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读书笔记

增长黑客,一个去年开始就很火的名号,一个深深印着硅谷制造的概念,也让国内众多创业公司为之兴奋。“增长”,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首要目标,盈利前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困扰很多创业公司的最大问题,“用户量上不去”“活跃度上不去”“留存不行啊”,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产品、运营同学需要考虑的,也是整个公司、团队需要面对的问题,几个关键的数据指标,关乎生存。“黑客”,或者说“极客”,早已经由早年间的贬义色彩转化成为今天对技术人员的赞誉,所以说不懂技术,不能巧用技术,很难用非常规的手段拉动增长,这也是作者书中最开始的定义,增长黑客———介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新型团队角色。

《增长黑客》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本书结构

作为一名技术背景薄弱的-1岁产品狗,每每看到对技术的要求时,都会心理发怵,觉得自己可能无法深入某一领域的研究,但通读本书之后,才发觉技术点并不是最大的阻力,思维、实操以及经验才是“增长黑客”的必要条件。作者用简单的几点介绍了“增长黑客”,由软技能至硬技能,有条不紊的将“增长”的手段落地,让读者对这个神秘的职能有了大概轮廓的认知。

“再牛逼的运营也挽救不了一个垃圾产品”,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增长黑客”,考虑业务数据的增长途径之前,任何一个产品团队都应该首先找到产品与市场(用户)的契合度,也就是作者引用的“PMF”,确定自己的产品能解决用户的哪些需求,这些需求又有怎样的属性(频次、刚需?市场天花板)。在团队准备着手设计之前,一定要有一个缜密的评估。在项目启动之后,也不必一开始就猛的投入过多的资源、拉大战线,而需要精益创业的思维,以MVP去验证需求、迭代产品,以数据来验证最初的大方向。MVP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app,一个视频、微信公众号、一次线下活动、一个h5页面,都可以验证你计划的某一个层面。当然作者也提到了MVP中几个必须的模块,这些模块都是为了更好了解用户的反馈,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

“前戏”终于完了,“增长黑客”早已迫不及待冲上前线,且慢,“种子用户”神马的,可不能着急,前期不慎引入的“产品蝗虫”可能真的会毁了你的产品,扰乱产品内本应该有的氛围。这个时候,也许最笨的方法却是最管用的,走进用户,直面用户,与用户做朋友,才能真正掌握真实需求。o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growth hacker的大招“AARRR”模型就要派上用场了。

Acquisition-获取用户

“种子用户”不必多说,“利用社交关系链”也是目前产品的标配(各种第三方登陆、分享),“RSS的巧用”则是比较技术范儿的手段,借鸡下蛋,暂时填充下产品前期内容质量的不足。作者很是欣赏“内容营销”,认为这是有价值,且能持续为产品带来流量的方式,保持相关性,就能培养潜在用户,然后诱导转化。当然,内容不是那么好持续产出的,准备工作真的需要做足,包括:受众分析、标题、文章长度、鼓励参与机制、合适的发布渠道。

SEO、ASO都是惯用手段,“捆绑下载”、“饥饿营销”也是利用用户心理的技巧,不过有时候也需要慎用,没有达到用户预期的营销反而起到负面的效果。“嵌入式代码、小挂件”让我想起了BBS时代,QQ空间时代的很多传播策略,结合现实生活的一些策略技巧,在线上依旧行得通,因为用户的心理本质没有改变,一切行为也都是心理的反射。

Activation-激发活跃

“活跃”,可能针对每一款产品的定义不同,总之就是能够让用户快速上手,在你的产品里玩起来。作者介绍了“A/B test”等打磨产品功能的方式,帮助用户在某些场景下快速决策,用“诱饵”引导用户上手。“补贴”也是一种促活跃的手段,但是要结合公司财务状况谨慎利用,特别是需要对用户做以区分,对特定属性的用户派发特定的优惠券(或其他形式),可以周期性挽回流失用户。(比如滴滴对优惠敏感与否,来区别用户)

