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端午

故乡的端午_第1张图片
端午小吃

几天前天打电话回家,老妈正忙着收油菜(籽)。

是的,就是春天很多人赶趟儿去乡野看的油菜花的油菜。老妈说立夏过后没两天就收割了油菜,这会儿油菜籽都晒干的差不多了,准备过两天去榨成菜籽油。说起榨菜籽油,让我想到端午节也不远了。

故乡的端午节和别处很不一样。没有粽子,没有青团,没有龙舟。端午节前几天,亲戚中晚辈要给长辈“送节”,一般买两斤猪肉拎着就去了,礼物事小,重要的是亲戚间走动走动探望探望。

故乡的端午节从端午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这天晚餐异常丰盛,必须有蛋有肉,吃肉喝汤。

老妈一般会事先炖好排骨汤,然后一次性煮很多白煮蛋,冷水浸泡,剥壳,将去壳的鸡蛋和肉汤一起炖,以便入味。这天晚餐不准备米饭,肉汤鸡蛋管饱。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大早,我们小孩子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割一小捆艾蒿回来,然后将艾蒿门前、窗前、神柜左右各摆两枝,据说可以辟邪除病消灾避祸。

故乡的端午_第2张图片
插艾蒿

剩下的艾蒿会晒干收起来,夏天容易长风疹,可以用艾蒿叶煮水洗澡;过年的时候有龙灯来家门前,要事先点一把艾蒿,熏一熏房舍院子,驱走晦气,迎接真龙。记忆中,艾蒿的味道很特别,很神圣。

记得每年割艾蒿的时节露水已重。记忆中那时的自己曾身着绵绸碎花短衫短裤,上下一个色,穿着到大腿根的白色丝袜,脚上工整的踩着一双塑胶凉鞋,每次割完艾蒿,鞋袜免不了被露水打湿,那时倍觉困扰,如今,却是我对故乡端午节记忆最深刻的瞬间。

我们去割艾蒿了,此时的老妈已经忙开了。端午节的重点是用新榨的菜籽油,炸一些端午特色小吃食。比如油炸麻叶、油炸糖糕、油炸糯米鸡、油炸南瓜饼、油炸小麻花,再不济也会油炸扯粑。

这些吃食很简单,材料不外乎面粉、糯米、芝麻、糖,还有新榨的菜籽油。但其中的乐趣与喜悦却是无尽的。

首先说这菜籽油,新榨的油有一股“青气味”,直接炒菜生油味太重,新油炸过之后,生油味就没有了。端午节,新油开锅炸过食物之后就变成了熟油,用熟油炒菜,节省以后每日炒菜炼油时间。在一个重要节日,用刚出的新油做一顿丰盛吃食,还有一些庆祝丰收,犒劳自己的意味。

再来说说这些小吃食。我的故乡在湖北武汉的一个郊区,当地的人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生。我们的日常三餐,除了肉食、副食,其他食材都是自给自足的。菜,是菜园子里种的,米面都是田间地里长的。如何用有限的食材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这需要耐心和智慧。

故乡的端午_第3张图片
油炸麻叶

油炸麻叶在故乡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字,但这个名字无法用言语表达,大家看图就知道了。做法很简单,盐水和面,擀成面皮,切成菱形小块,中间划道口,把菱形的一角从中间的切口穿过,翻出来拉平,放入热油锅炸熟即可,炸熟的麻叶很有立体空间感。如果喜欢甜味,和面时可以放糖放芝麻。炸熟的麻叶很酥脆可口,用密封袋装起来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且风味不变。油炸糖糕在故乡的名字叫“熟芡”。它的特点是口感绵软,很适合没有牙齿的老人。这种食物做起来难度有点高,稍微没包好,放入油锅容易爆。一般是外公外婆来我们家过节老妈才会做它。做熟芡需要开水和面,把面烫熟,放凉后加入泡打粉揉成光滑面团,包入事先备好的猪油白糖馅,入热油锅炸至金黄即可。

故乡的端午_第4张图片
油炸“熟芡“

糯米鸡就简单了。事先将糯米浸泡蒸熟,稍微放凉后加入油盐酱醋、胡椒粉、葱姜蒜、肉丁、香菇丁拌匀,因为糯米有黏性,很好捏成团,一般搓成网球大小,在加了调料的面糊里挂一层浆,放入热的油锅中煎炸至表面金黄即可。炸好后的糯米鸡外表金黄凹凸不平,形似鸡皮,故而得名。咬上一口,外层焦脆,内里绵软有肉香。

麻花、南瓜饼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吃过见过。最后说说“扯粑”。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吃食,在故乡人人会做,做法很简单。盐水和面,喜欢甜就放糖,和面时加入泡打粉,活好面要醒一会儿,油入锅烧开,将醒好的面揪起一团,扯开放入油锅炸熟即可,至于扯成什么形状可以自由发挥。在故乡,扯粑配糖水常常是宴席的头道菜品。

到此,端午节小吃食也吃的差不多了。这时,老妈常常会用碗分装各种油炸美食让我们送给邻居们尝尝,大家都是叔伯关系。不出意外地,我们也会收到来自邻里的馈赠。然后大家议论交流一番,哦,原来要这么做口感会更好啊。

怀恋故乡的端午。

故乡的端午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