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本质 序言

  序言1:你为什么演讲?

写作本书的初衷不是为了告诉读者演讲的技巧,这样的书已经有很多了,这也不是我和郑燕想做的事。我们想从其他的角度重新探讨演讲的价值。

一提到演讲,很多人会觉得一定是站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其实本书所指的演讲,不仅包括大型公开演讲,也包括平常的项目陈述、商务谈判,甚至是给员工开会或者和下属谈话。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说话的场合,只是很多人常常会忽略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读完这本书后,你在以后的每一次演讲之前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演讲?”我和郑燕会觉得非常欣慰,因为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实现了一半。

在为客户培训之前,我和郑燕都一定先问客户:“你为什么要演讲?”很多客户听到这个问题后总是两眼茫然地望着我们,觉得这个提问很奇怪,不知道从何说起。在我们解释了原因之后,他们才明白用意。

你为什么要演讲?

“因为这在我的行程表上,作为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我每年都会做很多演讲。”

这个回答很不理想。

“因为我需要给消费者介绍我们的新产品。”

这个回答也很不理想。

“因为我被邀请去了这个论坛,不好拒绝。”

这个回答更糟糕。

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答案?我和郑燕的全部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你付出辛劳准备演讲,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建立信任。

信任?演讲和信任有什么关系?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演讲只是你传达信息的平台,为什么你不用其他更便捷、更实惠的方式呢?比如邮件、微信、短信。观众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坐在你的面前,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个可以与客户建立信任的好机会。

几个月之前,我给一家电讯公司的CEO约翰做培训。他当时正要发布一项新的技术,他的团队策划了一场大型的国际型会议,世界各地的企业领袖都将参会。五星级酒店早被预订好,宴会的餐点和酒水精致昂贵;舞台设备齐全,视频也早已经录制好,一切看上去都完美无缺。我问约翰的助理这场会议的成本是多少,对方告诉我花了几十万美元。

我沉默。

我的工作是帮助约翰准备他在会议上的演讲,我问了他那个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邀请那么多人来参加会议?”他听后非常吃惊地回答:“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想让大家了解我的新产品啊,我想尽可能详尽地介绍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我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我拿到了团队为他准备的演讲稿,内容的确事无巨细,通篇读完需要40分钟。我对约翰说:“我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内容了,不如你先试着把稿子读一遍吧。”

约翰开始通读演讲稿,一开始他精神饱满,充满了自信,能量爆棚。不过我已经料到,他的状态马上就会出现变化。果然,几分钟后他的脸上有了倦意。我看见他的眼中缺少了一些神采,语调也变得平淡。他不像一开始那样富有激情,身体似乎在颤抖。

大概演讲到15分钟,约翰停了下来,喝了一大杯水,一脸绝望地看着我。

“我知道我们还没进行到一半,但我可以休息一下吗?我感觉不是很好。”约翰问我。

“当然,好好休息。我会一直在这里。”我安慰道。

他入神地盯着双脚,看上去像在思考。他走下了舞台,注视着我说:“我现在感觉不太对,你是教练,可以告诉我哪里出问题了吗?”

在他念稿的时候我已经给他录了像,于是我对他说:“想要知道问题所在,不如你自己先看看录像吧。”

我们开始一起回顾他的整个演讲过程,其间我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他会发现自己的问题。

“天哪!这太无聊了,我看起来无聊,听起来无聊,说的内容也很无聊。我自己都觉得这么无聊,听众肯定会睡着的。”

“但是你说过想让大家听技术,你现在的稿子挺好的。”我故意刺激他。

他看起来有些沮丧,却无言以对。他再次问我:“你是教练,你得告诉我,哪里出问题了?”“你确定想要听真话?”我如此问道,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想听到实话。

“当然了,快直说,我不怕打击。”约翰非常直接。

我看着他的眼睛问:“你确定要详细地说技术细节?”

“对,因为如果大家不能明白,我们的产品很难推广。”

“但你自己很清楚这样做很无聊,不是吗?”

“是的。所以你得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

“取消这次大会。”

他脸色大变,觉得我说的简直是天方夜谭。

“你真的确定要花几十万美元办一场让大家觉得很无聊的会吗?”

他摇脑袋。

“你不如取消会议,然后给所有人发邮件,把你所有的资料、数据等细节都附上。然后再附上一个文档,讲明你的用意,确保每一个人都了解你的产品。”我对他说,“而且这还能为你省几十万美元呢!”

