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吃什么?

一、古代饮食发展简史

1、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称谷子,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黄梁。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传进一些烹调方法。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

8、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较汉代大大加强,各种食材纷纷引入中原。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饮食以面食、谷物为主。

9、唐宋:唐朝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其豪奢程度很可能超过了平时的御膳。宋朝的饮食和唐朝又有挺大的变化,北宋初时国家尚未安定物资亦不充裕,皇家饮食也还算简朴,而到了北宋末年乃至南宋时基本恢复唐朝的饮食水平。

10、明清:从明清开始宫廷御膳逐渐接近今天的食物,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清代宫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古代御膳以清朝为鼎盛时期。所谓鼎盛,概括来说就是:“吃的最好、花样最多”。

古代帝王吃什么?_第1张图片

二、古代皇帝的吃饭方式

宋朝,皇上吃饭的时候四周需要戒备森严。等膳食一次上来后用银器试毒,再由专人尝膳,一切都没有问题时才可以吃。

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

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皇上看上哪道菜,布膳太监就盛一勺到皇帝的碟里;如果评价这个菜还不错,太监就会再盛一勺;如果要求盛第三勺,其他太监就会立即喊撤。

清代的宫廷里有这样一条规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现出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使对于非常喜欢的菜,也要严格遵守"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皇帝喜欢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皇帝吃的超过两口的菜,几个月内不能上桌;皇帝吃过三口的菜,这辈子都不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万岁爷喜欢吃什么,往里面下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银制品测试、太监试吃啥的,还是不能百分百确保食品安全。其实皇帝吃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了。

清朝的皇上是一天吃两顿的,他们吃饭前要看菜单,好明白自己吃的菜是谁做的,可能是为了在被毒死之前死个明白吧。总之皇上们大家都是怕死的。清朝皇帝的早餐约在6-8时,晚餐在下午2-4时。

根据规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达到或超过12道菜品,贵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个人吃饭,除非设宴请客,要么就是叫来后妃一起吃。可妃子们来陪膳时,也必须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很没意思。

古代帝王吃什么?_第2张图片

三、古代皇帝可能吃得并不好

在美食这一点上,皇上吃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或许还不如平常百姓人家。

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那时还没有温室大棚栽培技术,那些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民间美食皇帝也难吃到。众所周知,美食常藏匿于民间,皇帝想吃,难道还能找不到? 关键是皇帝一表露兴趣,太监们就已经把那些个民间美食屏蔽掉了,皇帝根本找不到。

好不容易乾隆年间,扬州盐商美食名满天下,也传到乾隆帝耳边了。乾隆下江南时还想专门要尝尝盐商们的手艺。可吃了半天也没尝出什么不一样来,原来还是太监们搞的鬼——所有的菜统统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如何还能称得上美味?太监们只怕万岁爷回宫后还想吃,做不出来小命又是不保。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不过,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摆着看的,因为皇帝一叫传膳,就得立即上菜。很多菜来不及做,都是事先做好然后一直放在灶上热的,这就是为了排场。那些菜基本很难吃,皇帝也不爱吃。所以,溥仪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们送的食物。

饭菜就算是现做的,就古代房屋那种建筑面积和布局,等饭菜从御膳房传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现炸的春卷、刚出锅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凉了。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档》中保存了下来。清宫有御膳房,御膳房分为五局,分别是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和点心局,人员可谓庞大。由于进餐礼仪的限制,所有饭菜都是提前备好,然后煨在火上或焖在大蒸笼里。

所有的中国美食都讲究火候与新鲜,刚出锅的最好,是所谓“镬气”。家里做的菜之所以好吃,重要原因就是厨房离餐桌只有几步,出锅即上饭桌。而在清宫,当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来,还要被太监事先尝过之后才能品尝,皇帝所吃的不过是些残羹冷炙。何况,古代烹饪水平远不及现在发达;更何况御厨们只能根据菜谱上的规则做菜,不能有什么创新;再何况,许多菜看上去丰盛,其实不过是看碟,端上来凑数,摆一摆就撤了。所以皇帝餐浪费是一流,味道不过了了。

古代帝王吃什么?_第3张图片

四、古代皇帝可能经常吃不饱

有时候皇帝吃饭还要看内务府的嘴脸,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个鸡蛋的故事:光绪皇帝喜欢吃鸡蛋,每天都要吃四个,但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钱,内务府给皇帝的价格是34两银子。光绪有一次问他老师翁同龢:“鸡蛋好吃,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可见当时内务府实权之重。

而道光皇帝也挺惨,有一天他想吃道“面片儿汤”,令御膳房给他做一碗。大半天过去了,面片儿汤没有送来。在道光皇帝的追问下,负责此事的人来说,需要数千两银。于是他对来人说“前门外一饭馆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往购之。”内监复奏:“饭馆已关闭多年矣。”道光帝只好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费一钱“!

