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和尼采带给了我们什么?

         

托尔斯泰和尼采带给了我们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穷人树》是作者为了怀念托尔斯泰所写的文章,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穷人树”。

      我无法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追求,可能他厌倦了俗世,厌倦了人类的各种虚伪。尼采跟他有着相似之处,他的一世都走在哲学的道路上,但最后却精神意志崩溃了,这个18岁就写出惊人文章的人,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才华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与《浮士德》并列的世界名著,真是可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影响过无数人,打不倒的硬汉圣地亚哥,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海明威最后却用枪自杀了。圣地亚哥的精神在他身上为什么没有体现出来。也许他们都是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大作家、大艺术家都具有很强的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精神病吧。但正是这种有着精神病的人,却创造出人类伟大的精神作品。

        在晚年,托尔斯泰勉励孩子的话是: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快乐生活,这四个字读起来真简单,但大多数的孩子是生活在不快乐之中的。例如,国家的战乱,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带上战争的阴影。而我们身边的孩子,虽然没有战乱,但少不了学业的烦恼,从小就被家庭压迫去做违背天赋的事,为应试教育去强迫孩子做众多的作业,孩子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

        学习知识,这个词本来是指学习对人思想精神有所启蒙的书,但却被多数人成为就业的工具,本来上大学的人应是研究学问、成为学者的必经之地,现在却是大多数人成为就业的基地。在人文教育普遍缺失的地方,一定难以产生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学习知识,我认为应以人文教育这一块作为基础,先教会学生做人。

      做有用的人,看起来也是对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考量,它表示应是要做一个对人生负责的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天,即使生活中有苦难,也要充满理想、充满希望。

      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个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肉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托尔斯泰和尼采带给了我们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啊,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谈到查拉图斯特拉的冒险和旅行。冒险使查拉图斯特拉更加勇敢,更加喜欢自己的自由,旅行使他见识了更多的人。尼采对诗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诗人想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控制众人的思想。《穷人树》的作者在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后,产生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把托尔斯泰庄园打造成一个旅游重镇,带动当地经济。而俄罗斯人的理念则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这实则是牵涉到中国人是缺乏精神性的,而欧洲国家是追求精神性的。就像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欧洲人常常把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艺术家的遗址都保留下来,目的是尽量不要去破坏产生大师的那一片精神圣地。而中国人呢?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谈到关于原子能楼的拆迁和移建。原子能楼本是钱三强的科学圣地,现在被国人为了利益而牺牲掉,真是可悲。

      托尔斯泰和尼采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如果愿意翻开他们的书籍,我们会发现更多他们生命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托尔斯泰和尼采带给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