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是如何强大起来的——从大唐开国到开元盛世

      讲唐朝不得不讲一讲隋朝,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在公元630年彻底灭亡,是一个上承南北朝,下接唐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他有这样几个重要的贡献:一,开创了科举制。科举制建起与隋朝,是继督察制之后,新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为后来唐朝的贞观之治乃至到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二,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大大的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这位后来唐朝贞观之治,乃至与后来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

      隋朝的这两样虽说都是在隋朝建立起来的,但是完善于唐朝。

       唐朝开国与公元618年,李渊迫使隋朝最后一位名义上的皇帝杨侑禅位。至此大唐王朝开始建立 起来。李渊称帝后,定都长安,开国号为唐,年号为建元武德(简称武德),是为唐高祖,并任李世民为尚书令,随后不久将李建成封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初期,疆土只有关中于河东一带,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所以李渊常常派遣李建成,李世民与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

      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李世民攻打具有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与武德元年九月至十一月杀死了薛举与薛仁果,并且平定了广大的西北地区。

      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唐朝利用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李元吉,裴寂等败逃。后李世民出讨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刘武周等地方势力。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不就被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李世民奉命率领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在武牢关一役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促使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斩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唐军又消灭了江南的辅公祏势力,终于一统天下。但是没过多久,李世民便逼迫李渊禅位。

      晋阳起兵原本是李世民的注意,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群里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是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在 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职位的王晊,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向借此控制李世民的兵马。于是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又称玄武门政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明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李世民,三天后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五日那天,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实际上李渊的权利已经基本上交给了李世民。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即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至此,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即将出现。

      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李渊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安葬于献陵。

     李世民登基时,唐朝只有两百九十多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史为鉴,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并且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在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于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与李靖等十三名大使巡查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即位之初,任用贤才,按照自己还是秦王时的模式开设弘文馆,进一步的招揽人才。用人唯贤,初期招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褚遂良、杨师道等,皆为忠贞廉洁的名臣。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还有李世民从谏如流,其中有一位最著名的一位大臣便是魏征,魏征一生进谏两百多次,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每次在李世民得意的时候都会泼一盆冷水过去,警戒李世民要以史为鉴。而李世民将谏官的权利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在晚年时由于国富民强,李世民有点得意而纳谏不像早年时期那样贤明,偶尔会有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基本保持克制,保有纳谏的风范。

    李世民继位后,继续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加以完善用来限制皇权的权利,并且能够减少自己因为其他原因而误杀了很多人。李世民又沿用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加以完善,科举制度推动了唐朝诗词与文化的发展,当然这些文化层面本文章不加以细说。

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百姓们夜不闭户,实现了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据统计,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贞观七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除此之外,李世民的背后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一直在背后帮助李世民,当李世民在前朝遭到魏征的批评时,长孙皇后都会及时的出现在李世民的身边,为他排忧解劳史称“长孙规谏”

致使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出现,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创了条件,奠定了基本基础。

在公元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随后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原本不是太子,原来的太子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但是因为李承乾懦弱无能最后因为谋反而被李世民贬为庶民,随后李治被举荐为太子。唐朝在李治在位期间,唐朝又迎来另一个盛世——“永徽之治”

唐太宗去世前,为李治留下了一些贤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徐茂公)等,为永徽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在位时南征北战在贞观末年的“辽东战役”中使贞观之治出现了危机。李治上台后极力的缓解矛盾,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浙江沿海一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起来。李治随后颁布政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李治重用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等一些老臣。君臣上下依旧按照唐太宗时期颁布下来的政令行事,萧规曹随。颇有贞观遗风,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将所占百姓的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在他身边有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这位后来的永徽之治奠定了基础。

李治在我国的法治上也有突出的贡献,永徽三年,唐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唐律疏议》编辑完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一部成文法典,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唐朝版图在李治时期为最大,达到1237万平方公里。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多次南征北战,将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咸海以及越南境内共维持了32年之久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380万户。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李治在位后期,由于李治身体不适,朝政交由武则天打理,在武则天暂代朝政时期,实行黄老学说,颁布了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徭赋

