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思维~从“格物致知”到《弟子规》乱象的解析。

笔者自幼喜好中国传统文化,但一直未得正统学习的机会。2012年拜入终南山金仙观梁兴扬道长门下,始有机会系统接触到纯正的国学。然而,因当时年轻气盛,未能深思熟虑,虽有恩师教导,自己却没有真正形成太多有价值的思考,以至于师父经常批评我有歪门邪道的路子。

说起后来真正形成自己对国学的独特认知,开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那已经是在跟随中国父亲教育第一人,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胡中海老师学习科学家庭教育之后的事情了。

2015年的一天,在北京蒙作家朋友乐文城介绍,初识胡中海老师,也第一次了解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那一天,原本自以为是的想把自己在国学上多年积累的东西做一展示,却没想到在胡中海老师一番提问下,撞了南墙,很多看似浅显基础的问题,我竟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作答。并且我第一次和这样高级别的学术大师平等交谈,心里也是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几乎语无伦次。

胡中海老师不以我当时莽撞无知而责怪我,反而那一个下午为我们同行的几人阐释了如何树立科学的思维,希望让我明白如何正确的学到学术上的真知。

这一次北京之行,彻底的让我知道了自己当时拥有的知识储备还很浅薄,理论体系也是残缺不全,一击即溃的状态。本来我应该很惭愧,可是突然我又兴奋起来,立马觉悟到自己会有大的飞跃,这是遇到明师了。

回来以后,我变得于国学学习上谨小慎微,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盲目的可怕。我学了挺多年,读了很多年,自以为比很多人强,怎么就经不住问,答不上来一些问题呢,原来我根本没有科学的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又怎么能够明辨是非。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古人常说的一个词汇:“格物致知”。

格物,才能致知。据说如何格物,以及什么是格物,已经找不到真正正统的解释。似乎儒家经典没有给予阐释,后世学者又争论不休,没有人能够评判对错。亦或许,在他们的角度看下去,他们的看法都是对的。

我没有太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我对于格物致知也没想在字面含义上过多的深究。我只想掌握如何为我所用,学通这四个字的内涵。在跟随胡中海老师学习的两年来,我越来越觉得,研究科学的思考方式,肃清错误的认知,其实就是格物。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更加正确的得出对于事物判断的答案,才能趋近于真理。

今日凌晨,有感于和承德富强口才王振兴校长关于佛学,国学,人生困惑,以及为什么中国再难有学术大师等问题开展了两个小时谈话,我突然得出一丝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写了一首算不上诗的诗:

不能格物,焉能致知。不能致知,难成大师。

格之为何,去伪存真。物之为何,世间万事。

以今科学,衡量准绳。精剖细解,溯源追根。

取其精华,以纯学术。上接圣贤,后启百代。

表虽繁琐,里有脉络。外虽纷纷,实则简也。

心至神到,物我相齐。破幻破相,天人合一。

明心见性,向善向道。我心光明,万古震烁。

~~深夜感悟

2017.2.14孙云龙

做完这首诗,我在天明之后又与胡中海老师分享,并且为一位好朋友做了思想内涵的解读,一下子真真切切的巩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我开始把心中的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用通俗形象的说法进行描述。借由“格”字这个关键字入手破解,将其引申出与“格式化”、“格斗术”等大家常见的词汇中的格字相关联的含义,把格字贯以“格挡、抵御、清除、摒弃”的含义,进而阐述“格物致知”为能够抵挡错误认知,清除错误思想,从而获得真正的真知。这成为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语言,试图阐述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进步。当我为朋友解读完毕,我亦内心欢喜,这是精神上的喜悦。

说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另外四个字,几乎其影响力与“格物致知”相当,那就是“正心诚意”。回想起我自己的变化,、成长,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端正态度,认识到自己过去盲目的错误,开始诚心和胡中海老师请教科学思维,我也就开启了格物致知的开端。

正心诚意,言简意赅,无需剖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人求学之初最该具备的学术精神。心不正,意不诚,自然无法深入浩如烟海的经藏,更别妄图有明师点灯照路接引你前行。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伪国学大行其道,其实正是他们从发心之始,就未能做到这四个字,以至于无法格物致知,无法真正深入国学内核,连国学思维、国学精神都不能具备。

在众多国学热的乱象中,《弟子规》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肆推广就是一个不得不批判的恶劣现象,首先我们就以纯正的学术精神,来格一格《弟子规》的这本书的本来面目。

在众多伪国学推崇者的神化包装下,一本落第秀才写的,漏洞百出的民间识字读本,竟然登上大雅之堂,被贯以圣贤教育之名,进而被认为是教育孩子乃至于成人的国学宝典,必读经典。一时间,国学课堂上要讲、正规小学要讲、甚至众多企业员工培训都讲《弟子规》,《弟子规》的热门程度超过了儒家正统的启蒙读物,甚至压过了真正的儒家入门经典《三字经》。

其实《弟子规》的盛行,一方面有众多国学机构的浅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更是受了近年来名声日渐火爆的叫净空的老和尚的诱导,其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根本上对这本书的知名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作为佛教徒的净空,又以把践行所谓《弟子规》精神和佛教因果报应链接在了一起。一下子把本来是研究人的学问的儒家思想,“升华”到了成为神佛必修课的高度。长此以往,不只是使得国学教育市场一片混乱,对于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信众们,也鱼目混珠扰乱了他们的知识组成。

《弟子规》全书开篇假称是孔圣人的教诲,实则是山西落第秀才李毓秀欺世盗名之作。该书为迎合清代封建思想,愚昧百姓,加深统治是有贡献的。但于学术见地上,并无一丝一毫之功绩。内容浅显鄙陋,仅以当时的礼仪规范、伦理道德为核心,一旦时过境迁则不具备跨时代的精神内涵。比之知名度相当的《三字经》而言,三字经蕴含儒家哲理及历史文化知识,具备教化国民,增长见闻的作用。而《弟子规》于学人,尤其是孩子们,则只有毒害之作用,未见有任何值得夸赞的知识点。

《弟子规》从未成为过中国国学的必学课程,产生年代又仅仅是儒学已经没落的清代,并且出自学术水平低劣的非知名作者。从根上说,不具备正统儒家读物的出身,从未受到过正统儒家的认可。而诸多点评,推崇,不过是近代甚至当代才有的。一味忽视历史客观,只片面的听从所谓的“大师”推荐,这是断绝中华民族优秀学术传承的恶毒手段,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其现象背后有企图颠覆我中华文明的反华势力的险恶用心存在。

《弟子规》的大行其道,正是中国学术界越来越缺乏“格物”精神,忽视科学规律的真实表现。一旦让这样的错误认知走进孩子们的脑子里,那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受到扭曲。家庭教育专家胡中海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强调真正的教育,是用科学传承人类的文明文化。

对于这种不经过考证,不经过辨伪去妄,置科学思维于不顾,盲目的推崇一门课程,将其神化的现象,可谓是对于文化传承的极度不负责任。对于如此作风的所谓“国学”传承者,可以认定他们既没有“正心诚意”的学术研究精神,更没有一丝一毫“格物致知”的可能性。

否认科学规律,忽视客观事实,即便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定一无所成。反观民国时期众多举世瞩目的真正国学大师,未曾听闻他们有一人反对科学研究学术的方式方法,甚至他们都是在留学归来,学习了西方先进科学精神之后,才奋发图强,又把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推陈出新,登峰造极的。可见,试图割裂传统文化研究和科学思想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意图“格物致知”的学者则必定要经历科学思维的养成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科学思维~从“格物致知”到《弟子规》乱象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