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
七宝藏》(注解1) 。
龙钦巴大师涅槃数百年后,出现了吉美林巴大师(1730—1798)。他没有受过传统的佛法教育,小时候只学过一点藏文和写诗方法,但因为与生俱来的慧根,后天又很努力,从小乘佛法学起,进而修习大乘显宗,深入密宗,最后融通了九乘次第的佛法。之后,以诗词形式写出《功德藏》(注解2),书中以世俗隐喻来阐述佛法深义,详述了宁玛巴九乘教法。
读诵《功德藏》时,犹如读诵着美丽的诗篇,诗中蕴藏极为深奥的妙道。大师蒋杨觉巴曾说:“我曾想模仿吉美林巴大师的写作方式,来阐述佛法,但始终做不到。我怀疑是不是妙音天女降临在大师的舌头上,他才能写出如此具足法味的美妙诗句?”(接下页)
注:
1《龙钦七宝藏》:分别是《宗派宝藏论》、《胜乘宝藏论》、《窍诀宝藏论》、《如意宝藏论》、《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句义宝藏论》。
2《功德藏》:全名《功德宝藏 •欢喜霖雨》。作者为十九世纪的吉美林巴大师。全书分本文、前卷“二谛乘”和后卷“一切种智乘”三大部分,共二函。内容论述:(1)暇满难得;(2)死亡无常;(3)业报因果;(4)轮回皆苦;(5)最初入门处——四大轮;(6)皈依;(7)四无量心;(8)持菩提心;(9)菩萨学处;(10)持明藏典;(11)基位——自性大圆满;(12)道位——自性大圆满不共之道;(13)究竟之果——佛身与佛智等十三章,详述了宁玛巴九乘教法。第一章至第三章使未入佛法者,能转心向法;第四章到第九章,讲述脱离轮回的解脱之道;第十章是能灭尽其错乱见地之方便;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讲述将一切迷惑的显现完全清净的方法,之后,一切显现全是清净广大,唯有本智。
P12
吉美林巴大师长期在山洞闭关修行。于桑耶青普(注解1)闭关期间,在净相(注解2)中,三次见到龙钦巴大师显现智慧身,为自己传授大圆满心要。虽然龙钦巴大师涅槃后三百多年,吉美林巴大师才出生,但因为从智慧身获传心法,后世将他视为龙钦巴的真传弟子。
“龙钦宁体”是藏文音译。“龙钦”,意思是证悟广大;“宁体”,意思是心髓,又译为心滴。宁体法门,是对大圆满诀窍部法门的通称,包括了伏藏师开启的其他密续等宁体法门,例如《贝玛宁体》、《空行宁体》等。而《龙钦宁体》,是吉美林巴大师从觉悟的心性中所显露。
由于吉美林巴大师前世曾在莲花生大师处,得过大圆满法的传承和付嘱,并在即生中三次亲见龙钦巴大师,得到其加持,他从觉性中开启了《龙钦宁体》,属于意伏藏(注解3)法门。《龙钦宁体》,摄集了龙钦巴大师的《四心滴》、《七宝藏》的一切精要,(接下页)
注:
1 青普:位于桑耶寺东北15华里的山腰。菩提萨埵大师、莲花生大师等高僧大德先后在这里修行,留有众多圣迹,与桑耶寺共负盛名。
2 净相:指入定中出现的境界,当下所见的内外万法,都是诸佛菩萨与刹土的清净显现。
3 伏藏:为了利益后世有缘众生,莲师当年将伏藏法交付各方土地神,或藏于开悟弟子的如来藏智慧里。伏藏品如同密码,可开启伏藏师的记忆,在心里显现出完整的伏藏内容。伏藏法有传承不断、法源清净、甚深的智慧力量、加持迅速等特点。
P13
是集早期宁体法门的精华窍诀(注解1),将宁体教法推向了最高峰,至今兴盛不衰。
吉美林巴大师有众多杰出的弟子(注解2),其中两大心子是吉美嘉威纽沽及多竹贡桑贤佩(多竹钦一世)。吉美嘉威纽沽之后的传承弟子,依序是巴祖仁波切、邬金丹增仁波切、阿邬拉冈仁波切,再传下来就是我的上师——大堪布土登 • 曲吉扎巴仁波切,我再从上师那里获得传承。
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由吉美林巴大师开启意伏藏后,弘传至今,年代不算久远,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我们能学习《龙钦宁体》的前行法,是源于吉美林巴大师的极大恩德。
大圆满之义
在修持无上密法大圆满时,常见到“大圆满”、“证悟广大”、“心与智慧”、“精义”、“前行引导”、“基、道、果”等等名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解读。
1.《大圆满证悟广大精义前行》的含义
《大圆满证悟广大精义前行》,又译为《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就是我们现在要修学的法门。法门名称有极深的含义:
(1)大圆满:大圆满,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是众生本具的智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轮回和涅槃,远离一切思辩和分别。
其中,“大”,是指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三要,(接下页)
注:
1 吉美林巴大师,是贝玛拉密札和法王赤松德赞的双入化身,而赤松德赞曾从莲师和贝玛拉密札处接受过宁体法要。因此宁体法门的两支主要传承,融汇于吉美林巴。
2 从吉美林巴大师之后,《龙钦宁体》有各自不同的分支传承。
P14
