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
信用——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一般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
利息——为使用货币资本付出的报酬。
企业家收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把企业所得扣除资本利息后的剩余看作是企业家个人才能的结果,称为企业家收入。
资本化——把货币收入表示未按照一定的利息率转化为对应数量的资本。
虚拟资本——通过资本化方法得到的资本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称为虚拟资本。
一、货币经营资本和生息资本
研究货币之所以比谈恋爱更容易让人犯错误,除了货币有很多功能,货币不同的功能之间的规律不太一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除了是货币,它常常还是资本。
资本有很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货币。我们在以后讲产业资本的流通时,会谈到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并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作为资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把产业资本以外的商业资本,分成两个大类,一个是商品经营资本,一个是货币经营资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都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般来说,资本在生产过程之外的形态,要么是商品,要么是货币。在生产过程之外,专门经营商品的就是商品经营资本,专门经营货币的就是货币经营资本。不论是商品经营资本还是货币经营资本,因为处于生产过程之外,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也就不产生利润,所以它们都是靠从剩余价值中分割一部分来获得自己的利润。
还有一种是生息资本,也就是借贷资本。生息资本的出现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早得多,最闻名的就是高利贷,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是如此。放高利贷出名的,在欧洲有《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在中国有《白毛女》中的地主黄世仁。在过去自给自足的时代,人们需要的货币不多,获得货币的途径也不多。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只好借债,而在那个货币稀少的时代,往往就是借高利贷。就算是国家,有时候也得向大财主借钱。一般人借了高利贷,基本上就肯定破产了,甚至破产都不够偿还利息的。还有一些贵族、地主、纨绔子弟,因为吃喝玩乐开销太大借高利贷,最终也会导致家境的败落。所以高利贷就像是吸血鬼一样。但也正是因此,高利贷破坏了旧社会的基础,用马克思的说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做了准备。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银行的出现使大量小额零散货币集中在一起,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成功的击败了高利贷,大幅度降低了利息。市场经济越发达,货币供应量越大,利息也就越低。这个时候,生息资本就不再被看作“吸血鬼”了,相反,金融资本被称为“经济的血液”了。
生息资本是信贷资本,它的基础是信用。信用关系是一种不即时交割的债权债务关系。经营货币的资本家把资本借给从事生产或者商业的资本家,后者使用资本获取利润,再从中拿出一部分利息来交给前者。这笔资本的使用价值就是使用它可以获得利润。借贷款比光靠单个资本家自己的积累能更迅速的扩大业务,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如果能够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或者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还可以获得比平均利润率更高的利润率。所以从事生产或者商业的资本家都乐于借款。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不负债经营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不论通过正规还是不正规的渠道,一般情况下都要借一些钱来维持正常经营并谋求发展。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越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越是有人愿意提供贷款。
随着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可以便利的获得贷款。消费信贷和过去的高利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都不是用来扩大生产的,而是用来消费的。现在买汽车、电器、装潢等等都可以获得贷款(购房贷款严格来说不能算消费信贷,但是现在个人房贷有时也列入到消费贷款中去)。一般的零售也可以通过信用卡获得贷款,大多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免息期和利率优惠期。支付宝也能给用户提供一定额度的信贷。待到优质客户都瓜分光了,又有了次级信贷。美国的次级信贷是这样的:给那些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人办信用卡或者发放其它贷款(比如购房),给予一定的免息期,然后是利率优惠期,再然后就是高利率期。这个时候利率比普通的贷款利率要高许多,而且如果逾期的话还会有很高的逾期费。说穿了这是一种获取比普通贷款更多利息的方法,次级信贷之所以产生危机是因为美国人的收入赶不上利息增加的快。不过如果光是这样还不会引起金融危机,更不用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从次级信贷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间还有很多个环节,这将在以后详细说明。
二、利息和利息率
生息资本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经营货币的资本家(或者银行、贷款公司等等)把生息资本借给另一个资本家,经过一段时间后,借款人要把钱款本金还给贷款人,还要加上利息。因为本金又还给了贷款人,西方经济学就把利息叫作资本的价格(这是一种古老的说法,至少有200年了),其实这是一种混乱的观念。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或者生产价格)决定的,而资本是有一个价值的(比如100万元贷款),本金已经归还了,利息是在原有价值之外另外支付的一笔费用(2017年10月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年利率为4.90%),这与商品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商品交易中,卖方把商品交给买方之后就不再拿回来了,买方支付了商品的价值给卖方:对于卖方来说,商品没有了,但是价值留下了。信贷资本则不但价值最后又回来了,而且还有利息。
信贷资本的利息是对信贷资本的使用价值的回报,是信贷资本的增殖。信贷资本和其它所有资本一样,都要增殖。信贷资本的增殖方式就是利息。就像不能说利润是产业资本的价格一样,利息也不是信贷资本的价格。而且,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使价格与价值偏离,长期来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是利息不一样,利息没有一个固定的可以确定的值,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利息率是“由自由竞争决定的比率”,“是某种本身没有规律的、任意的东西”。而且利息率和流通中货币数量一般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关系。像马克思说的那样,“通货的绝对量只有在紧迫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的影响。……在另外的情况下,通货的绝对量不会影响利息率。第一,这是因为通货的绝对量——假定周转的节约和速度不变——是由商品的价格和交易的总量决定的,最后是由信用的状况决定的;第二,这是因为在商品的价格和利息之间并无任何必然的联系。”
