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不止是职业道德

     (谨以本文献给五月,献给青年)

    “敬”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德目,在中华文化的道德规范中占据核心地位,“业”最早指学业,引申为事务,工作,事业,泛指各行各业。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汉语词典也主要沿用了这种解释,“敬业”最简明的现代解释就是认真做事。就是凡做一件事,就要忠于一件事,全力以赴,心无旁骛。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敬业”时,常常用到爱岗乐业、认真负责、勤奋进取、专注忘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自觉投入、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等词。敬业者的形象有时候甚至与因坚守岗位而牺牲家庭甚至牺牲生命联系在一起。“敬业”一词,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伦理标准、职业要求,包含了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一个人是否“敬业”,关键取决于他/她对所从事的学习或工作的认知,即便对待同一项工作,人与人之间认知的不同足以造成对待工作情感和行动层面的云泥之别,而认识是根源所在。有的人可能视工作为乐趣和享受,有的人则视为义务和负担,基于不同的认知,人们投入到工作中的态度和情感也是各异,有的人是内驱的动力为主,有的人则是外部的压力为主。不管是为了谋生自立养家糊口的“现实派”,还是为了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理想派”,但凡能做到“敬业”者,都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他们所展示出来的行动超越职业标准、岗位要求。

    “敬业”可以是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但主要是一种来自他人、单位、社会的外部评价,因为“敬业”是有程度差异的,“敬业度”是对同类岗位的从业者比较后才能得出的。在符合工作需要、胜任岗位、满足考核条件等这类基本(也是外在的)要求之上,能够把“敬业度”提升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一个人自我(也是内在)要求的结果了。一个人如果有这种自我要求的存在,那么工作中的付出有没有被领导或同事所看到,是否有望得到加薪或晋升,工作的脏累程度和压力挑战,哪怕是“吃力不讨好”,都不足以影响她/他。工作过程中他/她的关注焦点始终是如何把工作本身做好,做到最好,无条件性地去做,并且精益求精。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要求的存在,那么天底下没有不累人的工作,对工作的抱怨、敷衍、偷工减料、不负责任、向“钱”看等等,都会出现,而且总能找到无数个辩解的理由。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我国改革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需要普遍树立和弘扬敬业精神。尤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青年人将敬业作为内在需求,真正认可并践行不止。青年人处于从校门到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前途还不明朗,事业尚未定型的特殊时期,在职场中普遍职位不高,收入不多,经验不足,还有结婚生育方面的任务,比较容易出现迷茫、浮躁,也很容易拿自己的工作和别人比较,“这山望着那山高”。然而,青年人最初步入社会的五年、十年,是他/她一生事业的奠基,至关重要。这是最为年富力强、最少受干扰的黄金发展阶段,也是职业技能、职业伦理和素养的形成期。为老板,为钱,还是为自己工作呢?青年人,无论起点是什么,首先是为自己最大限度的成长而工作,这与你在什么岗位、什么行业、怎样的物质条件都没有关系。对于一个揣着创业梦想的青年人来说,你可能正在为老板打工,但你同时也在为学习今后自己如何做老板而打工。这时候,你的老板不仅为你提供学习机会,竟然还支付你薪水,多么划算!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对敬业的认知决定情感和行动,认知到位,那么敬业会成为自觉。

        二是管理者善用规则的力量,营造公平进取的职业环境。我个人并不倡导让少数人“牺牲式”地敬业,而是期待各行各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敬业。在一个单位内部,需要管理者用清晰可操作的规则去明确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规范并落实让多劳者多得,优劳者优得,不合格者淘汰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工作中的失误、失职行为,规则的执行者应敢于追责,给予惩戒,保障规则的落地(而规范本身又何尝不是对其执行者的保护)。在社会范围内,需要管理者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尊严和体面,避免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充分鼓励和肯定研究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敬业,不止是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