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才:但得四海归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

耶律楚才:但得四海归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翻开中国历史,是一部分分合合的历史,是一部政权不断更替的历史,更是令无数人感叹家国情怀的历史。

从商末的伯夷和叔齐采薇首阳山不食周粟,到楚国大夫屈原亡国后怒投汨罗江,再到西汉使臣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变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的宁死不屈,历史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他们对待自己祖国的忠贞不渝和不二情怀,我们把这种视死如归称为民族气节和精神,我们钦佩赞美他们,他们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心中毅力的丰碑。

“忠臣不事二主”,一直以来是儒家学派推崇的重要观点,也是古代人君权思想的重要体现,长久以来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称颂和赞扬那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名人义士,我们鄙视和唾弃那些贪生怕死,追名逐利的变节降臣。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我们重新回首过往,当我们跳出汉人正统的江山立场的时候,当我们重新回顾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的变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时候,这种指责和谩骂的声音似乎弱了一些,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了他:耶律楚材。

01

公元1190年,金国宰相耶律履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他为儿子取名耶律楚材,其名及字均取自《春秋左氏传》中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而这几乎一语成谶,“楚才晋用”也正是耶律家族的一贯宿命。

耶律楚材和他的父亲祖父虽说都是金国要职官员,但是耶律一族却是辽国皇族。

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建立国号“契丹”,改国号为“辽”。至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应州被俘,辽国为大金所灭。

金国灭辽以后,耶律家族全部“归顺”了大金国。但是作为曾经的皇族国戚,在耶律家族内部却仍有部分人员企盼着有朝一日可以报仇复国。耶律楚材的父亲内心也很难说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帅部洗劫中都(辽的首都),金大败,中都的一批金国官员主动投降,耶律楚材又随着投降的官员归顺了成吉思汗。

“楚才晋用”原本是耶律履感叹自己耶律一族生为契丹人,辽国皇族后裔却不得已为灭掉自己祖国的金国效忠,却不曾想到,儿子耶律楚材比他和他的祖先的经历似乎更加屈辱,耶律楚材一转眼又成了蒙古的降臣。

02

耶律楚材归降以后,最初并未得到重用,他面对着残家破国,一度万念俱灰。后来他拜一代禅僧万松行秀为师,祁寒大暑,废寝忘餐,苦参三年,终于大彻大悟。而时间也很快到了1218年。

长年的征战,复杂的外交,庞大的朝廷,使成吉思汗这个草原霸主越来越疲于应对内内外外的大量问题,成吉思汗急于寻找有智慧、有学问的助手。他手下的官员,多是马背上的草莽英雄,对治国根本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他求贤若渴,四处打听,终于得知四年前攻占金朝中都时,有一位投降过来的金朝官员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名字叫耶律楚材。

看到这个名字,成吉思汗立刻笑了。他非常清楚这一定是辽国皇族后裔,不由心中暗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家族,被金所灭而降金,金被蒙军打败后又降蒙,如此两度投降,是不是在心中还残留着复兴契丹复国的念头呢?正好,今天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分别从契丹和蒙古的立场,一起笑骂曾经那么得意的金朝。

随着一声通报,成吉思汗抬起头来,眼睛不由一亮。出现在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约摸二十七、八岁光景,高个子,风度翩翩,声音宏亮,还留着很漂亮的长胡子,非常恭敬地向自己行礼。

寒暄过后,成吉思汗便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白话也就是“辽和金是世仇。你们的仇,我已经替你们报了!”接下来,理应是耶律楚材代表自己的世代家族向成吉思汗谢恩。

但是,耶律楚材的回答让成吉思汗大吃一惊。

耶律楚材说: “臣父祖都是金臣,我岂敢仇君耶!”

他说:“我的祖父、父亲早就在金朝任职为臣了,既然做了臣子,怎么可以暗怀二心,仇视金朝君主呢?”

