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代替的文化象征,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用品。而客家娘酒也正是这千万种酒文化中的一支细流,是客家饮食文化和客家娘酒文化的结合精华。
讲述者 | Amana
平台:東西
-
客家人
我来自客都梅州,我是一名客家人。以往跟广东省外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客家人都不甚了解,甚至有人误以为客家人是少数民族。所以就以客家特别有代表性的“娘酒”做一个切入点介绍一下客家人。
客家民系是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最初因战乱南迁至闽、赣、粤边,现已遍布全世界各大洲。客家族群是一个非常锐意进取的一个民系,据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无论何处的客家人都同讲客家话。可以说如果我们要辨认自己的民系,听对方说话就可以了。
客家人因为是源于中原汉族,所以有非常强的宗亲血缘观念。每年散落各处的同宗客家人都会举行盛大的拜祖祭奠。
这强烈的宗亲观念也体现在客家民居上——客家围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现存完好的围龙屋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可以说,客家人都是从围龙屋里走出来的。
-
“娘酒”的典故
熟悉客家人的都知道客家人热情好客,以酒待客是基本礼节,我们把请客吃饭叫做去“食酒”,这个待客的酒就是客家娘酒。可以说娘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有关这个娘酒的来历,可能因为实在渊源太久无法考证了,所以聪明的人民就编了一个神话典故溯源:
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群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宁化,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糯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
典故说完了,有没有觉得娘酒很神奇,竟然有解乏醒神的功效。这就要说到客家娘酒里面的营养元素了。娘酒是由糯米为主材,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含有40%以上葡萄糖、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娘酒口味香甜醇美,里面的营养成分易于人体吸收,能刺激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一直以来都是客家人用来补气养血的佳品。
这里说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个同学是学生物的,他们专业有仪器可以检测食物里面的营养元素,有一年她就带了这个娘酒去检测,结果发现娘酒里面的氨基酸含量高的惊人,几乎是市面上所有酒类之最。负责他们检测的导师由此给了娘酒一个称号——“液体黄金蛋糕”,意指娘酒营养之丰富。由此过后,我这位同学每年回家返校都要给导师带酒,提个酒桶挤火车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啊。
-
客家女酿“娘酒”
“娘酒”在客家地区更普遍的叫法是“老酒”,酿造原料是糯米。在老家通常是中秋过后天气转凉了(妈妈说气温在25度左右最适合酿老酒),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张罗酿酒了,先把糯米去壳弄成糙米,然后用清水泡透拿去大锅里蒸。
蒸熟后的糯米饭是金黄金黄的,我们叫“娘饭”。记得小时候,蒸“娘饭”的那天是平常日子里值得庆贺的一天,因为“娘饭”特别香,特别是带锅巴那种,用“娘饭”蘸上白糖吃简直是人间美味。
“娘饭”蒸好后要盛出来均匀摊开放凉。一般每家人家酿酒都会酿一两百斤的糯米,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放凉的。这时酿酒人就要不停的用手来回搅拌“娘饭”,让整锅“娘饭”的温度保持均匀。
等“娘饭”全都晾凉到一定温度时,把事先买好的“酒饼”(起发酵作用,类似发馒头的酵母)和红曲(起调色用,是纯天然调色添加剂)均匀地洒在“娘饭”上,然后还是用手搅拌,让“酒饼”与“娘饭”充分融合。
在“娘饭”出锅、晾凉至与“酒饼”充分融合的这个过程,是最耗酿酒人体力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我前面说的到一定温度是多少温度,怎么去测量这个温度?其实,这就是考验酿酒人的功夫了,我们不是用温度计测量,全部凭酿酒人的经验感知。
接下来入缸了,把拌好的“娘饭”放入酒缸中等出“娘(酿)”。酒缸中心的柱体我们叫酒心,那里面装的就是出的“娘(酿)”,等“娘”出满后就可以封缸了。封缸后会盖上棉被或稻草保温。
