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团队管理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诸葛亮的团队管理_第1张图片
挥泪斩马谡

街亭一战之前,马谡才名在外,备受诸葛亮赏识,而且对蜀国极为忠心。后主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将军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又不听副将王平的谏阻,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导致后来大败。


诸葛亮的团队管理_第2张图片
王平力谏

这个典故,这让我想起了《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中的一段话: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中间事项”。

所有事物都有导致它的原因和它所导致的结果。在工作中,如果有一个员工能力很强,工作很卖力,这个原因就有可能会带来好的业绩。但是,原因并不等于结果。也就是说:

原因[能力强+工作卖力]=结果[好业绩]

这个公式不一定总是成立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原因和结果之间,还存在“中间事项”。它是人事考核时需要考虑到的要素,简单地说就是“环境和状态”。

分析马谡的街亭之败,就是典型的“中间事项”~马谡的缺乏实战与刚愎自用,使得诸葛亮的全盘作战计划功亏一溃,非常让人痛惜。

说起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人物是最具智慧的人物,《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是其智谋表现的最高峰~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诸葛亮的团队管理_第3张图片
空城计

这又让我想起了《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的另一段话:

实施目标管理的公司往往倾向于固守最初设定的目标,不论发生什么事也不想再做改变。然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盲目地死守目标只会阻碍团队的运行。

大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优先顺序自然也应该随之变化。即使是当初认定的重点任务,如果目前已经变得无关紧要,那么这时就不应该坚持还按最初的路线行事,否则就会产生反作用。

三国时期,蜀国之所以能在混乱中得以有一席之地,与魏吴形成鼎足之势,与诸葛亮的高超的团队管理策略是分不开。


诸葛亮的团队管理_第4张图片
《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由北京联合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是日本企业改革、人事咨询专家堀之内克彦先生的20年咨询经验集大成之作。堀之内克彦先生在多年的人事咨询工作中发现,小团队最考验主管的用人能力。本书凝聚了作者从业二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洞见,帮助新晋管理者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如果你是一名小团队管理者,如果你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或者你正因为担心以上情况而对是否要担任主管一职顾虑重重,本书将会为你解开迷思,帮助你带领团队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的团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