二:免除三辅一带的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四:在全国各地禁止浮巧。

五:节省工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言。

八:王公以下接学《老子》。

九:父在为母吊孝三年。

十:上元以前勋官以给告身者无追覆。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者增加俸禄。

十二:百官任职已久、才高位下者,得以晋阶升迁。

这便是建言十二事,为大唐的永徽之治乃至到后来武则天自己登基时期的贞观遗风以及实现后来的开元盛世开创了条件。

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李治因病去世,随后武则天临朝听政,虽然这时她没有做皇帝,可是她的两个孩子登基为帝,但是李治的遗诏中有这么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意思就是说,军国大事有不能决定的都交由武则天来决断,这也为武则天后来把持朝政留下了空隙。

武则天把持朝政时期,立了两位皇帝,以为是唐中宗李显,另一位是唐睿宗李旦。但是李显是武则天所废,而李旦继位后,朝政完全交由武则天打理。此时武则天严厉的惩治反对他的人。至此朝堂之上没有人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的皇帝梦已经没有多大的阻碍。

公元690年,年仅67岁的武则天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统治时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提高。武则天密切关注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了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积极地收复安西四镇。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连接在了一起,至此唐朝即将面临一个新的盛世——“贞观遗风”

武则天非常注重科举,她打压关陇集团,重用寒门子弟。在她身边有许多贤臣如狄仁杰,娄世德等等史称“君子满朝”,武则天的这一创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由于武则天勇于创新,在科举制中进行改革,开创了了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等多种人才选拔方式,为唐朝挖掘了更多人才,也让寒门子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其中,著名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都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

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由于武则天后期,唐朝国力开始下降,经济,军事等力量趋于下降的姿态。国家开始衰弱。但是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时期打下来的根本依然犹在。这也是开元盛世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张柬之率领一帮大臣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为皇。武则天由于年纪太大,她不再想要争权夺利,答应了张柬之的要求,自行退位将皇位交给了李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政变——神龙政变。

李显再一次继位后恢复了大唐国号,但由于突厥侵犯大唐边境,西部的吐蕃也日益生事,这时,李显将自己的女儿金城公主下嫁与吐蕃首领,这才稳定了西边吐蕃的动作,大唐才能专心对付突厥。

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李显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李隆基在位时,唐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不过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打下来的基础依然犹在。至此唐玄宗与姚崇和宋璟共同努力,将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家,瞬间变成了一个经济,军事,政治强大的帝国。

李隆基登基之初能够虚心纳谏,采纳大臣们的建议。虚心请教,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他对科举制度也有较大的改善,限制了进士的数量,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也使得官吏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李隆基还大力整治官吏,在唐中宗时期,国家的筛选制度出现了混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李隆基还实行了考查制度。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李隆基对军事建设也有突出的贡献,他改革兵役,设立十大节度使,但是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买下了祸源。

随后在文化建设上,李隆基时期唐朝的文化趋于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李隆基还建设图书馆,收集各地典籍,为唐朝日后的文化影响提供了条件。

在经济上,李隆基大力考察民间,由于当时豪强霸占田地,而百姓不愿诉说。专门指派官员考察民间,收集各种消息,颁布政令:将那些强占的土地归还给百姓。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自是,武则天时期国家经济衰退的现象得以解决。

就这样在李隆基而打理下,大臣的辅助下,大唐到达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至此李隆基开始得意起来,慢慢地不听取建议,不能虚心纳谏。他随后重用李林甫,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将破坏了唐朝繁荣昌盛的景象,加大了各地的冲突,至此在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唐朝走向灭亡的前奏。虽然后面的几代君王立志重现唐朝雄风,出现了复兴的希望,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大大消磨了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以及贞观遗风时期所打下来的基础,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破坏了唐朝的根本。后代君王无法再将唐朝复兴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唐朝是如何强大起来的——从大唐开国到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