遍满法界,故说广大;“圆满 ”,是指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是包含了轮回与涅槃的总体概念,故说圆满; 以此而总称为“大圆满”。
(2)证悟广大:本体、自性、大悲等三要,在内心圆满证悟,而称为证悟广大,又音译为“龙钦”。
(3)精义:本体、自性、大悲等三要,是一体的三侧面,是显密所有教法的究竟深奥密要。这是密法中的密法,精华中的精华,以此称为精义,又译为心髓、心滴,也音译为“宁体”。
(4)前行:为了引导开显这个深奥精义,而必须具备的修持基础,就称为前行,或称“前行引导”。也就是说,前行,就是修持大圆满之前的修行,这是相对于“正行”而言,是大圆满正行的基础。
2. 心与智慧的区别
“心”是万变虚幻的显像;而“智慧”是有寂(注解1)皆空的自性。以“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种无别,称为大手印,而不是大圆满。“智慧”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才是大圆满之意,这比大手印中所领悟的含义,更为殊胜。
3. 大圆满的基、道、果
从基、道、果三个层面解读,在本体、自性、大悲三种还未开显的阶段,称之为“基”;这三种逐步开显的阶段,称为“ 道”;当完全解脱圆满,称为“果”。(接下页)
注:
1 有寂:有,指三有,即三界轮回。寂,即涅槃寂灭。
P15
从修持次第而言,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1)基位大圆满:指如来藏在基位时,本体、自性、大悲本就具备一切生死轮回和圆满涅槃的法要。在基位时,必须抉择这样的定见。
(2)道位大圆满:指在修道中,根据基位抉择的见解,在修持自成清净的过程中,具备了九乘次第的修持。
(3)果位大圆满:指五身获得了九乘次第的所有善果之位。五身,是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不变金刚身。
总之,本体、自性、大悲,在基位之界称为如来藏;道位时,称为自性清净自成;果位时,称为五身。
此外,“大圆满证悟广大精义前行”也有如此含义:在修持大圆满阿底瑜伽时,同时具足了九乘次第的修持,称为圆满;以此而获得的无上乘果位,是最广大的;而从证悟广大中,自然显露的智慧为广悟;而这样的广悟智慧因为深奥极密,称为精义;为了引导达到此目标的前行修持,就称为前行。
前行为正行之阶梯
至今,藏传佛教遍弘于世界,很多佛教徒知道宁玛巴有殊胜的大圆满法,尤其是“且却”——立断法门和“妥噶”——顿超法门最为殊胜。但这极为珍贵奥妙之法,并非想学就能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才能达成目标。
有些人觉得大圆满前行,是粗浅简单的基础法门,不是很重要,为什么不直接讲授大圆满正行呢?因为,大圆满法是九乘法门之顶,有如七宝楼阁最上端的金顶,而前行的修持,就是让我(接下页)
P16
们登上金顶的步步阶梯。它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就是因为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
前行法门,涵摄了显密教法的一切精要,包括小乘教法的核心——出离心,大乘教法的核心——菩提心,密乘教法的核心——清净见,三乘佛法的精华,都已经次第性、善巧地涵摄在前行之中。这是过去的大成就者出于大悲心,为了善巧利益众生,而特别设计。它既是显法又是密法,既是理论又是修行,实际上,它具足了一切圆满的教言,既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撰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就是《普贤上师言教集》(注解1)的巴祖仁波切(注解2),即使有高深的成就,但仍在上师吉美嘉威纽沽仁波切尊前,听了二十五遍的前行。他说:“前行非前行,前行乃正行也。” 在《普贤上师言教集》中,他以非常善巧的方式,写下了前行的具体观修引导,以此利益了广大众生。从这本书中,每个人随着自己的根器,都能得到不同的体悟,获得相应的调伏烦恼之法。
不论古代或现在,很多高僧大德在传记或教言中,都非常重视前行法,不但再三强调,自己也身体力行。像龙钦巴大师、吉美林巴大师、巴祖仁波切等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前行,一生中修了不止一次、两次。有很多修行人,甚至修了几次、十几次,或是更多,最后才得到大圆满的最高成就。他们都要如此精进,(接下页)
注:
1《普贤上师言教集》:普贤上师,是巴祖仁波切对上师吉美嘉威纽沽仁波切的尊称,因为他对上师有极大的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这本实修的引导文,是吉美嘉威纽沽仁波切的口传教言,由巴祖仁波切记录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
2 巴祖仁波切(1808―1887):他是寂天菩萨、观世音菩萨、夏瓦热大成就者三者无二无别的化身,也有上师认证他是吉美林巴大师的“语”化身,是一位具足修证、智慧、慈悲的传承上师。
P17
何况是我们呢?