游戏化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津津乐道,毕竟人人都有一颗娱乐的心,而其本质也是利用人们对奖励的追逐、对成就的炫耀,不过这始终是产品上“锦上添花”的部分,并不能“雪中送炭”。作者所提的“脚本化自动运营”,感觉像是现在一些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原始雏形,就像被调戏的小黄鸡等,都会让用户短时间产生巨大的兴趣。

Retention-提高留存

用户流失是必然的,留下的部分用户才是产品值得研究的,但是也需要对用户流失的原因有一个细致的研究,有些原因是必然,有些原因是团队可以补救的,把产品当病人一样,找出病因才是关键。考察留存的时候,对次日留存、7日留存和30日留存要区别对待,另外渠道留存也需要关注,保证以后选择最优渠道。

其实很多产品的用户流失都是由于产品性能的缺陷,经常体验自己的产品也因此是必做的功课,比如作者提到的facebook专门针对非洲地区安卓版本性能的优化,真的是国际化视野的最佳体现,考虑到了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群体的需求,值得国内的公司学习。对于“有损服务”也就是更微观层面的精益,保证核心流程运转顺利,其他的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牺牲。Twitter和Pinterest的一些推荐关注技巧,让用户的feed流一开始不至于空荡荡的,也是目前此类社交产品的标配。

作者用“same”这个产品解释了“社交解绑”的概念,因为我也是深度体验过same这个产品,因此也是感受颇深,对于微信朋友圈已经厌倦的“我们”,纷纷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喜欢的频道任意自言自语,聊得来的朋友偶尔瞎聊几句,没有什么别的牵挂与羁绊,毫无社交负担,虽然这里面没有形成微信、微博的链条,但是一个个独立的世界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得same的留存率奇高。不按常规出牌,也许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唤醒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留存措施,电子邮件(EDM)、消息推送、移动网页的跳转,都需要精细化运营。EDM的玩法:1.奖励;2.告知进展(任务进度条);3.个性化推荐;4.社交互动的展示提醒。的确,我们翻一翻自己邮箱里的广告邮件,是不是就是这些形式呢?我感觉1、3是转化率比较高的,2在一定场景下也是很好的方法,4呢,分产品吧。。。推送的玩法就更多了,这还要分ios和安卓,以及定位什么的玩法。网页跳转,平时遇到的也很多,知乎、拉勾什么的,快捷方便,及时唤醒app。

Revenue-增加收入

一提到收入,不得不提一下“免费”模式,这个概念还专门有一本书来详解。人们对互联网产品的免费早已经习以为常,而基于免费背后的盈利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长远看来,免费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创业者们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模式,不论什么商业模式,还是以提高转化率的技巧为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百姓网自己研发的智能运营系统,帮助第三方客服团队提高了外呼效率,这可真的是用技术换来真金白银的例子啊。

Refer-病毒传播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碑”,小米的参与感,在这里主要是一些病毒营销的技巧和实操,bug营销,借势营销什么的,多是一些及时跟上的运营手段,当然这都是需要产品一定的积累,创意必须与产品契合,使有限的内容维持住尽量长的传播周期。产品内置的传播因子也很重要,分享、邀请都是标准配置,不过也需要在巧妙的场景下提醒用户去分享传播。

用户为什么会主动传播呢?必要条件当然是你get到了用户的兴奋点,让用户用的爽,除此之外,逐利、互惠、炫耀等心理也是诱发其自传播的因素,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案例

有一些也是之前听说过的,airbnb的展现、文案、心icon、推广以及邀请,Tinder的种子用户,Github的网络集群与开源,美丽说则多在技术上创新,比如链接的可视化(目前很多效仿),其导流的模式也被后来者模仿。

从这些案例里也可以看出来,“增长黑客”的招数其实并不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只是它用的非常巧,全程都很好的把握了节奏,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了该用的点上,有时候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巨大的“增长”。

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啊,没有实操的我,目前还没有深刻的体会,本书也侧面说明了,产品运营不分家(有时候,运营是重要性更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增长黑客》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