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虚妄,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川端康成《雪国》

【读书】人生虚妄,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川端康成《雪国》_第1张图片
1 生如夏花之绚烂

有的人活着,是个温润的存在,即是死后,也能让人感觉到他遗留的微温痕迹。而另一些人,生来就是孤冷的存在,世界因他们的消逝而顿感萧瑟。1900年,中国女作家“冰心”出生,笔名虽寒气逼人,却写下《小桔灯》这样温暖的篇章;早冰心一年的1899,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于初夏出生,却给世间带来一股诗一般清新的凉意。他出生不满三岁,父母相继病逝,又在15岁之前见证了姐姐和祖父的离世,成了一名孤儿。川端康成虽然幼年不幸加上体弱多病,却留下了如夏花般绚烂的作品,尽管忧伤孤独的底蕴,浸透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使之都带有一种凄绝的美。

1968年,川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雪国》是其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诺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评论说:“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他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2 死如秋叶之静美

提到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就自然想到川端康成与其爱徒、另一位文学大师三岛由纪夫的矛盾映照。川端和三岛,不论是作品呈现还是私人生活,都体现了日本美学的两个极端:菊与刀。川端体现了日本国民精神中的阴柔面:物哀、幽玄、凄美、恬静;三岛则是暴烈阳刚的一面。1970年,三岛因极端的政治原因轰轰烈烈的切腹自戕,身首分离,给川端造成了极强的震动,17个月后,他选择了静静地含煤气管自杀。相比三岛由纪夫自戕的惊心动魄,川端康成的自杀显得如秋叶般静美,像是怕打扰了这个世界,甚至不曾留下只言片语的遗书。因为早在自杀的十年前,川端康成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去探讨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无意义的。一个信奉禅宗的孤独老人,不缺名不逐利,堪破世间一切,却又那么笃诚地追求美的极致。川端康城特别喜欢花,在《花未眠》中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他的恹恹病体,在凌晨四点,不由让人想起鲁迅《且介亭杂文》描写的那个书生:“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

这位老人以秋叶般静美的方式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不需要跟任何人解释什么,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因为他就是自己的世界,他死的时候,世界是圆满的。

正如兰德的诗所写的那样: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3 徒劳的爱情

《雪国》是一本爱情小说,更像是一部散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温婉含蓄的描写。由于语言障碍,无法通过翻译完全领略其笔法之美。如果说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就是虚无和悲观,那么从这本小说里确实能领会到一种莫大的虚空和无望,仿佛耶利米先知领略人间万象,发出“风箱吹火,铅被烧毁。他们炼而又炼,终是徒然”的慨叹。人生仿佛是在曼斯菲尔德的墨汁泥淖里挣扎的苍蝇,生命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川端康城在《雪国》中写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这种“徒劳”的虚无主义思想在《雪国》里时不时有轻描淡写地提及,是一种仿佛渗透到骨子里的虚空和悲观。例如,驹子爱上了玩世不恭的岛村,岛村发觉驹子的爱意时,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徒劳。就如同他知道驹子爱记日记,觉得日记也是徒劳。因此总是有意无意地逃避着驹子的示好。"这种挚爱之情,不像一件绉纱那样能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者更早的绉纱,穿在身上照样也不褪色,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长。”他内心的拒绝终于造成了两个姑娘的徒劳——驹子一厢情愿的虚度和叶子的飞蛾扑火。

4 徒劳的意义

顾城在他的诗《避免》中写的: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于是, 人生的意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个人知道花会谢,所以不去种花,一生在荒芜中等死;

第二个人知道花会谢,但还是种花,一边种一边难过花总要谢的,最后花因为照顾不周死掉了,他一生在荒芜中等死;

第三个人知道花会谢,但还是种花,辛勤浇水、施肥,可是花正要开的时候被猫吃掉了。他一生在荒芜中等死;

第四个人知道花会谢,但还是种花,辛勤浇水、施肥,可是花正要开的时候,他生病死掉了,花开了又谢了;

第五个人知道花会谢,但还是种花,辛勤浇水、施肥,花开了,美得惊人,他满心欢喜。花确实谢了,他再种花、浇水,一生看尽花开花谢……

哪一种人生更有意义?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颜回是孔子最有会慧根的弟子,很早得孔子真传,但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黑塞笔下的玻璃球游戏大师克乃西特刚发现游戏的真谛,就落水身亡;

加缪47岁那年,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就死于车祸。

川端康成用一生追求美的极致,他的自杀渗透了人死身灭即是解脱的禅宗思想:

“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世人就不应为他叹息,因为快乐的死亡总好比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要死也要像他那样看透生离死别,遍尝人生甘苦,阅尽名利繁华,至少活够72岁啊。


不是开心地过完一生,就一定是有意义的人生;

也不是痛苦地过完一生, 就一定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一位不知名的哲人说:“人必须完全自觉个人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脱。”

在我看来,人能够自觉地选择自己喜欢并力所能及的方式度过一生,也算是一种意义。


5 后记

佛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凡有所相,皆为虚妄。”既然一切皆是虚妄,活着有什么意义?努力有什么意义?美又有什么意义?

有个小故事似乎能够解答这些问题——

曾经有一个信佛之人,突然有一天他的房子着火了,他跑出去大声呼救邻居帮忙灭火。之后邻居们问他:“你平日不是说一切皆为虚妄,境由心生吗?既然房子是虚妄,房子着火也是幻像,你为什么那么在乎呢?”他说:“是的,一切都是虚妄,我是虚妄,房子也是虚妄,可是虚妄的我也需要有个虚妄的容身之地啊!”

是的,人从生到死,看似一场徒劳,而每一个此刻,却形成永恒的当下。

既然一切皆是梦幻泡影,镜花水月,我也想欣赏当下的梦幻泡影和镜花水月之美;

就算一切都是浮云,我也想坐看云起云落,体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因为,就算一切皆是虚妄, 虚妄的我也想看看这个虚妄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读书】人生虚妄,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川端康成《雪国》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人生虚妄,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川端康成《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