很长时间的一段沉默之后,我接着问:“问题解决了,不是吗?”

“嗯……我想,”他吞吞吐吐地说。我能看出他很纠结,我也能看出他正在酝酿一个新的想法。

“是的。发邮件是更好的方式,但是……”

“但是什么?”

“我需要亲眼看到我的朋友们。”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任何停顿,语气中带着一丝绝望,但依然充满能量。

“我需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产品,我也需要参会者能了解彼此,我还希望他们更了解我。”他说,“我需要和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因为他们能给我力量、信心和支持,而我需要他们信任我。”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很激动。

“这是我能做到的全部事情,”他总结道,看上去比刚才冷静了很多,“我们在同一个会场,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共度一样的时刻。”

我问:“所以你现在还认为开会唯一的目的是推广产品?”我们面面相觑。

“嘿,老兄,”他笑语,“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刻。”

他拿起演讲稿,全部撕掉。

“好了,教练。”他微笑着说,“我们不如从头开始吧。”

几个小时以后,我们写好了一份新的讲稿。我们写了他自己的故事,用他自己觉得最自然的方式去演绎。

整篇演讲稿没有提及任何与技术相关的内容,但充满了约翰对团队的感情,对事业的执着,真实又温暖。当约翰再次走上讲台时,他已经彻头彻尾地改变了,此刻他正在燃烧。

他微笑着,充满能量,看上去兴奋、自信。

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和我想法相同的人。

人生的际遇常常很奇妙,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的决定。

一次机缘巧合促使我写下了这本书。

两年前,我在东京组织研讨会的时候遇到了郑燕,会后她向我发出了邀请,请我去北京谈合作。但是,我对她并无印象,因为在我眼中亚洲人长得都很像,而她的面孔不过是众多亚洲面孔中的一张。

西方人看中国人,会觉得他们的长相差不多,中国人看西方人也是一样。比如,“那个老外对我说……”或者“那个中国人今天……”,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群体指代某一个外国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比如,我们对别人的口音、说话方式、着装、长相很不敏感,在我们眼中,他们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只是一个大群体中的一员。

郑燕和我在东京认识的一些商务人士关系很好,我决定去北京看看,即使我并不是很清楚她究竟要跟我谈什么合作。大卫·帕拉丁·弗罗斯特(David Paradine Frost)是英国著名的主持人、记者,他几乎采访了从里根到奥巴马所有的美国总统,他曾告诉我:“我人生最遗憾的事就是当机会敲门时,我却错过了。”

我当时认为郑燕为我开启了一扇门,一扇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我决定走进去看看。

这件事对我来说很突然,但郑燕早已筹备好了一切。她再一次邀请我去北京,虽然我答应了,但我还是不知道她是谁,只知道她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女CEO。但是那次的北京之行改变了我对她的认知。在北京,她介绍了一些新朋友给我认识。那天我们共进了晚餐,不只是谈生意,席间我们还聊了很多别的话题,比如文化、家庭、孩子、假期、红酒、美食等。我还见到了她可爱的女儿,领略了她的“夏威夷舞”,才知道她是个跳舞高手,当天她还教了我一些舞步,可惜向来不会跳舞的我学了很久也无果。

一顿晚餐下来,我发现我更了解她了,这让我感到意外又惊喜。

那次聚会后,郑燕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她不仅是一个中国女CEO,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个体。

北京之行后,我对郑燕才算真正意义上产生了信任,发自内心地觉得她是值得合作的伙伴。

后来我才发现,我和郑燕的合作好像是注定的。郑燕早在几年前就萌生了做商业领袖演讲培训的想法,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家走向国际舞台。和我的想法一致,她也认为演讲的目的是建立联结,这种联结关乎人的感受、情绪,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我有了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建立信任的联结,这是我们合作的目的,也是贯穿本书的核心,更是你阅读本书的理由。

马丁·纽曼(Martin Newman)

序言2这本书为什么适合你?