因为利息是从利润中分割出来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利息率不能高于利润率,否则厂商将无法维持生产经营。但是在短期里,利息率完全可能高于利润率,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因为厂商可能会认为会有较高的收益,所以愿意接受高利率。这其实是一种冒险。在实际经营中,经常有人为了周转资金而这样冒险。借钱的人相信自己能在经营或者投机中赚更多的钱,所以他们不怕这么高的利息。但是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在现代经济中,高利息贷款在信贷资本中占的比重很小,而且也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从长期来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利息率一定要低于利润率。但是具体多高,完全靠竞争决定,没有像商品价值与价格那样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利息率都比较低;在经济状况恶化的时候,利息率就会提高;在经济危机时期,利息率就会达到最高。这里所说的利息率是信贷市场上的利息率,而不是国家制定的那种利率。比如,在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达到顶峰的时候,美联储向美国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利率很低,但是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向借款者贷款的利率却提高了。正如马克思说的,“利息率在危机期间达到最高水平,因为这时人们不得不以任何代价借钱来应付支付的需要。”经济危机期间,信用关系不可靠了,只有现金才信得过,而且大家都急着把商品卖掉换成钞票,所以对现金的需求特别大。但是这个时候现金的供应是非常少的,因为局势不乐观,金融资本惜贷。
三、企业家收入、资本化和虚拟资本
如果资本家是借款经营,那么他的所得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支付贷款的利息,剩余的部分才是自己的收入。又因为每个资本家都有两个选择,是把资本贷给其他人,或是把资本投资在实业上自己经营,所以很自然的,资本主义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观念:利息是资本的收益,不论是借给别人还是自己用,都一定要有;超过利息的部分是企业家才能的结果,是企业主收入。如果一个企业家无能到使用资本总的收益还没有资本“应得”的利息多,那他自然就没有必要自己经营了,还是交给其他人好了。因为企业主收入是企业家管理、经营企业的结果,所以又产生了一种观念,好象企业主收入是一种劳动所得,和工人的工资一样,只不过是种高级的、多得多的工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种观念,好象资本不需要任何中介和过程天生就会增殖(获得利息)一样。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真实来源的任何痕迹都消失了。西方经济学就是这样看待各种收入的。
进一步的,利息又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马克思)。比如一个上海职工一年拿了78045元工资(这是官方公布的2016年上海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这就可以看作是这个职工的人力资本的利息,如果按照当年的一年期贷款利率(4.35%)可以计算出这个职工的人力资本为1794137.93元,和上海市内一所30平米左右的二手房子价格差不多。这样的做法叫作“资本化”,马克思把这样计算出来的“资本”叫作“虚拟资本”,因为事实上并没有这些资本存在。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我国发行的固定收益国债面值都是人民币100元,比如说票面利率为3.2%,也就是每年给国债持有者提供3.20元的利息。因为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0%,贷款利息是4.35%,那么按照资本化的方法,这100元的国债就相当于213.33元的一年期存款,或者73.56元的一年期贷款。这样,实际上的债务也成了观念中的资本了。通常情况下,利率上升,虚拟资本面值下降;利率下降,虚拟资本面值上升。投过资的朋友都了解这个非常简单的原理。
因为资本不断的获得利息,利息又可以成为本金再贷出去,这样就有了复利的概念。复利是一种非常诱人的东西,很多理财节目的第一课都会给听众讲,什么是复利,按照复利投资1元钱,若干年后将变成多少钱。其实复利没那么神秘,我们贷过款的人都知道它。每日结算的理财产品就是复利的。如果一款每日结算的理财产品的年化利率比方说是4%,它的实际年利率就是4.08%,4%叫作名义利率。实际上这套利率的把戏还有很多,比如很常见的贷款时先把利息扣除,到期只归还本金。看起来好象没什么,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际利率大大高于名义利率了。这里边的数学计算并不复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和我这里写的一样不一样。还是以4.90%为名义利率,如果贷款时先扣除4.90%的利息,一年后归还贷款本金,实际利率达到5.15%,高了0.25%。
列宁说过,“银行职员专门爱搞一些闻所未闻的投机倒把的勾当,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把一个戈比变成一个卢布,所以他们的口袋里塞满了几百万利润。”其实也不只银行职员如此,所有干金融的都是如此。
但是实际上从来没有过永远这么扩大下去的复利,否则地球上的所有财富早就都不够偿还利息的了。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不可能超过利润。幂函数的增长只是一个数学游戏罢了。
四、信用制度
信用并非只存在于生息资本的领域里。实际上各种信用的基础是建立在货币的支付手段之上的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也就是“商品不是为了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马克思)。商人之间经常不用现金交易而是开票据,信誉好的公司的票据还是很可靠的。信誉差一点的商业票据经常要银行承兑。商业票据可以到银行去贴现。因为银行把所有付钱的行为都看作放贷,所以票据的贴现业务也算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去了。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票据本身就是信用,马克思把票据看作是“商业货币”,它代表了现实的商业交易(只要不是欺诈),而且确实已经完成了现实的商业交易。银行贴现只不过是把“商业货币”兑换成了“银行货币”而已。所以马克思说,“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货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
马克思的这种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从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给各个商业银行制定了贷款额度,不允许商业银行过度放贷。商业银行是要追求利润的,央行的政策无异于勒紧了他们的钱袋。于是商业银行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因为票据贴现是算在贷款里的,它们就大幅度减少票据贴现业务,尽量满足真正的贷款业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商业票据这种“商业货币”不好使了,因为这东西流通起来毕竟没有“银行货币”那么好。企业为了满足日常交易需要,不得不保留大量货币存款备用,这使整个中国货币结构中,活期存款比例上升,定期存款比例下降,甚至因为减少了货币乘数而影响到了货币供应量。长期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人为的造成货币供应量不足。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恶化使这个危险表现出来了。为了遏制危机的蔓延,央行果断迅速的调整政策,放宽了信贷政策,结果在2009年1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一共同比增加1.5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了6239亿元,占了其中的几乎一半。
