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Feelings》By VINCENT RYAN RUGGIERO
多位靠谱人士大力推荐这本书,很长时间没有看,好在相见恨晚而终于未晚。
篇幅不长,文笔流畅优美,里面讲的事都很重要,值得一读再读。乍一看,都是简单的道理,仔细一想,回味深长。值得青年人读,培养思维习惯。值得成年人读。反思思维习惯。
个人觉得,这样的书才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教材,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相比于各种政治,才是值得并且需要大力培养的通识和常识。
当你终有一天不想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时,或者庸俗一点,不想轻易上当受骗被洗脑,批判思维应该成为有效的武器,为你所用。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思维者会问的问题
价值观、信仰和信念的关系?所有价值观都是有价值的吗? 普通人能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他/她的价值观?价值观来自何处?内在还是外在?理智还是情感?教育是否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父母是否应尝试塑造子女的价值观?
2、批判思维者和非批判思维者的不同
批判思维者:
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有未知,承认自己有局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为问题和争议是令人兴奋的挑战;争取理解,保持好奇,富有耐心,愿意投入时间理清混乱;将个人喜好放在一边,基于论据做判断,论据不足时不做判断,新的论据证明既有判断错误时,及时修正判断;对他人的观点感兴趣,愿意阅读和聆听,即使在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时候;认识到极端观点一般是不正确的;控制情感,而非被情感控制(controlling their feelings rather than being controlled by them),三思而后行。
非理性思维者:
不懂装懂,无视自己的局限,认为自己的观点毫无错误;讨厌问题和争议;对复杂事物没有耐心,宁愿保持“糊涂”也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理解;基于第一印象、直觉和经验下判断,对论据的数量和质量漠不关心,强烈依赖之前的观点;被自我和既有观点占满,不愿意关注他人的观点,在有不同意见的第一时间,他们总在想:“我该如何反驳”?只重视那些支持自己的既有观点的观点;倾向于跟随情感(Tend to follow their feelings and act impulsively)。
3、直觉的地位
要记住关于直觉的两件事:直觉不能被控制。直觉并不完全可靠,即使是最强烈的直觉也可能是错的。
因此,即使直觉经常是批判思维的有益助手,但直觉永远不能代替批判思维。
二、什么是真相?
我们的观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不完整的;即使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专家笃信不疑的真理,也有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被证明是错误的。
真相不断被证伪,我们只能确信无疑的推翻一件事,却很难完全证实一件事。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时刻提醒自己:我有局限性,我常常弄错,而且我无法找到我愿意知道的所有一切的答案,但是我总是可以观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作判断更小心一点,这样我才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三、知道意味着什么?
“知道”远比“掌握正确答案”要丰富,“知道”还意味着你意识到你知道。
就像常说的四阶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只有到达第四阶段,才能叫“知道”。
我们应该谨慎的断定我们“知道”某事,只有当我们批判的考察了这个观点,证实我们的论据,并且考虑了全部其他可能的情况,我们才有资格说“I know”。没有完全做到以上的时候,你可以说“我认为”或者“在我看来”,承认不知道并不可耻。
四、你的观点有多可靠?
1、三种更容易判断错误的人:
极少运用理性,而是像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同事或任何他们尊敬崇拜的人)一样思考和行动,这样的人逃避独立思考的责任。
用感性而非理性主导生活的人。这样的人只会被支持他们既有偏见的观点所影响。
遵循理性,但缺乏正确全面的判断力,不能多方面观察事物,这样的人倾向于只跟一种类型的人说话,只阅读一种类型的书,因此只接触到一面的观点。
是否有躺枪之感?
2、那么如何形成正确的观点?
