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转载)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教徒奉之为道教始祖。《老子》(也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它被誉为“万经之首”。《老子》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中,《圣经》第一,《道德经》第二。在现实生活中,老子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有人统计典出《老子》的成语有57个、哲学范畴达64四对。纵然如此,老子是谁?《老子》是一本什么书?这样最基本的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本文拟简要介绍有关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研究现状。

  一、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在介绍老子的生平时,不能不提及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传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由于《史记·老子列传》有如上记载,故后人一直在争论老莱子、周太史儋与老子之间的关系。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个一起放入《老子列传》中?这至少说明从司马迁时代开始,老子是谁就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也有一些主流观点。第一,关于谁是老子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李耳即老子,老莱子和周太史儋都不是老子。第二,关于老子的籍贯,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末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在今河南鹿邑)人。第三,关于老子与孔子是否同时,主流观点认为,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孔老同时而老子年长。第四,关于老子的仕宦,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曾经任周朝的守藏之史。第五,关于老子去周,主流观点认为,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第六,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主流观点认为,《老子》为老子自著。老子至关,乃自著《道德经》上下篇。第七,关于老子晚年的去向,主流观点认为,老子出关之后莫知其所终。通过以上主流观点可以看出,在没有铁的证据之前,我们所接受的主流观点主要还是来源于《史记·老子列传》。

  二、《老子》其书

  就像对老子其人的争论一样,长期以来,对于《老子》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传本、分章、思想内涵也一直存在着争论。

  关于《老子》的作者,有老子自作说;有关尹(即环渊)作说;有二人之作说;有三人之作说等等。郭沫若认为:《老子》一书是老聃语录,集成老子语录的是楚人关尹(即环渊)。环渊与孟子同时,为老子再传或三传弟子(见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古史辨》第六册,第631页)。尹振环认为老子其人有二:一是真老子,他是二千言《老子》——即楚简本《老子》的著作权人。二是托名的老子,即西出函谷关见秦献公的“周太史儋”,他是五千言帛书《老子》的编著者(见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中华书局,2001年)。冯友兰认为:“它本来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写的,而是一部总集,一部哲学格言汇编。”“不必勉强要把《老子》的著作权归于哪一个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分别有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等观点。第一,春秋末期说。胡适、高亨等持这种看法。胡适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老子》确系老子所著。(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高亨认为老子生于春秋末期,《道德经》一书是老聃所作,但也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高亨《老子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战国初期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三种《老子》,专家认定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目前主流观点认同《老子》至少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前。第三,战国中期说。唐兰认为老子和孔子同时,但《老子》的成书在战国中期,是对老聃遗说的发挥。(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第238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四,战国末期说。钱穆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后学从《庄子》中摘录、发挥编纂而成。(见钱穆《庄老通辨》,三联书店,2002年)第五,秦汉之际说。顾颉刚认为《老子》成书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1页)以上诸种说法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湖北荆门郭店的出土文献。自从该墓出土《老子》竹简之后,与之相悖的说法在铁证面前黯然失色。

  《老子》的篇章结构,今日通行本分为《道经》《德经》两部分,共81章。这并不是《老子》原貌。在通行本之外,或只是分为上下两篇而没有分章。例如《史记》曰:“老子乃著书上下篇”;或分之为72章,例如严遵本;或分之为78章,例如唐玄宗开元御注本;或不分章,例如郭店楚简本中的简文;或分为68章,例如魏源《老子本义》;或分为112章,见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

  关于《老子》的学说,或以为是消极无为的哲学;或以为是积极救世的哲学;或以为是权谋术数之谈;或以之为道教之渊薮;或以之为气功养生之宝藏。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达千百种之多。1927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录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和历代木刻与排印本,共存目450余种。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续编所收注本354种,共801卷。现存《道藏》中的《老子》注本50余种。“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据统计多达五千六百种。”(陆永品《老子通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3页)

  这些注本作者和研究者当中,既有志在弘扬道家学人和道教的信徒,也有佛教僧人,也有儒家学者。有帝王将相,也有庶民百姓。可以说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中都有人在不断地注解《老子》。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指摘前人不懂《老子》。朱熹说:“《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意出,只据臆说。”(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清世祖说:“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高专诚《御注老子原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帝王之威,足以令天下惊悚;程朱理学,占据明清思想界正统位置。然而,在后人眼里,他们并不是《老子》的知音。这种现状一直延续到当代,台湾学者严灵峰说:“注释《老子》虽多,但各有短长,可说没有一家能够从头到尾完全符合《老子》的原意。至于谁是长的,那是短的,又因见智见仁,也无法确定。”(《老子达解自序》,严灵峰著,台湾华正书局,2008年)元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说:“自《章句》著而注者出,然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道藏》第12册,第773页)汉老子、晋老子、唐老子、宋老子的说法甚好。进一步说每一位注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老子,每个人心目中的老子都是不一样的。

  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围绕着“道”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什么是道,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今天学术界通常理解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十一章中讨论老子言道之六义: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道之第二义,形上体道;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最后,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陈鼓应认为:“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1章)

  《老子》一书以“道”为中心,主要涉及了三大问题:一是哲学之“道”,二是治国之道,三是修身之道。对哲学之“道”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一章、四章、十一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三十二章、三十四章、三十五章、四十章、四十一章、四十二章、五十一章。这些章节谈到了什么是道、道运行的规律、道的特征等。道本来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老子以无为道。道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道化生万物。道内化于万物当中,人是万物之一。他主张人“惟道是从”。“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概括的“道”运行的规律。道的特征是有无相生,老子哲学主张贵柔守雌。老子的治国之道,主要集中在二章、三章、五章、十七章、十九章、二十三章、二十七章、二十九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三十九章、四十三章、四十八章、四十九章、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八章、六十章、六十一章、六十四章、六十五章、六十六章、七十二章、七十三章、七十九章、八十章。另外,十八章、三十八章、五十三章、七十四章、七十五章、七十七章重在指斥社会弊端。三十章、三十一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重点在谈面对社会现状的各种治国良方、如何用兵。二十章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指导治国的根本方针。圣人治国应当实行“无为而无不为”的方略。最理想的状态是小国寡民。老子的修身之道,主要见于七章、八章、十章、十三章、十五章、十六章、二十章、二十二章、二十四章、二十六章、二十八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四十七章、五十二章、五十四章、五十五章、五十九章、六十二章、六十三章、六十七章、七十章、七十一章、七十六章、七十八章、八十一章,重在修身。九章、十二章、四十四章、四十六章、五十章,这些章节重在谈养生,是老子清静无为的主张在修身养性方面的落实。

  老子的哲学之“道”也就是天道,老子的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都是人道。天道是本源,人道是天道的反映和投射。天道决定了人道,人道宾服于天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