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大量剧透。
“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正因为作品整体情节是荒诞的,细节真实才更要步步为营,每个人物都必须严守与自己在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摘自百度百科)
在观看《驴得水》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还来不及去思考和探讨情节的逻辑性及合理性就被某些细节所展示出来的真实人性击中“痛点”的感觉,我想,正是在这种情节的荒诞感映衬下的人性,才愈发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
(一)驴棚失火与上级检查
在一部荒诞性作品中,象征情境与故事情境必须是严格对应的,绝对不能为象征主人公随便安排一个背景环境。在对荒诞派文学的理解上,有一点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在其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摘自百度百科)
故事是从驴棚失火开始的,对驴子来说,这突然冒出来的一场大火,把自己的房子烧没了,安安稳稳的生活被这场火打破了。
那么对故事的主人公来说呢,这突然收到的一封检查通知信,就像那场烧毁驴棚的火一样,把一年来平静如水的日子搅乱了。
于是,就像救不回来的驴棚一样,这次应付检查非但没有最终过关,反而让这所乡村小学的一切,像那脱了轨的列车,无论怎样使劲都拉不回正道,失控到了极致。
1.驴棚失火时众人的反应
这场大火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因为最最开始,只是驴棚上面的一小点儿草冒了烟,如果有足够的水,这些烟几乎不需要正在开期末总结大会的几个乡村老师花费多大力气来解决。
然而,这是一个水资源稀缺的小山村,最近的水源也要好几十里山路,主人公们的所有生活用水都靠着驴车去运载。可见水对大家的重要性。因此,在驴棚冒烟的时候,发现学校已经没有多余的水的老师们,只能各尽其力,试图控制这愈发浓烈的火势。
在电影的开头,驴棚失火的场景和众人救火的场景早早地就埋下了伏笔,也在最短的时间向观众展示了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周铁男,第一个冲出来拿着扫帚打算将驴棚上面的小火苗拍掉。莽莽撞撞的他,面对全是草的驴棚,居然拿了一把本身也是易燃物的小扫帚,对驴棚的火势几乎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会有引火上身的危险。
张一曼,边跑边用毛巾包裹头发,她没想好有什么工具可以救火,但也很热心地第二个冲了出来,随手捡起地上一根树枝,打算把驴棚屋顶上的着火的草堆挑下来,避免火势扩大。然而,挑下来的火苗迅速把驴棚里的草也点着了。
在张一曼慌慌张张跑进驴棚里灭火的时候,裴魁山拿着铲子跑了出来,什么也没看就往驴棚里铲土,一堆又一堆的土块砸到了驴棚里的张一曼,这里的情节似乎也暗示了故事的后半段,裴魁山对张一曼的谩骂和伤害。
最后,校长拿了两床被子跑出来喊道“你们别瞎弄了,一切听我指挥”,于是,驴棚就被大火吞没了,二刷这部电影的时候,听到校长喊的那句“一切听我指挥”再联想到故事后半段的种种闹剧悲剧,真让人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讽刺滋味。
2.救火失败后众人的反应
眼见无力回天,众人狼狈地回到办公室,没有感慨没有惋惜,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讨论如何扩充生源和获取经费。这样的若无其事,是整剧之中第一个让我感到不适的点,不思考如何补救,不思考如何解决,不思考驴接下来的处境,众人就这样继续开启了总结大会。
好在校长的女儿,孙佳出现了。带着驴去拉水的孙佳回来后,眼见驴棚失火,不顾一切地要将辛辛苦苦拉来的水拿去扑火,受到了众人的阻挠。
孙佳的不顾一切和众人的冷静淡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在救火的时候,众人劝她“就是一头驴,别把它当人”,但孙佳接下来指控的“你们把一头驴虚报成一个老师”的行为,无疑是一个响亮的耳光,落在了众人的脸上。表面上看来,似乎众人的“保水”行动更加理智,但这“只顾水不管驴”的行为背后透露出来的,又何尝不是人性的冷漠。
(二)这场沉重闹剧中云淡风轻的身影:张一曼
1.张一曼的漫不经心与习惯性逃避
张一曼的性格,其实我是很喜欢的。当然,这本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不喜欢,有人吐槽,甚至在她后期受难的时候,有人大叫“罪有应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去看待别人。
张一曼第一个让我喜欢的地方是“漫不经心”,总觉得她是把这四个字诠释得恰到好处的人。电影中,好几次,裴魁山跟她正儿八经商量大事的时候,她突然就会冒出几个莫名其妙的和事情毫无关系的十分荒唐又甚是有趣的念头,然后理所当然的转移了话题。
当然,在今天,在大多数严肃场合的语境中,这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人”、“吊儿郎当”的行为。可是,我却在张一曼的这种但凡碰上商量正事儿就“开小差”的沟通方式里看到她的处事方式,她有一种善于逃避的思维。
是的,逃避。穿着各色的贴身旗袍,常常哼着动人的小曲儿,聪明又风趣的张一曼,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远离县城的偏远山村呢?
