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书 #131 像读一首小诗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每周读书 #131 像读一首小诗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_第1张图片
每周读书 #131 Norwegian Wood —— 挪威的森林

这是第二次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了,较之多年前的浮躁,此番心境平和了不少,便被村上清雅忧郁的辞藻吸引,像雪夜木屋,在炉火摇曳的影子里听平淡而深刻的故事,被冬天包围,被喑哑的话语包围,被迷茫与虚空包围。

书名来自 The Beatles 1965 年发行的专辑 Rubber Soul 里的歌曲:Norwegian Wood,是女主角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歌。根据英文歌词的本意,Norwegian Wood 应当是投于壁炉中的木料,不过在日本,错译的“ノルウェーの森”却深入人心,所以村上在这部作品中就沿用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村上春树生于 1949 年,他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时正逢 60 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高潮,当时东京多所大学被迫停课,直到后来学校引入机动队才告结束。这期间村上遇到了同堂上课的高桥阳子,两人迅速堕入爱河并不顾家里反对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二人在唱片店和咖啡店打工维生,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咖啡店,白天卖咖啡晚上则作爵士酒吧。此时的村上还没开始写作,直到 29 岁那年,村上在棒球场看球赛,突然想写小说,于是球赛结束后当即买了纸笔开始写作。这部处女作即《且听风吟》,作品投稿给《群像》杂志,一举拿下 1979 年群像新人奖,从此开始了村上的作家之路。1986 年村上与妻子旅居欧洲,并写下《挪威的森林》,此作成为日本现代文学销量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代表作。而村上曾经在早稻田戏剧系的经历,在唱片店打工的体验,以及自己开爵士酒吧的见闻,则成了小说非常重要的创作源泉。

故事设定在 1969 年东京,那是东京学运高涨的一年,也是 The Beatles 的代表专辑之一 Abbey Road 发行的一年。在东京某大学戏剧系求学的渡边彻(男主角)偶遇高中同学直子(女主角),她是自己高中时唯一的好友木月的女朋友,三人常常形影不离。

后来木月自杀了。

在自家车库里,用胶布把车窗全部密封起来,胶管接上排气口,发动引擎。也不知道他花了多长时间让自己死去。木月的死对于渡边是一场沉重的打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他都是徒劳这点便是实证。因为在 17 岁那年 5 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大学时渡边逃离家乡到东京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木月的死,而他现在遇到了同样来到东京的直子,从直子漠然盯视自己的眼睛里看到了仿佛同样的逃离。他与直子开始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散步,他开始喜欢直子了。如果说木月的死是一个未解的谜,那么直子与木月拥相同的谜面。村上自始自终没有解释清楚木月与直子的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不过不重要,只要知道直子被那突如其来的悲伤袭击时蜷缩的柔弱的哭泣,只要知道直子被那无法言说的苦痛缠住时迷茫的无助的孤寂,我们就站到了渡边的视角,从渡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婆娑的直子,令人怜惜。

直子 20 岁生日的晚上,出乎意料地多话,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讲了 4 个小时,然后渡边一句“时候差不多了,电车该停了。”引爆了直子的悲伤。渡边与直子睡了。

性在这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村上在此强调的性却与众不同。渡边淳一笔下的性与爱是交融的,是互相转换的,是与道德冲突的。三岛由纪夫笔下的性是超脱的,是仪式的,是借以表达特殊意义的。但是村上在此强调的性,是与爱若即若离的,是可以轻松谈论的,是超出男女爱情的。

第二天直子消失了。

渡边与一个无论身家才貌都令人生羡的同学永泽成为朋友,直子消失之后,渡边就与永泽流连东京酒吧,与不同的女人睡觉。渡边觉得固然与女人睡觉是愉悦的,却十分厌恶这种毫无感情的连接。然后他遇到了与直子安静抑郁的性格截然相反的绿子,这位在大学一同上课的,极为生动活泼的女子。

不同于一般的青春小说,这不是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她她又不爱我,村上极少直接说明爱与恨,而是让人物做出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事情来,等读者自己揣摩。村上的情景通感与人物对话都写得非常精彩,比如渡边与直子偶然再见,然后开始漫无目的散步时,两人都没有讲话:

只有踩上路面硕大的法国梧桐落叶的时候,才发出“嚓嚓”的干燥声响,而一听到这种声响,我便可怜起直子来。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体温,而是某人的体温。而我只能是我,于是我觉得有些愧疚。

渡边不是在可怜他自己,而是“觉得有些愧疚”。读《挪威的森林》我常想起日式的朴素的设计,是一种渗透生活的理念,看日本街头的男男女女大体一致的装束,上班族的西装,年轻人的便服,身上不超过三种颜色,看着多舒服!村上的文笔也是如此,把汹涌的情感裹藏在平平淡淡的文字下。2010 年陈英雄导演的同名电影,把全片的高潮安排在最后面:渡边知道直子自杀的讯息之后,面朝大海,展信而阅,波涛的怒吼,巨浪的拍打,以及背景乐的烘托,情感在那一刻达到高潮。而在村上的文字里,即使是全书的顶点,他也没有用多么沉重的字眼去形容这一切。只是把渡边再度徒步旅行,蜷缩在海边的事实写了出来。读一遍或者有些平淡,过后再想,就像电影里的画面,奔腾了起来。

这是我感受到的村上文字的魅力,收放自如,挥洒有度。

然而这部作品也不是全无缺点。小说开头写学校宿舍生活,升国旗,敢死队的每日早操,虽然是后续剧情的伏笔,却嫌冗长,敢死队突然之间好没来由的消失也缺乏解释。而占据了相当篇幅的,直子在疗养院的室友玲子自身的故事,固然有趣,却似乎有点偏离主旨。至于主旨,由于相当的朦胧,我能看到死于生的哲思,能看到渡边与直子与绿子的爱情,能看到不同的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意味,却从来没有明确的结论。

像读一首小诗。

要什么明确的结论?

16.08.23/中午
于 T.i.T

P.S.

封面为 2010 年陈英雄执导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较原著有不少改编,根据电影的节奏删掉了许多剧情,仅保留了渡边、直子与绿子三人这条主线。但是电影效果很不错,甚有村上风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P.P.S. The Beatles —— Norwegian Wood Lyrics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读书 #131 像读一首小诗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