一是基于仔细的观察提出观点,而不是基于习惯或冲动。
二是时常运用新的知识检查旧的观点,如果发现观点已不再合理,及时修正。
三是不要将熟悉误以为是正确。一个观点一旦形成,对你来说它就是确定无疑的。应用观点的原则,不是持有一项观点让你感到多么舒适,而是这个观点是否符合事实(The test to apply is not how comfortable you feel having the opinion but how well it fits the reality it is supposed to represent)。所谓“跳出舒适区”,也有一层含义是勇于打破自己的错误观点,掌握不熟悉,却更正确的新观点。
五、思维中常见的坑:容易引发错误判断的常见思维倾向
1、“我的更好”倾向(MINE IS BETTER)
娃是自家的亲,文章是自己的好,观点,当然也是自己的更有道理。相信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倾向,难以避免。
我们对自己观点的偏爱,可能阻止我们了解其他的观点,让我们在不熟悉的真相面前变得盲目,使我们成为旧观念的奴隶。并且,不加批判的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观点,让我们在那些别有用心的试图控制我们的人面前变得脆弱。希特勒成功控制德国的历史,尚未走远。
两种有效的方法控制这种“我的更好”思维:第一是记住,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在涉及到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的时候,它的影响也最大。第二是对于它出现的信号保持警觉,这些信号有感觉上的,也有思想上的。
感觉上的包括:非常舒适,想要不经考证立刻接受一种观点的;或者非常不适、负面的,想要立刻攻击或反驳一种观点。
思想上的包括:“我很高兴专家这么认为--我一直也这么认为”,或者“不用浪费时间分析这些论据了”,或者“这个观点简直岂有此理,我从来不这么想,我拒绝考虑”。
每当你发现你有以上反应时,你就知道你正在被“我的更好”思维影响,适当的反应是克制自己的反应,强迫自己公正平和的评估这个观点。
2、抗拒改变倾向
每个人都有抗拒改变的动机,几个有助于克服抗拒改变倾向的方法:
你会消极的对待新观念,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当新观念对既有观念有所挑战时,你的消极反应会更加强烈。
避免让你本能的消极(或者积极)反应,影响到你对新观念的判断。强迫自己将这些本能反应暂时放到一边,直到你能够全面公正的评估这个新观念。
用批判思维评价新观点,而不是基于本能反应。如果有好的足够的理由拒绝这个观点,那么拒绝它。但是,一定要对自己诚实,不要用借口作为理由欺骗自己。
3、盲从
避免盲从的秘诀:既不偏爱多数人持有观点,也不偏爱少数人持有观点。不带倾向性的考证观点的论据。
4、怕丢脸倾向
绝大多数的人,易于接受表扬,却很难接受责备。就像很多学生常常会说的一样:我的成绩是B,但是老师给了我D。这也跟人倾向于高看自己同样的道理。
控制怕丢脸倾向:从承认自己有这个倾向开始,每当你发现这样的时候,停下来对自己说:好的,那是我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但是实际呢?真实情况是什么?
5、刻板印象
刻板思维同偏见一样,将判断的责任从判断者转移给被判断者。当持有偏见的人说:“我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真实意思是:“因为我不喜欢他们,所以他们是...”
避免刻板印象:在你观察、倾听、阅读的时候,对这样的感觉保持警觉:“你知道正确的判断是什么,所以你不需要再继续了”,如果这样的感觉在你收集信息的早期就出现,那么你可以相当确定这是刻板思维在作怪了。
6、过度简化
常见的过度简化的例子:
如果学生没有学好,一定是老师没有教好;我们比别人更了解自己......
更加理性的观点:
教学质量影响学习质量;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我们比别人更加了解......
