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说|草根帝王 博弈高手——刘邦

帝王说|草根帝王 博弈高手——刘邦_第1张图片

(一)平民的智慧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草根帝王,刘邦的一生充满了奇幻色彩。他生活在战国和秦朝两个时代,他游手好闲崇尚侠士,他和秦始皇是同龄人,他比项羽大24岁,他三年亡亲四年灭楚,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乱世创立了一番伟业,他所建立的帝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

从游侠到亭长,从沛公到汉王,从中阳里到咸阳,再到洛阳,他一路走来风尘仆仆,从一个大龄青年走成了垂垂老者。他重情重义,他也违背誓言;他已诺必诚,他也斩杀功臣;他崇尚英雄,他也不择手段。在那个时代,他不是最强的,但是他让很多强大的对手在他面前倒下。

(二)价值观与策略

要想真正了解刘邦,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价值观。

“一个人可以失败一万次,但最后最关键的一次一定要赢。”“大丈夫,当如此。”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他所追求的,这就是他信奉的人生哲学。

刘邦的功利主义、结果主义在当时的乱世无疑是最受用的,他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利己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因为利己使得他在创业道路上为人不齿,在与项羽竞争的过程中更是一副小人嘴脸,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很多人瞧不起。但是要知道没有谁是愿意去做小人的,除非不得已。刘邦之所以选择做一个卑鄙的胜出者只是因为他在成功与英雄之间别无选择,他太渴求成功,或者说他比其他人更理性,更懂得克制,更清楚世道的本质,更懂得怎样才能成功,仅此而已。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理性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他,因为换做是我们,我们也可能会那样做。

(三)内圣外王 谓之成长

在乱世中理想主义者生存的土壤总是很贫瘠,唯有功利和现实才能够长存。这是现实和人生阅历告诉他的道理。刘邦在从草民到帝王的路上一直奉行着自己的哲学,而且能够不断地去修缮它,不断地将它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一开始他能迅速转变角色,从一个重信好义的游侠迅速成长为一个角逐天下的诸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变化是很大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绝不是说刘邦具有了圣人的才德,而是说他已经能够将所有的力量内化于心,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威胁还是屈辱,无论是敌人的强大还是兄弟的背叛,无论是面对死亡还是亲上战场,他已经能够充分适应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采取最有效最果断的措施来应对。这里有理性、有隐忍、有克制、有伪装,这种强大的内心力量是他在七年的征战岁月中磨练出来的,是他能够走向帝王顶峰的重要基础。

“外王”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一整套行为模式。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不断丰富,随着战场生涯日复一日的磨练,随着一次又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他已经深谙王者之道,知道怎样驭人,知道怎样施展帝王之术,知道利用规律、他物实现自己的目的。总之就是比以前更熟悉该怎样做,而且不用任何人来教,他就可以做的很好。

(四)梦想与实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天才,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时机对加上运气好罢了。也不存在什么暴发户,所谓的暴发户只不过是我所有的东西刚好被需要,仅此而已。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暴发户。刘邦之所以成功,首先得力于他所处的乱世,秦朝暴政百姓遭殃、六国后人举兵复仇、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这一系列的条件造就了刘邦的机会。骊山徒逃逸,芒砀山起兵,不为刀俎便为鱼肉,刘邦深谙各种利害,为兄弟也好,为自己也罢,终归是选择了一条生路。也许这一刻他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一方诸侯去角逐天下,他也许只是想活下来呢?

其次他的成功更是离不开自己的实力。有人说他运气好,要知道好运气也是要靠真实力来支撑的,没有一点真本事再好的运气也无济于事。在那个时代,他的本事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项羽的勇猛,但是他也敢亲上战场和弟兄一起拼杀;没有张良的谋略,但他也广施仁义于天下;没有韩信的才智,但他也在项羽麾下谋得一席之地还保存了实力。上战场可能是因为命悬一线不得已为之,施仁义可能只是为了谋天下而伪装的,但他能装的很好,在对手面前委曲求全只是为了日后的崛起。这里不管他的真性情如何,也不管他把自己包装的多么好,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成是为了成大事而选择的不拘小节吧,虽然不道义,虽然很卑鄙,但是很成熟,也很实用,更像是生存之道。

他的能力辐射的范围很广。他能让一大批兄弟和能力出众的人死心塌地为自己办事,能团结曾经的敌人来消灭眼前的劲敌。为了活下去可以放弃尊严乃至自己的子女,为了保存实力可以和英雄结拜,为了胜利也可以背叛自己的誓言。这一切略显无耻但是更符合现实,符合王道。