信用制度大大促进了货币经营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银行业有了相应的成长。在欧洲,最早的“银行家”是金匠和放高利贷的。银行就是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放贷款给需要的人。银行的存款利息比贷款利息低,存贷款利差就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当然现代银行经营的范围广了,跟百货公司一样:交费,理财,汇兑,买卖股票、债券、基金、黄金,什么和钱有关的业务都做,所以利润渠道也大大增多了。除了贷款给非金融机构之外,银行也经常需要放贷款给金融机构,甚至银行之间也需要有大规模的、经常的资金拆借。因为银行专业经营货币,通常资本规模很大,还常常有国家的支持,所以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更加受到信任。而伴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大量的利用信用欺诈的事情也发生了,马克思把这也称作“虚拟资本”。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大量的信用证欺诈的案例,这里就不再举例子了。
信用与现代经济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信用制度,大量资金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巨额的可供贷款金额,用来满足巨额的贷款需要。现在资本家不是使用自己的资金,而是别人的资金来组织生产经营了。通过信用制度,商业票据和信用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节省了大量的费用(用金属做货币是要占用大量金属资源的)。甚至信用货币都不需要了,只要帐面上的数字变化就可以了。而且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了。资本循环的速度也加快了。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也出现了。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得更加惊人,而且使资本家脱离实际经营,企业完全由经理管理。资本家变成了单纯的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大发展最终产生了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十五大报告明曾确要求,要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信用制度还是合作制度的运行基础。农业合作社比较常见。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都广泛存在着。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社,共同经营。农村合作社在我国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特别是从事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的农民都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对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农村金融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农业合作社使农村生产力从分散走向集中,使个体经济转化为集体经济,帮助生产力社会化。这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这里的“合作工厂”完全可以替换为“合作社”。马克思称赞合作工厂说,“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里已经被扬弃,……工人们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股份制和合作工厂(合作社),都是“由资本主义向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股份制那里财富的社会性质和私人性质之间的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合作社那里是“积极地扬弃的”。合作社向前再走一步,就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集体所有制了。
说起来也很奇怪。虽然《资本论》明明白白写着股份制是对私有制与财富的社会性质之间对立的“消极地扬弃”,却总有人谈论股份制就是公有制。马克思说合作工厂合作社是这个对立的“积极地扬弃”,倒没有人说合作制就是公有制。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也是市场经济的。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社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合作社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些人把现在主要在农村的合作社运动看做是重新集体化,这是完全错误的。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生动的说明了合作社如何变成资本主义企业。
但是信用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因为它把大量分散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所以这些资金的所有人对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就缺乏监管;银行的金融机构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往往也很难监控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这样就有了所谓的“代理人”问题。使用这些资本的人,由于使用的不是自己的资本,所以办事风格和那些用自己资本经营的人很有不同,有时候往往是很“侵略性”的。信用制度使得资本的流动、使用都难以预测,难以监督,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便利了投机,有可能干扰到经济的正常运转。这次起源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投资银行在资金的使用上是非常大胆的;次级信贷经过打包出售,风险转移到了次级债券的购买者身上。整个金融系统中的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使原本就很不够的金融监管更加不起作用了。从2007年到2008年,美国和英国一直在抵制国际上呼声很高的对投机基金进行更多监管的要求。直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才认真地反省全面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和手段的必要。在这次危机中,麦道夫的金融诈骗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只是在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的败露之后,才被人发现。不过麦道夫对自己的诈骗行径并无悔意,2009年10月有报道说,他在监狱里由于和“狱友”就金融危机有不同看法发生争执,最后发展到动手。所以马克思说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另一方面“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信用理论。马克思曾经专门研究了信用制度并做了大量笔记,但是遗憾的是,他留下来的手稿中关于信用的部分却只是草稿,非常不系统。但是即便如此,马克思还是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关于信用、利息和虚拟资本等最重要的部分。手稿中关于信用的内容经恩格斯整理之后,主要收录于《资本论》第三卷第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