8年前,在中国东北的某个城市,冬季的早晨寒气逼人,即便我裹了厚厚的羽绒服,仍能感受到强烈的寒意。我们为一个日本跨国零售巨头开发布会,他们在中国开了第一家海外分店。

那时创始人已经70岁,当天他需要发表演讲,面对着70余家当地媒体及众多中央媒体,以及众多听众。虽已至古稀之年,这位创始人看上去依然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他从最初的技术员工,一路拼搏到成为企业一把手,一手缔造了自己的“帝国”。在他的公司里,没有人敢反对他,因为他总是拥有令人信服的判断力。别人需要花好几个星期研究的问题,他往往几分钟就能思考出结果,而且总能做出准确的预测、高瞻远瞩的决定。正因为他无人能及的能力,在他的“帝国”里几乎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也很少有人敢给他提出建议。

当天在场的所有人都穿得特别厚,但出于礼貌,这位创始人依旧坚持穿着西服上台演讲。他的演讲稿是由我撰写的,中文和日文都经过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用词尤为考究。我反复琢磨他的用语习惯,同时为了照顾老人视力不好,我特意用16号字打印在A3纸上,并且标明了需要停顿以留出翻译时间的地方,这篇演讲稿算得上是我付出很多心血的得意之作。但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位创始人没有时间排练,为此我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这位著名企业家会怎么发挥,心里怦怦直跳。

站在离演讲台不远的地方,我看见他拿着讲稿的双手一直在抖。他用颤抖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读着稿子。刹那间我竟觉得这位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物有些可怜。看看周围,好像也没有人注意到他发抖的身体。我有些看不过去了,他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优秀商业领袖,应该在中国媒体面前展现出一个更好的形象。于是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到了他的休息室,请他的工作人员给我机会为他介绍中国媒体的概况。因为当时我并不确定他是否会接受我的建议,以为他早已习惯了“帝国”的规矩。即便我想要为他提出建议,他身边的员工也不会采纳。所以我选择以介绍媒体为由,实际上是想给他一些建议,帮助他更好地表现。

简单介绍完媒体之后,我告诉他因为现场有翻译,观众都是通过翻译获取信息,所以即便他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他只需专注于展现最好的自己,让观众感受到他原本就具备的气势和魅力,给他们留下更好的印象;每个停顿处抬头看看摄影机镜头,因为一直低头念稿上电视会不好看。最后我鼓起勇气告诉他:“你可以入乡随俗,东北天气很冷,省领导也会穿着大衣上台,一个人穿着西服也不太合适,拍合照也不好看。”

他听了我的话,原本紧绷的情绪好像放松了很多。休息了30分钟后,正式演讲时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后来在他接受媒体专访的时候,我也一直坐在他能平视到我的地方,通过眼神给他鼓励,让他感到安心和放松,同时避免他总是回头看翻译。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接受媒体采访,原本自信坦然的他有些不知所措,我当天小小的建议让他回归镇定和从容。

那次经历之后,在他遇到有关中国市场的问题时,不论是广告的创意、公司的名称还是一些在中国的危机应对,他都会托人问我的意见。

从那以后,我为服务的客户增加了发布会或媒体采访前的“陪练”服务。越是优秀的领导,内心越渴望成长。8年来,我陪练了数十位领导,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日本电通公关近55年的经验及国外演讲技术,并不断实践、完善了针对中国企业家的商务演讲培训和新闻发言人培训。4年前,曾经并肩合作的战友,原电通蓝标总经理俞开龙称我是“四陪”。现在想起来,他一直默默支持着我去做似乎费力不讨好的“陪练”工作。尽管这不是我们的主营业务,但企业领导人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是企业传播的重要角色,而领导人演讲是企业进行品牌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领导人“陪练”可以让发布会更好地达到传播目的。有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过去6年原电通蓝标全员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电通公关。

很幸运,我遇到了很靠谱、有公关理想、愿意干实事的伙伴们,感谢。

很多年前我留学东瀛,在美国咨询公司做了四年战略顾问后转入电通集团,从事沟通工作。从品牌管理、公关策略规划,到公关的落地执行,16年来我接触过不下100家企业。在东北发布会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领导人演讲培训的必要性。即便是无比优秀的企业领袖,他们在公开演讲方面也未必能做到完美,越是优秀的领导内心越渴求成长,他们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提出建议。在中国,大多数企业领袖不太重视公开演讲,甚至轻视演讲,认为演讲和商业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一旦走出国门就不知所措,这样的认知也导致了中国企业家的国际信任度较低。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中国企业家生存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当前严重影响中国企业总裁生活品质和事业提升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演讲力的缺失。中国企业家不会在公众场合演讲,导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和个人形象受损。报告指出,80%的企业老总不会演讲、不敢演讲,或是演讲时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者人生品质提升的重要障碍。几年前我就开始寻找国内外一流的合作伙伴,以求帮助中国企业家们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看了这个报告后,一方面我更加肯定了做这件事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