张一曼在影片中自己说过,她来到这儿,就是因为喜欢这种没人管,自由自在生活的感觉。从张一曼的表述里,我们不难发现,她追求自由,女子追求自由在那个时代可能稍微困难一点,但张一曼追求自由随性的表现方式是“性开放”,这无疑挑战了那个时代对女子认知的底线。外面的世界容不下她了吧,她就像个异类,只能远离人群。
张一曼的行为和对话中,无不透漏出她喜欢逃避的倾向。
当裴魁山跟她讨论“让铜匠冒充老师”这件事情的其他解决方式的时候,当裴魁山想要劝她换个工作地点的时候,她用漫不经心转移话题的方式回避了正面回答。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张一曼这么一个自由随性的人对于正正经经义正言辞商讨各种大事的严肃氛围表现出的一种不适,但从这样的反应中,更多的,我觉得,是她自身对残酷现实无法面对所形成的一种回避机制。
因为身处的世界太残酷,所以张一曼逃到了这个农村小学;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来应对上级检查,所以张一曼选择和大家一起让“铜匠冒充老师”;因为不想去思考裴魁山换工作的提议,所以张一曼开始研究起鬼脸。
张一曼的这种逃避,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当校长居然听从了铜匠的建议要剪去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时。不想面对、无力抵抗、别无他法,张一曼坐在那里任校长剪着头发,但她用逃避的方式在自己的脑海里建起来一个小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大家穿着她做好的校服,开开心心地打算拍合照……
张一曼的美好幻想在看到裴魁山讶异的眼神时,突然消失了。她回到现实,看到镜子里被剪得比男人还短的头发,终于无法接受地嚎啕大哭起来,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在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当她狼狈地爬进桌子下用桌布遮挡自己却压抑不住哭声时,我们都知道,这个现实世界,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庇护她的东西了。
是的,所有的保护罩都消失了。
剪头发到底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身处可以自由选择头发长短、可以随意挑选各种发型的当今时代,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从电影的一开始,张一曼对着镜子试衣服,驴棚着火去扑火之后赶紧回办公室整理仪容,我们不难发现,张一曼是一个喜欢自己“美美的”样子的人。
长头发、旗袍,都是支撑起她风情万种形象的必要条件。她追求美,追求漂亮,在这些基础上,追求自由,追求奔放。然而,当长发落地的那一霎那,我们都知道,对张一曼而言,所有的保护罩,都不见了。
铜匠提议剪头发,对我们而言似乎不算什么,但对张一曼而言,或许真是致命的一击。
逃无可逃,躲无可躲的时候,张一曼只能疯了。
2.张一曼的聪慧与勇敢
可是,张一曼并不是事事都在逃避的。她的逃避往往是在面对跟自己个人挂钩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让她换工作、又或者要剪去她的长发的时候,因为无力面对,她习惯逃避。所以,她的这种处事方式,如果不是先天的,那么很有可能是在经过了很多类似事情之后而形成的,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张一曼之前在城里因为这样的事情可能遭受的谩骂和指点。
再自由,再随性,再漫不经心,再喜欢开玩笑,张一曼却总在团队有危机的时候,在那些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化解掉危机。
所以,张一曼第二个让我喜欢的点是她的聪慧、直率和勇敢。她处理事情的方式常常不按常理,不会墨守成规,不会按部就班,但就是用特别“张一曼式”的办法告诉你,看吧,这样也能行呢。
众人想要劝说铜匠帮忙的时候,张一曼说我来“睡服”他;铜匠感觉自己被耍于是疯狂报复的时候,特派员为了留住铜匠,让众人“惩罚”张一曼的时候,没有人下得了手打她耳光的时候,张一曼自己,一步打自己一个耳光、走到铜匠面前含着眼泪问他“满意吗”的时候; 还有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虽然看似漫不经心,但其实在每一个阶段每一桩事情前,张一曼对问题大小、问题的严重性都有着很清楚的认知。
那么张一曼的这份对事情的清醒认知和果敢理智,和她的逃避相互矛盾吗?