娘酒在酿好后还有最后一个步骤是“火炙”(起高温杀毒消菌作用,这也是客家娘酒有别其他地区糯米酒的不同--虽也是糯米酒但却可以长期存放),我们叫“炙老酒”,这一步通常都在腊月进行。所以在腊月的时候如果去客家地区旅行,你会看到到处炊烟袅袅,酒香扑鼻,如果你恰好经过“炙老酒”的地方,会被人热情的拉去试喝。
-
客家女与“娘酒”
说到娘酒,就不得不提娘酒鸡。特色娘酒鸡是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的必吃补品,有健脾开胃,行气活血等特殊功效。娘酒鸡的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鸡、姜、娘酒,但有一点要注意:不能用母鸡。听说坐月子的产妇吃母鸡会敝乳,所以一般是用阉过的公鸡或者没生蛋的嫩鸡炒酒鸡给产妇吃。如果想要加强功效还可以放枸杞红枣之类的药材。
我看过一个研究客家女性的一个介绍里说,为什么客家女性常年干那么繁重的农活上山下地的,却能在生完孩子后依然保持强健的体态?古时因为各种科学技术的落后,妇女在生产完后基本身体都会比较虚弱,难以恢复。但是客家女性却可以在坐完月子后就恢复健康强健的身体,继续担承家中劳务。最后研究得出的结果,原因就在“娘酒”。
因为客家产妇坐月子不同其他地区,客家产妇坐月子的时候可以说一日三餐都会有炒鸡酒。古代传统医学认为,产妇在生孩子时气血大耗,阳液劳损,喝娘酒刚好可以补血行气,促进血脉流通,调养周身气血,避免产后身体气血两虚,出现头晕、乏力、眼花、出虚汗及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等不适;同时,现代医学也证实,产后喝米酒可以帮助产妇避风寒,既可预防产后关节疼痛等诸多疾患,又能够通经活血,温补脾胃,可促进乳汁分泌。所以说娘酒和客家人的繁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娘酒娘酒,不但是客家女酿造的酒,也是造福客家女的酒。我们喝妈妈的乳汁长大,是娘酒为妈妈提供了营养输送给了我们。所以把娘酒看做是客家人的一种文化象征并不为过。说到这个象征的文化意味,就不得不说娘酒背后的客家女人了。
-
客家女
通过酿酒过程的解说和分享的图片,细心的你们一定发现了图片上出现的人几乎都是女性。没错,酿酒是每一个客家主妇都会的一种技能,就像做饭一样普通。其实酿酒是一个体力活,过程也很复杂,我刚才介绍的只是一个简要的流程,那些繁复的酿造流程全由家中勤劳能干的女主人完成。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曾获普立兹奖金的美国名作家米契纳,于1959年出版了一部厚达千页的钜构,书名叫《夏威夷》。《夏威夷》一书中的中国人,米契纳所写的是“客家人”和“福佬人”,事实上,夏威夷地方的中国侨民亦以“客家人”和“福佬人”为最多……《夏威夷》书中有一段写到一位名叫魏经的美国医生,到广东想雇三百华工到夏威夷去种蔗时,他坚持要雇用半数客家人;他认为“客家人能努力勤奋工作,对于客家妇女,也有如下一段近乎赞美的描述:
魏医生偶然注意到高地上的妇女都没有裹脚,于是指著一个妇人问春发叔道:“她们的脚怎么都没有裹呢?”这位来自加州的春发叔道:“她们是客家人,不值一谈。”魏医生又问道:“妇女准许到香树国(当时我国人对夏威夷的称呼)去吗?”春发叔说:“也许客家妇女可以,闽南妇女则不行。”于是魏医生不再说什么,但自己却想道:“也许有一天夏威夷会需要中国妇女,不过一定要客家人去。她们看起来又强健又聪明。
我在找资料过程中看到这段,其实非常有感触。因为传统的客家女性的日常真是这样的,在家里承担非常多的家事,家务、农活、养儿育女……
在清代之前,妇女缠足是普遍现象,但在客家地区却难得一见,连富有之家都是如此。客家女人不缠足不束胸,有天足天胸的传统。这些传统皆因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区,“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就是这个缘故。
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因此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多外出营生,于是就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客家女人承担了种田、家务事、教育小孩、纺织、家事,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又要出门干活,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均一肩承担。
正是这样的客家生活铸就了客家女人性格坚韧、贤良贞淑、聪明勇敢的品格,也正是这样的客家女人经营了勤劳朴素、简单快乐、丰富多彩的客家生活。
-----------------東西堂出品----------------
嘉宾:Amana 土生土长客家人。喜读书,犹爱人文与艺术。然,懒笨根固,学无所长。独因血统使然,对客家文化尚知一二。
版权声明:本文经嘉宾授权发布。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