这一番话,立刻引起了成吉思汗的赞赏,他当即向左右表示:这个人的话要重视,今后把他安排在我身边,随时以备咨询。这在后来的《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上记为:“上雅重其言,处之左右,以备咨访。

03

1219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军事方向,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

据记载,成吉思汗派出一个商队到中亚大国花剌子模进行贸易。不料国王摩柯末下令杀死了全部商人,并且杀死了成吉思汗派来的使节。成吉思汗大怒,立刻决定出兵讨伐花剌子模国。

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征服战,开始了。

此时的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身边,他不但会占卜,还精通天文历法,成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将相良才。

不难想象,年纪轻轻的耶律楚材被雄才伟略的成吉思汗委以重用,他心中的雄心壮志也在一瞬间被点燃。

他随着这位伟大的君主踏上了征西的步伐,一路上,蒙古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大大激发了他血液里的本能的斗志,也激起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支持赞美成吉思汗,这从他一路上用汉语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他写道:

  关山险僻重复重,

    西门雪耻须豪雄。

    定远奇功正今日,

    车书混一华夷通。


    阴山千里横东西,

    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

    天兵百万驰霜蹄。

这些诗句表明,他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耻”,因此是正义的,他还认为这场西征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华夷通”的大一统理想。这个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诗中表述得更明确:“而今四海归王化,明月青天却一家。

他已经完全被这个伟大的君主折服,心甘情愿为他歌功颂德,在所不惜。

04

如果耶律楚材只是这么一个习惯歌功颂德的文人政客,那么他绝对不会这么深的为历史所记载,如果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归顺的降臣,也不会赢得这么多人对他的敬意。

在成吉思汗大规模征西发动战争的时候,最初的耶律楚材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跟随他的,可是后来,当耶律楚材看到越来越多的杀戮以后,他的心不由沉了下去。

成吉思汗的大军肆意地碾过被征服的土地。由于分不出更多的兵力来守卫和管理已经占领的城市,所以只能在占领一座城池以后直接进行整座的屠城。据元史记载,西征时,由于杀人杀得太多了,为了方便蒙古将军论功领赏,成吉思汗命部下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前来报功。其中灭花剌子模一战中,术赤、速不台、哲别这些大将缴到成吉思汗帐下的耳朵多到都得拿麻袋来装,于是大汗金帐前立满了血淋淋的装着左耳的麻袋。

面对着战争的残酷和杀戮,耶律楚材此时能够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兴奋和激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痛惜。他在自己的诗中写下了

  春雁楼边三两声,

  东天回首望归程。

  天兵几日归东阙?

  万国欢声贺太平。

表达了内心不愿继续西征,想东归回乡的愿景。

在游牧民的军事铁则之下,耶律楚材痛感无能为力。此时,年近八旬的丘处机不顾个人安危,翻雪山,穿沙漠,迢迢而来。耶律楚材前往迎接,丘真人读了自己的诗:“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兴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处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耶律楚材答曰:“干戈未敛我伤神,自恨虚名误此身。否德讵能师百辟,微才安可步三辰。箕裘谩叹青毡旧,勋业空惊白发新。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

他二人一佛一道,“春游邃圃,夜话寒斋”,相约以道家的清净、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政,化解蒙古人的暴戾之气。成吉思汗向丘处机征询不老之方。丘真人答道:“欲长生,须清心寡欲”;“欲获天下,必须持有不宜杀生之心”。

丘处机的讲道,与耶律楚材经常在身边悄悄吐露的撤兵求太平的理想,一起对成吉思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224年夏,成吉思汗的一个侍卫看到一个能说人话的怪兽(可能是犀牛),

这只怪兽仿佛对侍卫说:“你的君主应当及早回去。”成吉思汗听了侍卫的陈述,心里十分奇怪,就去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借机向成吉思汗谏言道:“此兽是祥瑞之兽也,今天跑到这里来,是上天派它来告诫大汗的,陛下您是天的儿子,您应当顺承上天的心意,爱惜和保全老百姓的生命。”

成吉思汗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当天就班师东归,结束了第一次西征。

05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去世。据《元史》《太祖记》记载,成吉思汗在临死前一个月对群臣公开表示:“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知朕意。”

此外,据《元史》和《新元史》载,成吉思汗还嘱咐自己的继承人窝阔台,耶律楚材这个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必须委以重任。他说:“此人天赐吾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部分蒙古贵族中还有很多保守将领无视成吉思汗“不杀掠”的遗嘱,继续主张大规模杀人。据《元史》载,近侍别迭等人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也就是,汉人无用,干脆杀光,变耕田为牧地。耶律楚材闻言大惊,奏道:“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为耳,何名无用哉!”