我认为不矛盾。因为太清楚她一个人无力改变别人的看法,因为太明确她一个人无力对抗来自周围的伤害,所以才选择逃避。
张一曼的这种逃避背后,何尝不是一种理智的清醒。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当特派员在饭桌上数落各位老师身上的“污点”的时候,张一曼马上接了一句“嗯?我也有污点,不可能吧,我没污点啊”,特派员讽刺地回了一句“你就不用我说了吧”,意指张一曼所追求的“性开放”行为,是非常让人不耻的污点。张一曼还想继续争论“我怎么了呢”之时,被校长劝住了。
所以,张一曼的清醒在于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从不认为这样有错。可是,周围人的异样眼光硬生生把她打成了“异端”,她只好用逃避的方式应对这一切。
张一曼的自娱自乐、自圆其说的逃避处世方式,最终没能抵过铜匠的恨不能把她剥皮抽筋的疯狂报复。在那些为了达成目的不惜牺牲张一曼的男性教师或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下,在一直努力“维护”大伙其实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梦想”不断在让步的校长的那把剪刀下,张一曼疯了。
就是张一曼的疯癫让我开始感到强烈不适。以前看剧还总是在心里觉得主人公只要活着就比把他们写死要来得好啊。可是,这是第一次,我希望编剧直接把张一曼这个人物写死在铜匠疯狂报复、众人伤害的那段情节里。
然而,张一曼非但没死,还活下来了,她再也不能回避了,她只能直面这个世界。这个不够包容的世界,这个利益至上的世界,这个她以为的、会是一个落脚之处的、远离外界平静单纯的山村学校,却也终于被无孔不入的人性的阴暗力量侵入了的世界,要她怎么面对呢?她只能是疯了。
因为她是一个太清醒的人,当失去所有庇护的时候,只有疯癫和死亡,才会是她的归宿。这样强烈的反差,无疑是在打碎电影前半段我对她追求自由、清醒理智的的有趣形象所积累起来的观感。
残忍是什么?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再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揉碎给你看。
所以,看到张一曼在电影后半段呈现出她的人设本不该有的“慌张”、“怯懦”、“疯癫”,作为观众,对这个人物真真是感到心疼。编剧就像在告诉你,你不是喜欢她的漫不经心吗,你不是喜欢她的清醒理智吗,你看现在,她什么都没有了,曾经那么喜欢自己的裴魁山因为“她是个疯女人,会坏事”要在美国人来资助的时候二话不说粗暴地把她抓起来关,而她呢?已经失去了解身边到底发生什么事的基本认知能力,用围巾包着已经没有漂亮长发的脑袋的她,因为什么都不懂而恐惧得扑的一声就跪在地上痛哭求饶。
我第一次觉得,让人物死在最美好的时候,远比把美好人设一点一点瓦解开要来得宽容许多。
(三)考验人性的子弹:周铁男
其实周铁男做的已经够多了,在他与子弹擦肩而过之前。
张一曼在办公室接受众人谩骂的时候,周铁男骂的是自己,是大家,他说“我们都是混蛋,我们是败类,是渣子,我们没有资格叫自己知识分子”。
特派员让周铁男打张一曼一巴掌的时候,周铁男打的是自己的手。
特派员的人第一次开枪的时候,周铁男因为看不下去要教训铜匠。
特派员的人第二次开枪的时候,周铁男在明知道屋里的人有枪的情况下,依然站在大门口,想要保护冲出门的孙佳。
直到那枚子弹从他耳边擦过。
腿软吓蒙之后,枪指头颅之后,周铁男求饶了。
可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他呢?
在那枚致命的子弹发挥它的威力之前,周铁男一直在试图保护。保护张一曼不被“惩罚”,保护孙佳不被伤害。
可是,他的努力几乎没用,他为此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此,在面对子弹之后,他选择了求饶,他倒戈了,加入了特派员阵营。
即便周铁男再怎么不愿意,再如何清楚这样做不对,他仍然选择了倒戈。
因为他实在没有勇气再去承受一枚子弹的威力。
在电脑上观影打开弹幕的时候有网友说“周铁男跪下来求饶的时候,我觉得还不如让他被子弹打死”。
可不是吗,被子弹打死的周铁男至少在大家心中是一个勇敢的英雄,可是在枪眼下跪地求饶的周铁男呢,他性格当中的那些正义勇敢,都不复存在了。
(四)驴和水
周铁男在电影中多次提醒孙佳“驴就是头驴,别把它当人”,第一次是阻挠孙佳扑火挽救驴棚时,第二次是孙佳说驴不会说话的时候,第三次是指桑骂槐地辱骂铜匠的时候。
周铁男这一骂,激怒了铜匠,最后这头驴被杀了。
其实从片头在大火之中救不回来的驴棚里,我们似乎就看到了驴的命运。
这头驴是负责给众人拉水的,驴没了,水自然也很难得到了。
这里的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贾宝玉在《红楼梦》里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影片的最后,孙佳走了,一曼死了,这所学校就剩三位男教师继续实现他们的梦想了。
(五)枪声和歌声
孙佳走了以后,三位男教师重新振作起来,在办公室开起新学期计划,这场景,和片头的期末总结大会很好地呼应起来,只是少了一曼。
正当大家在寻找张一曼身影的时候,一声枪响从外面传来,与此同时,一曼一直喜欢哼唱的那首歌响了起来。
枪声让人想到周铁男的妥协和下跪。
歌声让人想起一曼坐在校舍门口一边剥蒜一边哼着小曲儿的场景。
令人绝望的枪声和令人愉悦的歌声,同时接收这两种信息的观众内心,想必沉重而又复杂。但这两种信息还远远不够,镜头扫到了一曼的房间,她终于做好了所有人的校服,她遵守了和校长的约定“没做好校服别出房间”的约定,可是,那张她梦想中的、众人穿上校服的那张合影,却永远不会有了。
(六)于荒诞中看到的人性
在这所隔绝外界的乡村小学里所发生的一切,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越是封闭的场景,越是荒诞的事件,越能彰显出人性的种种。
“荒诞的图景愈是荒诞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