懷希望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