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与老汤

图片发自App

      本文被《语文建设》2010年12期转载,我今天(2011年2月22日)才知道。

      常言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上说,要比学生的知识多,这是不错的。但这个比喻只强调了知识的量,没有涉及知识的质,没有关注那一桶水的新鲜程度。如果说,教师永远要比学生的知识多,这个“学生”当然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学生是流动的,学生在你管辖这一段时间的整体水平大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那么,你那一桶水自然就绰绰有余了,时间长了,你那一桶水可就成了一桶死水;这也说明这比喻的局限性。

      如果不说你那是一桶水,而说是一桶老汤,似乎准确一些吧。你想,老汤可是大厨的法宝,那配料是绝密的,熬制方法是讲究的,味道是独特的。用老汤为喻还有一个好处,每个大厨的老汤都不一样,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这更贴近教师的个性化积累。还有,老汤除了底料不变之外,还需要大厨不断加水、加料、熬制。也就是说,一桶水的比喻更注重量的多少,老汤的比喻则更关注质的好坏,同时隐含了不断消耗也不断增量的意思。

      所以,我更愿意把教师的知识积淀比作大厨的老汤。自然,教师就像大厨一样,要有厨艺——教学艺术,要有独特的积淀——老汤以及老汤的熬制工艺流程。在老汤的使用上更是独门绝技。做汤放多少,勾芡放多少,炒菜放多少,等等。优秀的大厨不能做什么菜都一门放老汤,那样不仅糟蹋老汤,做出来的菜也都是一个味儿——汤味儿,这肯定是低等的厨子。

      许多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仿佛没有自己的老汤,就东家要一点,西家要一点,凑成一碗不知道什么味道的汤,没准儿成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前几天的新秀评比,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讲完课和我闲聊,我对他的课不满意,他就告诉我,学校的各路高手都给他一点自己的老汤,唯独他自己的汤没有放,于是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长之势,自己对自己的课也不尽满意。

      我也想起自己当年上公开课,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始终坚持与我风格接近的我才接受,我认为合乎自己的标准的我才采纳,同时要把人家的老汤勾兑到我自己的老汤中,被我的老汤同化,同时为我的老汤增味。就是:别看是你给我的老汤,倒进我的桶里就是我的老汤了,因为你再从我的桶里舀出一碗尝尝,那是我的老汤味道,不再是你的老汤味道。

      可是,你的桶里没有老汤,只有空汤,这个时候别人的倒进你的桶里也只是你把别人的老汤稀释了,如果这就是你的老汤的特点,那可太惨了!你就是“某某第二”,永远没有你自己。

      所以,关键是你要尝试熬制自己的老汤!至于熬制的方法,绝对因人而异。

      以上说的是老汤,下面说说活水。

      所谓活水,一方面固然可以指不断为老汤保质增量而加入的那些清水,更主要的还是指你的这些清水的来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意思。源头活水从哪来?水库、河流、深井、山泉,都是来路。譬如书籍、网络等等都是。但是你要学会辨别,你知道,现在很多河流都被污染了,现在出版的许多书籍也同样不够纯正,原创性实在太少,别看名头,靠名头骗人的很多。这一下子又说到读书积累了,虽然这都是活水,这里我不想细说这个问题。这里只是想把这个我认可的比喻解释一下。

      很多青年教师十分热衷听走穴的名师讲的课。我十分佩服那些名师,他们有人走到哪里都能讲同一节“千锤百炼”的老课,但是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知道这样讲法备课的成本很低,产出却很高,反正到了一个新地方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我不同意也没有办法,我只能保证我不那样讲,人家那样讲我管不着。但是,我想说,对于走穴的课,别太在意,别那么专注,别只是看人家的厨艺、品人家的老汤,还是关注自己怎样找到源头的活水,熬制自家的老汤。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水与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