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一、孤家寡人

做皇帝本就孤独,万历更是如此。生于皇家,除了显赫的身份和奢华的生活之外,并不见得有更多的好处。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浪漫的爱情,没有真挚的友谊,没有无所顾忌的天伦之乐,没有游览山川湖海的机会,没有意想不到的山野之趣,没有美味可口的应时佳肴。始终孑然一身,做万众瞻仰的孤家寡人。

二、明朝的文官集团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对官吏的贪污腐化有强烈的反感,一旦执掌国器,便立下史无前例的铁律,尤其是对明王朝官员的薪俸极为严苛,若按照国家规定的俸禄,官员尚不能维持基本的体面,更谈不上奢华。洪武皇帝以旺盛的精力和雷霆般的铁腕,勉强使整个文官集团保持着清廉节俭,而在他之后,就没那么守规矩了。

三、不可任栋梁的海瑞

海瑞虽一生清苦,却谋得万世美名。海瑞誓死维护往圣先贤的训示,严格恪守清规戒律,穷尽毕生精力为国家尽忠,为公众服务,却不为同时代的文官集团所容,多次被同僚参劾,几次罢官,虽以72岁高龄再次被万历复官,却委以虚职,不复重用,以致郁郁而终。海瑞一以贯之的清廉、愚忠,博得了千古第一忠臣的赞誉,却以一己之力,与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员作对,甚至用冷峻的言辞诤谏皇帝,虽因忠臣之名未受惩处,却为皇帝所不喜,在别有用心的官员弹劾海瑞时,皇帝也默然许之。海瑞俨然成为官场的公敌,但明朝以降,声名远播的海瑞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能臣了,为后世交口称赞。

四、抗倭英雄戚继光

提起戚继光,无不热血沸腾,倍感自豪。他是明代的抗倭名将,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以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亲手组建的戚家军,彻底平定了东南沿海的长期倭患,为明帝国干净利落地剔除掉蚕食边疆的蛀虫,功勋卓著,声名远播。戚继光总结了自己练兵的经验和治军的方略,写下《纪效新书》这本军事专著,对明军的革新和兵种的协同作战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我们看到的戚继光,自有他光鲜的一面,睿智,勇敢,有思想,有建树。打完倭寇抗俺达,从前军大将到蓟辽总兵,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战都辉煌耀眼,最终登顶武官的巅峰,成为帝国的柱石。而在荣誉和光环背后,却不知道为了成就功名,戚继光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

大明帝国恪守祖制,奉“四书”为圭臬,尊崇孔孟中庸之道。为保持帝国的实际平衡,依赖稳重保守的文人治国,文官集团把持军政大权,武将地位卑微,受文官节制,处处挚肘,却又无可奈何。戚继光能够在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着实不易,除了自身的才能和机缘巧合外,关键的一点是他摸清了帝国运行的脉络节奏,掌握了游戏规则。

戚继光没有象海瑞那样迂腐,从未妄想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文官集团。戚继光巧妙地利用了文武之间的差别,识时务地傍上谭纶,依附于文渊阁和张居正。如果没有谭纶,戚继光的平倭前景将一片茫然,遑论他的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张居正,戚继光何来15年的蓟辽总兵任期?更不可能成就他一生事业的辉煌。

戚继光有了强硬的后台,便无惧文官集团的倾轧挚肘,专心致志地在军事领域求变创新。三年练兵,未受任何干扰,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式战法初具规模,却因为蒙古俺达与大明帝国的主动和解,没能在实战中验证,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英雄也有陌路时。清算张居正期间,戚继光因与张居正的关系过密,不可避免地遭到参劾,罢官还乡,直至含恨而终,再也没能回到他热爱的军营和战场。

虽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使英雄蒙羞,但戚继光的伟大功绩和天才军事思想却彪炳千秋,令后世敬仰。

五、海瑞与李贽,体制内外皆文章

李贽从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脱身而出,或僧或俗,亦道亦佛,只身与帝国官场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具有清廉之名的海瑞互为表里。

海瑞是身为文官集团的一分子,恪尽职守,严守戒律,以两袖清风的忠臣形象特立独行于遵奉阴阳的同道官僚,大胆行事,不计后果,只为皇室尽忠,只为仁义道德尽责。虽屡次被参劾,背负徒有其表的骂名,也不为所动,一身正气立于天地之间。

李贽则跳出官场的藩篱,不入世俗的羁绊,我行我素,用放荡不羁的笔,痛陈时弊,鞭辟入里,揭露文官集团的虚情假意,撕掉官场道貌岸然的伪装。一时间,激起整个政坛的轩然大波,文臣武将群起而攻之,有理性的激辩,有粗暴的谩骂,有歪曲事实,有人身攻击。

李贽的思想,虽有批判之意,却无改良之实,他只挑拣制度的刺儿,却从未谋划过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不免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终因言获罪,锒铛入狱,被冠之以“大明第一思想犯”的恶名。

海瑞与李贽,前者肯定孔孟之道,为文官集团树立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后者否定孔孟之道,戏谑文官集团满口的仁义道德。一个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形单影只,一个在体制外摇旗呐喊,孑然一身。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明朝文治的缺陷,却以截然不同的立场对待,一个试图“立”,一个试图“破”,说到底都无一例外地触动文官集团的根基,难容于官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