“也许只有忘记爱,忘记恨的人才可以得天下。”是的,刘邦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抛弃尊严,可以忍受侮辱,可以丢下孩子,可以不顾老爹死活,没有什么是他不可以放弃的。为了笼络人心,他信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在目的面前没有什么道义可言,只有成功。正是因为这种极致的功利主义使得他在乱世创业成功游刃有余。

(5)不得已

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应该尽量读出历史人物的无可奈何和别无选择,而不是凭借一己好恶或者局限于某一域来对其盖棺定论。

对于刘邦,我们尤其应该看到他的无可奈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他与英雄的较量的死胡同,才不会将他的功过是非的评定置于英雄的道德丰碑的阴影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刘邦,才能纠正我们从小依据道德标准在心里对他所做的不公正评判。

我相信刘邦是有很多不得已的。在英雄的时代,作为一个游侠,没有谁比他更重视道义,光明正大、诚信勇敢、兄弟情义、尊严、精神独立等等这些被英雄视为立世标准的名词都是他所崇敬所向往的。之所以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只是因为他更成熟,更清楚现实,更渴望成功。

项羽是一个真英雄,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如此认为,刘邦也是一样。他以和项羽结拜为荣,也为乌江的那一幕感到叹惋。世人都知道是他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兄弟有难,以命相报”、鸿沟为界,当初的这些誓言在他耳边振聋发聩。这是我兄弟,是要以命相报的人啊,现在我却让他不得好死。他光明磊落即使是死他也是站着的,他将万古流芳。而我,刘季,我是成功了,我将书写历史,但我永远不能抹杀他在后世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成王败寇,这一次还是这个理吗?就让我遗臭万年吧,也许这就是成功的代价!万军之中,旌旗招展,刘邦一个人驾着战车在狂风中回旋。大风高歌,此时他是一个王者,他严肃的脸上若有所思,他坚定的眼神中露着一丝孤寂,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些亲信在刘邦即位后都纷纷以谋反罪被诛杀,取而代之的是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或许他们真的阴谋反叛,或许只是刘邦一己私心制造的血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似乎成了所有的英雄都难逃的宿命。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就在1500后的明朝,同样的草根皇帝,同样的伟大帝国,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对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们大肆诛杀,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 傅友德这些立下赫赫功劳的老将被一一诛杀,令人唏嘘。但是二者还是有些不同的,刘邦只诛杀外姓诸侯,并不对核心利益集团的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人下手,他的出发点可能只为了天下姓刘。而朱元璋则近似滥杀,不管同姓与否,不论关系亲疏,只要危及了君权就应该杀,他主要为的是后世之君能更好地维持帝国运转。

(六)博弈者

策略比道德和情感更重要。作为一个角逐天下的诸侯,他更适合拥有天下。比之项羽,他具有一个成年人的理智,项羽有的是年轻人的血性与冲动;他注重结果注重实利,项羽追求结果与过程的完美结合;他考虑的更多的是怎样赢,项羽考虑更多的是不能怎样输;他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物质利益,项羽更看重精神和道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都是赢家,都按照自己的标准践行了自己的追求,刘邦得了江山,项羽成了英雄,这对他们来说都是赢,只不过价值观念不同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罢了。

不过既然是博弈,那就应该从客观现实收益的角度去看待成败。成王败寇对博弈论还是适用的。占领汉中约法三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刘邦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这里不去深究他约法三章是主动还是被动,在当时明显的后果就是封府库、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直接让他躲开了项羽大军的粉碎性进攻。封坛拜将他是不愿意去做的但他还是选择去做,封韩信为齐王时他是不愿意的但他还是封了,鸿门宴他是惧怕项羽的但他还是去了,广武山他是应该救老父和老婆的但是他克制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理智战胜了情感,在关键的时候总能够控制自己,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

这就像是很早以前斯坦福大学一个心理学家做的棉花糖实验一样,只有能控制自己抵制眼前的诱惑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很多人都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的晕头转向了。

在任何时候成功都离不开策略。博弈论更讲究策略和思维,而不是道德或蛮力。冲动和不理性在关键的时候总能给人致命一击。项羽在角逐天下的时候已经被复仇的烈焰熏住了双眼,他的国仇家恨早已超越了王图霸业,杀降没有人比他更残忍。后期直接导致大规模坑杀秦兵,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很多能为他所用的秦人都遭到屠杀,前期叔侄二人的努力付诸东流。连一个具有秦人身份的普通士兵都不能宽仁的人,怎么能包容天下?和他比起来刘邦真是个博弈高手了。

在中国,实用主义首次战胜理想主义是在什么时候呢?


微信公众号:浅夏听潮(qianxiatinchao)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王说|草根帝王 博弈高手——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