现在很多人学佛,像在追赶流行,习惯性跑各宗派的道场,接受很多灌顶,之后想去闭关修行。但如果连前行都没有修好,闭什么关呢?我的上师常说:“对佛法没有深入闻思,不好好修前行的人,想去闭关,就像一座野山上,有间野茅屋,住了一个野心人。犹如醉象狂奔的粗野之心,如果没有调伏好,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没有实修前行,没有把基础扎实修好,妄想追求正行,是毫无意义的,也绝不可能成就。就像兴建高楼大厦,若缺乏地基,楼层无法继续施工;即使可以往上盖,如果地基不够稳固,楼层也不会坚固。修行人必须透彻前行,实修苦学,才可能登上七宝楼阁之金顶。
前行融合了言教与证教
佛陀出于对众生的无上慈悲,才传下众多的法门。而佛法如何流传保存呢?一般来讲,是以言教和证教来传授和延续。
言教,即是对经、律、论三藏的讲解和听闻;证教,即是修持律藏、经藏、论藏的要义,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显密的一切法,都不会超出言教三藏、证教三学的范围。
言教,必须通过讲闻来受持。藏传佛教的佛学院,就是保留言教的地方。佛学院规划系统性的佛学课程,上师讲授佛法,弟子听闻以后,深入思考探讨;如果弟子提出疑问,上师会依弟子的根器来解惑。
证教,通过实修来受持。藏传佛教的闭关中心,就是让修行者专修实证的地方。弟子们闻思佛法之后,依法修行,证悟诸法(接下页)
P18
实相,以此存续佛法的心要。
在印度和西藏的喇嘛,一生能够得到许多教法,接受许多灌顶,有充裕的时间修行。有些是从小出家,受持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与密乘戒,在佛学院学习显宗五部大论(注解1)及密宗的密续等经论。毕业以后,有些人会去闭关,通常一期闭关,是三年三个月又三天。
这样长期闻思修下来,五六岁的小喇嘛,转眼就成了三四十岁的老喇嘛了。这种修行方式,对现代工商社会的人来说,好像是天方夜谭,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也许有人做得到,但毕竟非常稀少。
佛法三藏十二部,概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面对浩瀚的佛法,居士们在短暂的生命里,要工作、有家庭责任,百忙之中,怎会有充裕的时间修行呢?虽然有些人获得很多教法,但大多是短暂的因缘,并不会长久修持。事实上,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只要长时间专修一种,一旦通达一法,便可通彻万法。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出离心、信心、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大圆满前行包括了这些修法,是增长这三种心及智慧的最快方法,而且结合了佛学院闻思和闭关中心实修的方式,很适合现代人。如果想善尽世俗的责任,又同时学到佛法心要,就是修学大圆满前行。
总之,大圆满前行,是显密圆融之法,包括了小乘、大乘到(接下页)
注:
1 五部大论:包括戒律学《戒律根本论》、《俱舍论》、因明学《释量论》、中观学《入中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等五大范畴的课程,涵摄了显宗的基础要义。而藏传佛教是显密圆融的体系,在显宗方面的课程,以五部大论为弘法核心。
P19
金刚乘的佛法精要,是一个由浅入深、观修方法简要、通达圆融的法门。它提供了完整的实修次第,可以闭关专修,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修持。
只要具有虔诚心,愿意用心学习,则不管是对佛法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或是修行几十年的佛教徒,不论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能获得无边的法益。如果对前行的每一个细节,详加体会,长期实修,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深意了。
所以,有机缘听闻的人,不必担心没有根基或修行经验,或因为不曾接触藏传佛教,而不敢听闻。而且,如果想修大圆满法正行,一定要从前行开始起修,先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旦因缘成熟时,就有机会修习正行。(接下页)
P20
第二节 大圆满前行纲要
有关大圆满法的经论,早期较为分散。吉美林巴大师把零散的法本总集起来,不论是前行或正行,都有完整统一的次第。我们常用的法本——《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集结而成,内容精简,总集了显宗的理论精华,以及密续的智慧与善巧,保留了历代高僧大德的心要诀窍。
这个仪轨(注解1),是宁玛巴六大传承——噶陀、白玉、佐钦、雪谦、敏珠林、多杰札共同的修持,可以为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又称为“加行”,包括共同与不共前行。
“共同前行”又称“外加行”,包括“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之苦、业力因果、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等六大引导。这是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共同的修行内容,所以称为共同前行。下(接下页)
注:
1 仪轨:即仪式轨则。仪轨,是佛菩萨所说密续的修持经文,或成就的祖师们为了利益后人修持某一法门,而撰写的念诵、观修次序及应行的仪式,故称仪轨。由于是佛菩萨或祖师所著,具有大加持力,属于圣言量,因此修学者不需要思辩推理,只要具备大信心,至诚祈请,依仪轨作念诵观修,就能获得共同与不共的成就,究竟获得佛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