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英国大选结果出炉,这场在49天前由英国首相特里莎.梅发起的提前选举以保守党仍为最大党、但未能获得多数议会席位而形成悬浮议会的局面告终。本来保守党势在必得,然后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结果给了梅首相当头一棒,她提前进行选举,本是为了增强对于脱欧谈判的操控,不成想反而丢掉了在议会中居绝对多数席位的优势。但这也不是最坏的,特雷莎·梅宣布将在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的帮助下组建政府。这一事件的主要影响有二:第一,英国的分裂更趋严重,取得共识更难;第二,英国脱欧之路更加艰苦,梅首相的决策在议会更难得到支持。
知识链接:所谓“悬浮议会”是指在议会制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在议会取得绝对多数。英国大选实行简单多数选举制度,在全国650个选区中,选民投票选出各自所在选区的政党代表,得票最高者获胜,成为下议院议员。赢得全国超过半数选区议席(即超过326个席位)的政党获得执政权,该党领袖将成为英国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而一旦出现悬浮议会,通常会由筹组联合政府、组建少数派政府或重新选举等三种方式来解决。2010年英国大选就曾出现“悬浮议会”局面,当时第一大党保守党与自民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
这一幕,我们似曾相识,前任保守党党首、首相卡梅伦也犯过类似错误——当时 他也错估民意,很有把握地认为英国民众会选择留在欧盟内,于是决定于2016年6月举行脱欧公投,没想到脱欧派最后民意反超,导致英国脱欧 。这一事件也成为与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并列的2016年两大黑天鹅事件之一,卡梅伦本人也因此黯然辞职。
作为一个制度成熟的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的英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意外”呢?草根哥认为这是由国际大环境及英国的国内环境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经济不景气,普通民众对本国执政党不满,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一股反对“政治正确”的潮流,他们对现实失望,强烈要求改变,尤其是反对所谓的“精英”继续执政。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都是这一潮流的反映,在英国和美国甚至出现了旗鼓相当的两大对立阵营。有些事件,看似偶发,其实背后定有其必然的逻辑,只是还没有被政府与社会注意到罢了。
第二,偶发事件经常会成为促使人们改变投票立场的导火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方面,选民投票的立场本来就不稳定,关键是没有令他们绝对满意的候选人出现,因此在投票的关键时刻,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改变其支持对象;另一方面,如果偶发事件正好又是选民比较关注的问题,则对选举结果影响更大。比如英国脱欧投票时的难民问题,美国大选时的邮件门事件,本次英国大选的几次恐怖袭击事件等都对选举方向造成较大冲击。
第三,民意测评的可信度问题。在任何大事发生之前,各种机构都会进行预测,预测大都建立在各种测评的基础上,大数据时代应该大大增加了测评的准确度。但我们观测的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事件的现实结果与事前预测差距较大。草根哥认为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样本的覆盖面。任何民意测评都不可实现全覆盖,像调查全国性的选举类的测评覆盖面更小,有时不能全面反映民意;第二,测评的手段。当前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大多测评数据来自于通讯网络,很难保证采集的信息都是本人真实意愿的表达;第三,测评对象。一是被选择参评的对象有无代表性,二是参评人对待测评的态度,三是参评人会不会临时转变观点。以上因素的存在决了民意测评数据误差的存在。
英国保守党两次大的“误判”会给其他国家的执政者提供警示:别那么自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件好事,当政客们一次次“小聪明”式的玩弄权术遇阻后,他们才有可能更加严肃地对待民意,尊重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