5年前,有一位企业高管告诉我他想像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那样做演讲,我告诉他你没有必要成为乔布斯,我也不能帮助你成为乔布斯,我能做的只是让你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三年前,我偶然看到东京本部的通知,在日本被誉为“演讲之神”、帮助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马丁·纽曼先生要在东京本部做一个有关“演讲与个人影响力”的讲座,我立刻订了机票飞去东京。直觉告诉我,对方是值得我长期合作的伙伴,我正在为公司寻找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专业人士做顾问。在演讲培训这项工作上,我希望有更专业的人和我一起,更好地帮助客户。马丁很适合帮助中国企业家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力,因为他曾经给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众多世界政商人士做过培训,有25年丰富的国际领袖培训经验。

在培训结束后,我和马丁交换了名片,当即我就表达了合作意向。他应该是出于礼貌,表示了他的兴趣。后来,我也通过邮件给他再次发出了合作的邀请,他依然只是礼貌地回复了我。

三个月后,我正好到东京出差,听说他也在东京,于是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不巧的是当时他已经去了北海道度假,于是我通过Skype(网络电话)和他聊了5分钟,目的很明确——邀请他度完假后来北京谈合作项目。可能是因为我的邀请太突然,马丁一定感到很疑惑,不知道我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于是他事后发了一个邮件给我,并且抄送了集团内部高层,以此确认我是真的想和他合作,并且能负担他来北京的差旅费用。

他确认了我的诚意,在完成了东京的工作后终于飞来了北京。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必须把握好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从早到晚,日程安排得非常满,我陪他见了几位重要的潜在客户,陪着他完成了两场培训。晚上11点多,我们结束了晚餐会。在我送他回酒店分别的时候,他竟然留住我说:“我们能否多聊一会儿?我想跟你在中国合作。”

虽然内心无比期盼,但我真的没预料到这位低调的全球顶级教练会主动提出合作。在酒店咖啡厅聊了一个多小时,我无比欣喜地发现,马丁的理念竟然和我惊人的一致。我们都有过从写演讲稿到做培训的经历,都拒绝帮助客户成为乔布斯。在我们看来,培训师要帮助客户呈现更理想的自己,而不是模仿他人,也不是做千篇一律的所谓的演讲高手。演讲的最终目的是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建立信任。公关公司不能只充当执行的手脚,帮助领导更好表达、建立和对方的信任,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遇到马丁之前,我也物色和接触过其他国内外演讲培训类的专业导师,最终选择和马丁合作,是因为他的国际经历契合我做这件事的初衷——帮助更多的中国领袖走向国际舞台,更好地展示自我,给国际友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虽然在2014年9月17日那天的深度沟通中,我们就讨论了合作出书这件事,但历时近一年半,直到2016年1月18日,我们才正式签约。在马丁有限的来华时间里,不管是企业家培训,还是沙龙,我们的合作都很成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最好的,但有一点我们坚信:演讲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不仅仅是企业家,职场中的很多人都需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演讲,内容和呈现技巧都是决定演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你对内容把握不准,或者没有足够时间练习时,能得到专业的“陪练”是非常有效的。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商界领袖需要提升演讲能力,我们也会不断提升自我,来帮助客户成长。


演讲的本质 序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2016年1月18日电通公关更名活动上,郑燕向马丁赠授顾问证书

这本书里有非常丰富的演讲培训案例,案例的主角既有非常善辩的政治家、不善言辞的运动员,也有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我们在本书分享的内容适用范围广,希望给任何行业、任何身份的演讲者都能提供很好的借鉴。

这本书从构想到出版,经历了三年之久。因为我和马丁都很忙,但我们尽可能地在工作之余进行反复沟通和实践。我很欣慰地看到这三年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演讲类书籍,电视上也出现了演讲类的节目,这证明了我8年来所坚信的没有错。但是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展现最佳状态?纸上谈兵远远不够,了解方法后,还需要身体力行,刻意练习。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对演讲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立即行动起来,在不断的练习中塑造更好的自己,并做到收放自如。

郑燕

你可能感兴趣的:(演讲的本质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