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读书笔记: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和一定的上层建筑,中国哲学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和政治相关,知识和品德不分开。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墨子认为,儒家在以下四点上应该被批评:第一,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天鬼不悦”;第二,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丧三年,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第三,儒家“盛为声乐以淫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第四,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兼爱,天志,明鬼。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不争保身。老子,遵循一定规则保身。庄子,可以有限的快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道之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少折腾。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高的了解。老子和庄子均主张无为而治,但理由却不一样。老子着眼于反者道之动,庄子则强调天然和人为的不同。对死的认识,以理化情。至乐,不依赖于外物。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情在不断变化中,有许多方面。“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理想主义的儒家孟子,人心本善,是一种趋势。人之四端:仁、义、礼、智。

现实主义的儒家荀子,性恶论,在乎管理和组织。

形而上学的儒家,《易经》《中庸》。多的道,更接近于方法和规则。“中”与“和”,和而不同。“庸”与“常”,合适的极致。“明”与“诚”,超越人和物,人和人的界限,与天地同参。

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的儒家,《大学》,核心是修身。“三纲领”、“八条目”。归结到一点,“三纲领”就是一纲领:在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途径,“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终极完成。“八条目”也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修身”。“明明德”和“修身”是一回事。《大学》是着眼于世界的治理和和平来考虑问题的,人若不能帮别人达成完美,自己也就不可能达到完美。

法家,韩非子,无为而治,法律为之。赏罚二柄。失去理想和意义。

名家,惠施,相对性理论。公孙龙,共相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