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 之序言部分

向伪心理学说不 在豆瓣评分极高(9.2/10),在美亚上也有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4.1 out of 5 stars) 。我之前就读过,今年打算重新精读,把精华内容细化、分类并加以应用。

0 我为什么精读这本书

  • 本书不是心理学导论教材,面向的是更为广大心理信息消费者,它让读者理解真正的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的行为和心理的
  •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讲科学思维和逻辑的书
  • 对于心理学初学者,本书是必要的基础入门读物
  • 本书揭示了占星术等伪心理学和传媒在传播伪心理学中的助纣之术

1. 彭凯平序言

1.1 心理学容易让人误解的原因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研究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还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记忆深刻?什么样的事情让人高兴(或痛苦)?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爱聊政治时事?人为什么要自杀?意念能不能被植入梦中?等等……正因为大家关心这些问题,人们就会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证据,得出自己相信的结论。很多时候,这些自觉的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我们心理学家就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等等……每当矛盾、怀疑、迷惑甚至气愤产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常识呢,还是该相信心理学的研究、证据和知识呢?

1.2 心理学家与其他人与众不同之处

  • 其一是我们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也就是说,心理学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
心理学家也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心理学家从不相信个案和例子,因为其随机性和主观性太过明显,但我们愿意相信大样本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希望听到动听的心理故事,但更愿意看到众多心理学观察的数据和总结。

  • 其二是我们心理学的概率性思维习惯

我们和很多自然科学家思考方式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更容易相信,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

2. 译者序言

2.1 心理学专业人士经常被问及的三个问题及其反映的问题

每个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都会被人问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第二个是:“你会催眠和解梦吗?”
第三个是:“什么,你们还要做实验?”

从最常被问到的这三个问题中,我们便能看出公众对于心理学的一些常见的误解和迷惑。

2.1.1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

  •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无所不包,星座、属相、血型、玄学、人生哲理及各种心灵鸡汤都被认为是心理学的范畴。

实际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可检验”这一硬指标,之前对列举的种种现象和理论在历史上都曾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已被各种科学的方法所证伪并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里剔除了出去。

扩展阅读: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512733/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无所不能的

学了心理学就能读心、能算命,甚至能千里之外控制人的大脑并操纵其行为。心理学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理学现象和预测行为,并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是科学心理学所有的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干预方法也必须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完美解释一切现象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超出人类经验以外的干预和应用

2.1.2 你会催眠和解梦吗——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咨询

弗洛伊德确实让后世的心理学研究者“既爱又恨”,说到著名的心理学家,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冯特和斯金纳,但人们知道弗洛伊德。然而弗洛伊德的盛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两点:

  • 弗洛伊德的光芒掩盖了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
  • 弗洛伊德所构建的这些精巧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也为后来众多伪心理学和虚假治疗手段的诞生和发展留下了一道后门。

2.1.3 你们还要做实验——公众不了解,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已经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行进了很远。

有三条标准可以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

  • 研究的是否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 方法上是否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 研究结论是否能够被重复验证,并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所以说科学心理学,绝对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及感悟、头脑风暴和纯粹的逻辑推导

2.2 什么原因阻止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

2.2.1 对心理学的渴求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

人们常常抱有寻医问药的态度来了解心理学 不免会让人感到失望,毕竟心理学研究针对的是群体的普遍规律而对个体方面没有优势。

2.2.2 术语体系产生的阻隔

人们常常不能忍受心理学术语所造成的隔膜而对科学心理产生拒斥,因为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为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一对矛盾

2.2.3 心理学许多基础研究确实和大众有一定距离

  • 很多研究是控制十分严密的实验室实验,实验所用的刺激在生活中很少出现,难以理解
  • 很多研究的发现并不能马上应用,这种滞后性有时会让人产生科学心理学毫无意义的错觉

2.2.4 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自己的问题

  • 研究过于空洞和抽象,脱离实际
  • 不善于将成果推广和普及

2.2.5 大众媒体在科学心理学的传播做得不够好

大众接触到的并不是科学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伪心理学。

3. 作者序

3.1 本书的写作背景

  • 心理学仍然不为人知晓
  • 心理学家不能让存在的问题成为一种自我证实的预言
  • 大学初级心理学课程中常常缺乏批判性思维技巧的训练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涉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不同形式,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学习这门知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对决定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原因有更加全面和精确的认识。

  • 经由大众媒体传播的“心理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幻象。
  • 在书店里看到的大部分所谓心理学书籍,都是由一些在心理学界根本站不住脚的人写的;
  • 多数在电视上号称心理学家的人,根本得不到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和美国心理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APS)的承认;
  • 大多数频频亮相的心理学“专家”,其实对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积累没有作出丝毫的贡献。
  • 伪心理学产业的存在,对心理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 缺乏批判性思维技巧训练的后果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仅仅思考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是无法为很多问题找到答案的。读完本书,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能够引刃而解。

  • 心理学实验不同于现实生活,他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 心理学能像化学那样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吗
  • 我在电视上听一位心理大师讲的正好与我们教科书上说的相反
  • 我认为这个理论相当愚蠢,因为我弟弟的行为和这个理论所说的截然相反
  • 心理学不过是些常识
  •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何苦还要去定义它呢
  • 心理学不过是一堆观点而已

3.2 本书的写作目的

  • 本书的目标群体是心理学初学者,以及那些在大众媒体上接触过一些心理学话题,又想知道如何去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合理的广大读者们。
  • 对批判性思维技能作简略介绍,帮助我们去评判各种知识主张,更好对理解心理学的主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 之序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