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

我国历史上向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说法。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事情办成之后,就把有贡献的人杀害或者踢开。这句话用在开国皇帝身上最为合适。历朝历代,几乎所有开国皇帝坐稳江山后,都会拿功臣开刀,以此来消除自己的威胁。作家倪匡先生将其归结为历史的规律,这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人们理性总结的规律有时候并非适用于全部。拿“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说,历史上却有一次例外,跳出了这个圈子。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1张图片

“杯酒释兵权”实际上进行了两次

我们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实际上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大家都比较熟悉,发生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太祖将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趁机诉说自己寝食难安,担心部下黄袍加身的忧虑。石守信等人非常识趣,第二天便托病不出,并主动上交了兵权。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2张图片

第二次发生在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如法炮制,召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和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等同时入朝,收回了众人的兵权,其中王彦超被改授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同时,地方军事事务由文臣代职。

“杯酒释兵权”故事性很强,主要来自于北宋的丁谓的《丁晋公谈录》、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这两本都是记录作者当时故事的册子,你可以理解为个人笔记,也可以理解为小说。其可信度显然不及正史。尽管存疑,但不妨碍事态走向,中央禁军和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太祖一定是收了。

皇权与武将集团的政治博弈

“杯酒释兵权”实际上是皇权与武将集团的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实际上都是有代价的,于各方都是有得有失。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3张图片

于武将而言,他们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自己的下场无非是“失权”和“掉脑袋”。权衡利弊,武将们自然选择前者。武将们虽然有所失,但并非无所得。他们得到了太祖亲口许诺的奢侈与享乐。石守信等人卸甲后,“专务聚敛”、“好聚财货”、“贪冒货赂”,其生活远非常人可以想象。于太祖而言,军权收回,权力虽然集中了,但是失去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而且这些将领生活腐化,加速了大宋官僚体制的异化。这些是太祖不曾想到的。当然,对于太祖全面改革的一部分,“杯酒释兵权”仅仅是第一步。

酒宴仅仅是军事政治改革的开始

“杯酒释兵权”后,太祖实施了系列动作,进行军事政治改革。军事上,有三:一是设立枢密院,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分掌军政大权,同时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剥离领兵和调兵之权。二是内外相维,全国军队要么屯驻京城,要么戍守各地,两者力量对等,相互制约。三是兵将分离,实行“出戍法”,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通过以上三点,权真正释到位了。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4张图片

除了军事,太祖谨慎遵守赵普提出的策略,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有三:一是由中央指派文官到地方任职知州,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逐步剥离了节度使的权力;二是各路设置转运使,将所属州县财赋大部分送达中央;三是通过“出戍法”,有目的地挑选强壮的士卒到中央,地方军队只保留老弱病残。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目的。

“杯酒释兵权”的恶果

“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杯酒释兵权”以及后续实行的系列改革,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其恶果也不容忽视。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5张图片

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对内严防则武将们可以毫不顾忌地贪腐,直接造成北宋内政的腐朽。有人说,太祖这是“以腐败换兵权”,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方面,“杯酒释兵权”终结了军政统治,开启文人治国新时代,大宋从此走向了崇文抑武的道路。首先,武将的兵权被剥夺,英勇善战的本领无法发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军队流转过于频繁,战斗力无法有效激发,造成了军队的效能的低下。从这一点来说,北宋朝廷无疑于作茧自缚。北宋时期,西夏、辽国等强敌环伺,威胁重重,由于军事上的低效带来了外交上的被动,埋下百年后北宋覆灭的伏笔。

“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_第6张图片

“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解除兵权,如果以亡国为代价,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参考文献:

1、张晓珉《“杯酒释兵权”的真相》

2、丁守卫《“杯酒释兵权”本质:宋太祖赵匡胤“以腐败换兵权”》

3、向莉莉,王桂钢,文逸博《探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智与不智》

4、周恒,周焱《终结军政统治动乱期开启文人治国新时代—浅析“杯酒释兵权”的影响与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杯酒释兵权”,种下了北宋百年后覆灭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