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以西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境内,面积约4万平方米。上世纪的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分为三个景区,一为“河姆渡渡口”景区,二是“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景区,三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本文首先介绍免费开放的河姆渡渡口景区。

        下图、河姆渡渡口附近的三块巨石构成的景区大门。其石雕的门楣。是按照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形状雕制的。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张图片

下图、这是大门朝向渡口的一面,“河姆渡遗址”五个大字,是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2张图片

下图、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展出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关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3张图片

下图、河姆渡简介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4张图片

下图、河姆渡简介近景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5张图片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6张图片

下图、这是河姆渡口上游的姚江江面和南岸的乌龟山。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7张图片

下图、这是河姆渡对岸(南岸)的“覆船山”(又称“元宝山”),因其形状像一个倒扣的船而得名。传说中的“黄公墓”就在此山下。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8张图片

      下图、有了这只渡船,此处更像一个还在使用的渡口了。远看对岸,也有一个新建的码头,一只渡船停靠在水边。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9张图片

下图、姚江在河姆渡口处转了一个小弯,这是姚江下游的江面和远处的大洋山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0张图片

下图、黃墓渡茶亭碑立于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茶亭旁。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1张图片

                             黃墓渡茶亭碑              按碑文照录如下

昔鄭僑以乘輿濟人扵溱洧孟軻氏譏其小惠而獨稱大舜有大者豈有他哉善輿人

自古濟渡屢多興修而旋即廢壞者何也益欲濟巨川非舟楫不可已具舟楫非其

而欲得其人以專管是豈易言哉必造涼亭築道岸置渡產修渡船然後專管者可

永久此亦不世之功也而要非一二之力乃能奏厥功餘裏黃墓渡寧郡通衢誠要渡

熙攘攘往來者實繁有徒嘗見有渡而無船徒步者每至臨流而思返或見人多而船

負者不免宵濟而爭舟甚至江濤洶湧涉大川而不利者間或有之餘與馮子生長

目為  不忍坐視爰傾己槖各捐銀五十兩以為樂善之首以作義渡之資然工程

百金可以告竣惟願吾郡仁人長者四方有道君子善與善相應千百人有同善

以仗義贈千金於一諾或多或寡不拘其數務期登名記簿以便總核焉倘得義

足俾涼亭道岸煥然一新渡船渡產廓乎有容更擇同有善心者使專管其渡雖日 

人亦不告匱焉即垂諸千百世亦不敢廢焉茲渡也不惟可大而且可以久視    之

如哉然以京師首善之地多君子樂善之助扵以共襄此舉告厥成功後不        善

之意而眾善同歸多多益善鹹被勒石載名以傳不朽也是為記

       今置茶亭渡產一坵係唐字二百十四號計民田二畝六分土名徐家河六石東堀

       又置焰口會產一坵係唐字二百十四號計民田二畝土名徐家河六石西堀

       又所有茶亭老產田地字號畝分另有老碑載明故不又載

       茶亭向有柴山一爿係才字一百三十一號土名傅子屏因被前住和尚典押在外

                   乾隆五十年孟秋月上浣吉旦                里人潘欽臣    馮禮義 謹

下图、《黄墓渡考》碑,立于《黃墓渡茶亭碑》旁。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2张图片

        下图、黃墓渡茶亭

        黄墓渡为“宁郡通衢”,渡口建有茶亭,免费向过往行人施茶,长盛不衰。此地“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江有鱼虾贝蚌藻之丰”,贸易兴隆。诗称:“登程客才吃茶去,渡水人从彼岸来。”为使茶亭永久有人专管落实,黃墓渡茶亭碑的碑文记述了“造茶亭、筑道岸、置渡产、修渡船”的经过。还注明:老渡产按老碑所记,不再重复;又写有一爿柴山被和尚典押在外,新增两丘渡产的土名、方位,写得十分明确。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3张图片

下图、匾额:河姆古渡 胡绳题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4张图片

下图、这是嵌在茶亭墙内的《黄墓渡考》碑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5张图片

下图、“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发现处”的小河,是姚江的一个支流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6张图片

        下图、这是小河边的景观石碑,其上刻有:“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发现处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立”。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7张图片

       下图、景观石上的文字为: 一九七五年六月间,在此碑右河岸,当时的罗江公社在建设排涝站深挖墙基时,最先发现了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8张图片

下图、这就是“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较早,还不到开馆时间。虽然现在已经免费开放了,但还是需要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售票处,凭有效证件领取门票方可进入。(原价是30元一张)

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_第19张图片

                                                                                        关于“河姆渡”得名

关于河姆渡之名,有一种说法是由“黄墓渡”音转而来,但在历代官方史志中均有黄墓渡、黄墓市、黄墓山、黄墓坊、黄公祠的记载,独不见有过河姆的记载。目前可查考的最早用文字记载“河姆”两字的史籍,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的《芦山寺志》:“黄墓,俗讹河姆。”为什么会俗讹河姆呢?