避免过度简化,将会使你持有更加理性的观点,也使你的观点更经得起考验。
7、过快下结论
导致过快下结论的原因:想要让自己显得权威。因为谈话中自己的不安全感,或为了让谈话更生动,很多人都有夸大其词的习惯,比如“高中老师李先生昨天给我儿子打了低分”,会变成“现在老师打分很不公平”等等,这这些表述中,“一个”会变成“很多”或“全部”,“一次”会变成“经常”或“总是”。
克制过快下结论的冲动,当证据显示可能性而非确定性的时候,请让结论反映事实,承认给出确定无疑的结论是不可能的,并解释原因,然后说出可能的结论。
8、无根据的假设
你没有意识到,却影响你判断的观念,或者是你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很多偏见常常由此而来。和其他思维问题不一样的是,假设通常是不明确表达出来的。为了识别出你或他人思维中存在的假设,养成读(或听)出言外之意的习惯。
六、常见的逻辑错误
1、“不是...就是...”:“不是...就是...”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实践中常见的伪两难陷阱,人为的将处境考虑为非此即彼的两难。比如:要么你就是支持堕胎,要么你就是任何情况都反对堕胎,拒绝考虑温和的折中方案。而我们知道,极端的观点很少是合理的。
2、人身攻击
3、转移举证责任:当我们做出主张时,证明它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等待他人来反驳。
4、错误归因:两件事情按顺序发生并不代表着因果关系,甚至这两件事可能毫无关系,先后发生只是巧合。
5、稻草人(STRAW MAN):这种错误是指假装对手说了错误的言论,然后借此反击。
6、非理性诉求
诉诸情绪:用强烈的情绪影响受众,比如爱家、害怕、憎恨、内疚等等。
诉诸传统或信仰:要求保持传统或信仰,不是因为它们仍然正确,而仅仅因为过去我们一直保持着这些传统或信仰。
诉诸中立:这里的要求折中,并不是因为折中是合理的观点,而仅仅因为折中对各方都无攻击性。
诉诸权威:促使受众不加思考的服从权威,权威可能是一个人,一本书,或者一个机构。
诉诸常识:这种情况常常会用的说辞是“众所周知”(有很多观念过去我们都奉为常识,现在却被证明是荒谬的,比如过去的求雨、祭天、罪己诏等等)。
这一类尤其常见,防不胜防,常常与各类“绑架”相关:道德绑架、情绪绑架等等。超越情感,回归理性,很多时候也需要勇气。
七、解决组合问题
现实中,以上各种问题常常组队出现,如何避免?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认识到你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不是“别人的”错误,也不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笨人”的错误,所有人都可能犯这些错误。
第二,学习如何有效的对问题各个击破。
对于“我的更好”倾向,批判思维者像对待别人的观点一样检查自己的观点。
对于抗拒改变倾向,新观念常让你出现负面反应,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公正的评估新观念。
对于盲从倾向,基于论据去思考,而非别人的看法或反对。既不仅仅因为别人同意某事而同意,也不仅仅因为别人反对某事而同意。关于后者,想想叛逆期,你们懂的。
对于怕丢脸,分清你希望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和你实际的样子,不要自欺欺人。话说对于不要自欺欺人这条,看起来容易,做到却不容易,多少陷入感情泥沼走不出来的姑娘,就是不愿意相信摆在眼前的现实:“他没有那么爱你”。
对于刻板印象,提醒自己大部分事物无法准确归类,对人、地、事简单的下标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于过度简化,简化可能伴随着扭曲事实,注意你的简化观点是对现实的准确反映。
对于过快下结论,在对所有相关的重要问题都有答案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确实要在没有充足论据前决定,使用“如果...那么”表述。
对于无根据的假设,培养思考言外之意的习惯。
对于逻辑错误,检查各种类型的逻辑错误,尤其在你计划发表你的观点或看法时。
八、如何成为批判思维者?
1、认识自己。对于自己的问题不逃避,knowing oneself is the key to wisdom,认识自己是避免思维错误,通向智慧之路的钥匙。
2、认真观察。人们经常不善观察,因为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中。在说的时候,人们太急于组织语言,陶醉于自己的发言,常常忘了听众。但是善于观察的人们,会暂时忘记自我,而与周围发生的一切密切联系。成为一个认真的观察者,才能做出清晰正确的判断。
3、考察论据
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提出来貌似是压倒性的结论时,要注意一点,作者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支持己方观点的论据,而忽略那些反面论据。
注意区分以下几点:
论者 vs. 论点。不要因为我们对提出论点的人的看法,影响对论点的判断。
论述内容 vs. 论述方法。我们的关注重点在于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而不在于其表达方式是否优美。
为什么这么想 vs. 这么想是否正确。导致人们如此思考的合理原因,并不能论证结果的合理性。比如,XXX确实情有可原,不能证明XXX的合理性。
九、做出理性判断
理性判断的做出,要经过充分考察证据、仔细恰当的推理,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有效表达你的判断的原则:寻找平衡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同时考察正反两方观点);处理可能性;确保你的描述对象是准确的、特定的;确保你的预测表达准确;列出所有合理的论据;避免夸大。
做一个批判思维者,坚持理性思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