最惨的是同治,同治皇帝小时候一日两膳常吃两宫皇太后赐给的甜点和汤粥。他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有时饥饿难忍,闯进太监的住处偷太监的东西吃。被太监发现后,立刻夺过丢掉。后来19岁就死掉了,不能说跟饮食毫无关系。

御膳,听上去是个金光闪闪的词汇,里面暗含着权力奢华丰盛与美味,被后世的人想当然,做出了许多仿膳、宫廷菜,招牌金光闪闪,价格高高在上,也从中衍生出无数联想与故事。但真正翻阅典籍,细细看历朝历代皇帝的吃食,不过了了。繁华中带着悲凉,丰盛中带着人性的无奈。皇帝也是凡人,却比凡人有着更多的倒霉,皇帝的职业套餐中字里行间处处写着:不好吃,吃不饱。

古代帝王吃什么?_第4张图片

五、皇帝的剩饭怎么处理

皇帝富有四海,全天下都是他的,所以通常都很讲排场,都很奢华。其他不说,就拿就餐来讲,一顿饭上百个菜也不稀罕。但是问题来了,他肚子就那么大,一百多个菜是肯定吃不完的,那么剩余的饭菜都去哪儿了。

恩赐给大臣? 这么做的确有,但不是很多。能得到皇帝的恩赐(哪怕是饭菜)是多么大的荣誉,也不可能天天都有。

皇帝要天天就餐,又不能天天恩赐给大臣,剩饭的又能去哪儿呢?

倒了? 糟蹋啊,浪费啊,很多人也不同意。

宫女宦官们吃了? 事实上 ,他们也开小灶,不可能天天饿着肚子专等皇帝的剩饭。

这么看来,既不能倒,也不能吃,皇帝剩菜剩饭的去向就成了疑问。

那么,皇帝的剩饭究竟去哪儿了呢?

古代京城很多高档一点的饭店都会打出皇家御膳的旗帜,处处宣扬饭店里请到了皇宫里的御厨。到此就餐就等于享用了皇帝的待遇,由于这个噱头,生意都很是火爆。

但仔细分析下来就会知道,御厨是什么人? 厨子界优秀的高手。既然是高手,就不是街上的大白菜,哪会有那么多御厨流浪到大众的饭店里煮饭?

古人还是很讲诚信的,尽管饭店里请到御厨有点造假,但能够供给御膳的确是真的。而这个”御膳“,就是皇帝的剩饭剩菜。

特别到明清期间,倒卖皇帝的剩饭剩菜居然成了一条最挣钱、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链。据野史不完全统计,专门靠这条产业链挣钱的人居然达到数万人。

这行业上有宦官宫女,下面是民间的小商小贩,几乎三教九流包罗万象。

对于御膳,皇帝吃不了也不能随意糟蹋,而老大众又对皇家日子十分猎奇。这么一来,有需求、有商场,一条独特的产业链就构成了。

这条产业链对宫里担任皇帝膳食的宦官来说,是两端挣钱的好生意。

采购食材时能够虚报价格,狂赚一笔;加工成食品送到皇帝餐桌上,皇帝吃不了的,又会是一笔生意。

这些剩菜剩饭里品相较全的打五折卖给饭馆,然后饭馆随意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义卖给有钱人;品相欠好的,就转给宫外的外卖专业户。这些专业户再加些米熬成各式各样的粥,挑到街头零售。最贱的时分能十个大子儿一碗,穷人都买得起,并且还能吃饱。

讲到这儿也就理解了,每天都有专门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在皇宫外候着,专等宦官们把剩饭剩菜送出来,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又折转到民间倒卖去了。

恐怕蒙了皇帝恩赐的大臣看到这般场景,也就只能剩余苦笑了。自己费尽心思讨皇帝开心,才能得到皇帝的恩赐;但这种恩赐,外人竟能随意得到。对能有幸享用御膳的大众来讲,还真是皇恩浩荡,无处不在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帝王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