耶律楚材为了阻止这个主张,就给窝阔台算了一笔帐,说我们每年需要的五十万两银子、四十万石粮食,八万匹帛匹,全都要来自中原的税收和盐、酒、冶铁等百业,怎么能够不要汉人?窝阔台要耶律楚材就此提供证明,来说服朝廷中保守的蒙古军人。第二年耶律楚材确实以税收的方法为朝廷提供了大量财富,使窝阔台非常高兴。由此奠定了蒙古政权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并实行税收制度的基础。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围困汴京(汴梁)。首将速不台意欲屠城。耶律楚材立即上奏窝阔台:“将士暴露凡数十年,所争者地土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如果我们得到的是没有活人的土地,那又有什么用!在耶律楚材的再三恳求下,汴梁城破以后除了处决金朝王室完颜一家外,汴梁城一百四十七万户人民,终获活命。从此禁止屠城亦成定例。《新元史》中这样记载:“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窝阔台任耶律楚材为相,以儒术治国。

耶律楚材为相期间,大量起用汉族知识分子,甚至,他向窝阔台直接提出了“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的政策,大大改良了政权的文化品质。他尊崇儒术,“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惜,奏袭封衍圣公,服役林庙地。”正式以儒家经典来办学招士。他“定税赋,立造作,榷宣课,分郡县,籍户口,理狱讼,别军民,设科举,推恩肆赦”。

窝阔台亲执觞赐耶律楚材:“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06

公元1241年12月11日,窝阔台暴毙。

窝阔台死后,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违背其生前意愿,立自己的儿子贵由为汗。贵由自幼多病,难以料理朝政,脱列哥那开始了她为期5年的摄政生涯。她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任命了一批不学无术的人担任朝廷内部的命官。她反对汉化,使成吉思汗《札撒》遭到废弃,造成法度不一。耶律楚才因多次屡弹劾皇后宠信的奥都剌合蛮,终被排挤。

公元1244年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愤而死。

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举国悲恸,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着的契丹族政治家,他们的良师益友。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

耶律楚材去世后,有西域人谣言:“公为相二十年,天下贡奉,皆入私门。”摄政皇后使卫士搜查,结果发现,“惟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财产。

15年后,忽必烈继位。耶律楚材所制定的种种方略,重新获得尊重。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以东的瓮山,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07

他是契丹人,是大辽王朝的皇族后裔,他初为金国之臣,中都沦陷后,他投降了更为强大的蒙古。

这位契丹皇族后裔,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无论是金朝的女真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还是宋朝的汉人。他完全没有我们历来重视的所谓“民族气节”、“家国情怀”。

成吉思汗为他的家族报了仇,但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的心底从来没有这种仇恨。他只在乎今天的服务对象,并且努力把服务做好。只不过,在今天的服务中,他要固守一些大是大非。他认为,是非高于民族,更高于家族。

但得四海归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

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跳出了狭隘的民族圈子,在他追求的“王化归一统”、“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复兴契丹之梦。尽管他的契丹,曾经建立过那么壮阔和强大的辽朝,留下了那么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他一点儿也不想做“前朝遗民”和“复仇王子”。他的心中装的是黎民百姓、天下苍生。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的萧峰。

这个契丹贵族后裔,初为汉人所养,后来身世谜底被揭开,他原来是契丹遗弃于中原的贵族。

他是天下第一大帮“丐帮”帮主,他亦是贵不可言的“南院大王”。

他不愿他的族人继续屠杀汉人,也不愿背叛自己的族人。为了辽宋两国不再兵戎相见,他毅然选择自尽于雁门关外。他亦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英雄。

不知道金庸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耶律楚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耶律楚才:但得四海归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