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66,13-1-1-4,尽心章句1-1-4》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66,13-1-1-4,尽心章句1-1-4》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丁卯日,腊月十九,2018年2月4日星期日。

今日立春。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晚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立春开始的这三个月,经过冬季的闭藏积蓄,趁着天地气生,人们应该振衣而起,"发陈"了,从陈旧中发出来新的生机,向上向前发展。这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崭新开端,所以立春这一天开始,又是培育志气的季节,所以叫做养生,这里所说的"养生",特指培育和发展新的生机,不是指好吃好喝延年益寿的养生。一句话,从立春这天开始,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趁此天地之气,立大志干大事!

上一节讲到,孟子开篇第一句的这十五个字,非同小可,气魄非常大,贯通了中国文化的顶层和基石。如何叫贯通呢?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思想的发动力与落脚点,就在"天"字上!

天,在这里更接近宇宙论意义上的意蕴。

人和天的关系,我们中国文化说"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不!是!天人同一。

合一和同一,两者完全不同。合一,表示其中具有差异性。所以,鉴于中国文字的表达具有高度凝炼和简洁的特性,具有突出的多义与多种用法的丰富性与变化性,这就使得学习过程往往具有"不疾而速"的特点,简单说来就是要慢慢地读,吃紧处不急进,琢磨透一两个关键字,就有望豁然开朗登堂入室。

如何实现呢?玩味是程子传授之法,涵泳是曾国藩先生所传之法。玩味涵泳有一个共性,就是安定从容。所以,读书须立志,且志不可苟且,不可昧于功利,立志务须高远宏阔,打开心量和胸襟,蓄养淡泊宁静之气,尽除贪多外慕之蔽。

那么,人怎么认识天呢?孟子说:"知其性,则知天矣"。

性是什么?对现代人来说,往往就是人性了。但是,如果就这么读《孟子》,就没劲了,这就跟搞文言文译注一样,用现代的语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给出一个看起来合理的结论,然后就万事大吉。这TM等于自说自话,等于没读过《孟子》。

性在这里绝非人性而已。把"天命之谓性"的性命之学,简单地等同于人性,这个毛病是近代特有的。中西方都有这个毛病。西方人的毛病始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东方人的毛病始于中国的读书人丢掉"天"而专门讲"心性"之后,从此以后,东方和西方一起丧失了形而上的思辩力量。性就只剩下狭义上的人性。其结果就好比堵塞了河道,专在小河沟里划船,再怎么扑腾,也不会有出头之日。比如说,若问现代世界最深刻的危机是什么?人们会说:核危机。如果放在两年前呢?大约会说是叙利亚难民危机。如果放在十年前呢?当然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了。五十年前的危机聚焦于何处?对专治独裁的恐惧,如《一九八四》所描绘的社会。百年前呢?对中国人的记忆来说就是亡国亡民族亡文化的危机。总结一下,无论近在眼前,还是远到百年,对于危机都在形而下的层面上谈论不休:军事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症结就在于此!康德说,人类自身导致了不成熟。正是如此。

我的启蒙老师是师父,但也不能绕开其他私淑的诸位老师,其中,徐文兵老师是纯粹的道家,尤为关键,徐老师的笃定,使我放下思想包袱,坦然面对形上之域。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宝藏的话,今天的人要想进去,障碍尤大,最大的障碍恐怕跟旧我一样,是惶惑不定,即,被社会的主流意见裹挟着往前走,以为走在进步发展的道路上。这是大部分当代中国人的幻觉,因为近代中国思想的支柱就是进化论。从严复的《天演论》以来,直至一百五十年后二十一世纪的潮男潮女"小鲜肉",莫不如此,不管00后、90后还是80后、70后,其实都是一百五十岁的老古董,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性不是现代语词意义上的人性,而是形而上的概念。与人性意义相较,宏而富且贵!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66,13-1-1-4,尽心章句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