推测一:是历代有黄公与夏黄公之争,民间当然也会有黄墓或夏墓之说,而当年慈溪的南乡,“夏墓”与“河姆”的方言发音又极为相近,自然会以讹传讹;

推测二:是与民间避讳“”字有关,墓毕竟与死相关,带墓字的地名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自然会感觉不吉利。况且,避讳“墓”字也并非只有黄墓渡,如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记载半浦有“大墓跟周”自然村,笔者去采访时,当地并不知有此村名。村中老者告诉我们,老辈人是叫“大墓跟周”,但年轻一辈叫“陀姆跟”了。显然,也是避讳改“墓”为“姆”了。

最初的俗讹可能仅限于渡口附近的几个小村周围,所以,在《芦山寺志》之后的清雍正、光绪年间所修方志时也未采录。据赵伟伦先生考证,直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甬姚航线成立宁姚轮船公司,沿途设置的码头中有河姆码头,其发售的船票也印有“河姆站”字样。从此,“河姆”名称通过南来北往的旅客得以传播。到解放初,河姆渡北的船夫与附近真武殿、护国庵的僧尼及芝林迁入的山民,形成了五十余人的村落,于1950年6月,被慈溪县人民政府正式定名为“云山区罗江乡第六村河姆渡自然村”。从此,河姆渡之称谓正式被官方使用。

其实,河姆渡由黄墓渡演变而来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问题是,黄墓所葬是谁呢?历代史志的记载均为“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而宁波地区的文人又大多倾向夏黄公其人姓黄,为鄞人(鄞:即原浙江省鄞县,已于2002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而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如《会稽典录》中虞翻(三国时期吴国学者、今浙江余姚人)云:“鄞大里黄公,洁已暴秦之世,汉高帝即祚,不能一致。惠帝恭让,出则济难。”《甕牖闲评》的作者袁文(宋代学者、原浙江鄞县人)也说:“黄墓,旧传为秦世黄公,又曰黄姑林即黄公林也。”鄞人黄润玉先生(明代学官,原浙江鄞县人)甚至在《南山家传集》中记载:“黄为鄞著姓,始自汉四皓黄公,公居奉川大里,殁葬大隐山,所谓黄墓是也。”清代史学家、乾隆进士、被后世誉为“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全祖望先生在《句余土音补注》也说:“黄公实则鄞人非齐人。仲翔(虞翻)生于汉末,谈汉初事必有传授,不同王劭等臆断也。”但也有人认为,全祖望所说也未必可信。“生于汉末,谈汉初事必有传授”,西汉初年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95年之前,而虞翻生于公元164年,是东汉末年的人,中间相隔约四百年。可见虞翻之所得,也仅是传言而已。所以,从史料推测黄墓所葬的是“商山四皓”之黄公的说法未可信也。

据元代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年—1320年)的《四明志》记载,汉高祖欲以赵王如意(即汉高祖刘邦幼子刘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其念终因刘盈请来商山四皓的辅佐而消除。刘邦当年宴席上遇到商山四皓时,他们都已年逾八十。待汉惠帝(刘盈继位后称汉惠帝)即位,四皓功成身退再次隐居时则年事更高。因此说四皓之一的黄公不去长安之南的商山,却要隐居到几千里之外的句章(句章县系秦代设置,包括鄞县、余姚一带),从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原因有二:一是西汉初年,会稽下辖各县(今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多属未开化之地,其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原。黄公要舍弃秦时隐居过的、比较熟悉也比较开化的环境,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句余山(句余山在余姚南,句章北)是不可思议的;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年事已高的黄公绝对不可能长途跋涉,即便以现代交通,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很难承受旅途之劳顿。因此,鄞人黄公不是商山四皓之黄公。

那么是否真有鄞人黄公?虞翻说的鄞大里又在哪里呢?南宋经史学家王应麟在《奉化重修县治记》里说:“越之东境为鄞,汉属会稽,唐合鄞于鄮,开元中州以四明山名,始建县曰奉化,其地则汉之鄞也。古鄞城在焉。鄞有大里黄公。”鄞大里即以后的奉化忠义乡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对此,乾隆《奉化县志》、光绪《忠义乡志》都有过记载:“鄞汉大里即今黄贤其地。”《忠义乡志》为晚清奉化宿儒吴文江编纂,吴文江是忠义乡吴江村人,与黄贤毗邻,古人写志秉直、求实,说大里是“忠义乡黄贤村”绝非杜撰。王应麟是鄞县人,对本地历史更为熟知,说“鄞有大里黄公”当言之有据。据以上所叙,虞翻说的鄞大里应该另有一位黄公。

清世宗雍正年间的《浙江通志》说:“(鄞)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而《四明谈助》(清人徐兆昺著,被称为宁波本土的《徐霞客游记》。)却说:“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既然商山四皓之黄公未来句章,那这位隐士会是谁呢?有人作了这样的猜想:秦代的会稽治内有一位鄞大里黄公,他为躲避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隐居鄞西,此地因黄公的隐居,被后世称为黄公林(俗讹黄姑林,即今鄞州区古林镇)。后又迁居句章九龙山下,也因他曾经的隐居,多年以后九龙山下形成的集市被称作大隐市(今余姚市大隐镇)。姚江南岸的覆船山因有黄公墓,被后人称为黄墓山,日后其山下开设的渡口也被称作黄墓渡,渡口不远的村落,在明中叶形成集市,就称黄墓市。

大凡历史名人,各地都引以为荣,或张冠李戴、或地域之争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商山四皓之黄公隐居句章大隐,其墓在覆船山上的说法,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也许只是乡贤们一相情愿的想象。后代诸如宋、明、清代的史志,也只是沿用其“误说”而已。说到这里,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河姆渡的称谓源自黄墓渡之讹传,而黄墓所葬鄞大里黄公并非是商山四皓之黄公。至于这位鄞大里黄公有何生平事迹,还有待于有兴趣的朋友去发现、考证。

但有一点可以考证的是先有河姆村这个叫法后才有河姆渡(河姆村的渡口)。

说明:本文来自网页,原文载2009年9月7日《宁波晚报》,我在引用时对原文中的年代作者做了适当补注,在此特向原作者致谢!】


        请看:第二集:实拍: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第三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原题  (原创)7000年的河姆渡(黄墓渡)   2014-02-02 18:22  发表

2018.12.04     阅读(794)| 评论(25) 

你可能感兴趣的:(7000年前的河姆渡(黄墓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