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樊老师学习写作,欢迎加入《呆萌网上写作训练营》,请加微信18723361670
6.1 写作需要发散分解
6.1.1 发散思维与分解
西瓜大约是每位读者都吃过的。请问有谁是抱着一个大西瓜,直接就用嘴巴啃吃的呢?如果你那样干的话,一定是个大傻瓜。
西瓜,我们正常人都是把它切成小块后再吃。
当我们就某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也必须把那个问题像切西瓜一样,把它分解为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
发散、分解、分类、分析和阐述这几个概念,有必要先说清楚。顺便提示一下,上一章讲过下定义的技巧,说一篇文章里面,如果有些关键的概念可能读者不明白,那就要下定义,解释一番。
发散,在物理学上指光线等由一点向四周散开。不过,这里我所讲的发散,是一种思维模式,称为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例如:
5+4=?
?+?=9
问5+4=?,这就是聚合思维。而如果问?+?=9,这就有多种可能与答案,这就是发散思维。
6.1.2 与“分”有关的几个概念
发散思维也被称为水平思考,不论发散思维还是水平思考,我们都要具备分解和分类的能力。
所谓分解,就是把一个事物由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所谓分类,则是将多个事物分成若干不同的种类。
分解与分类,这事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好。图书馆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图书分类。将图书分类,其实就是将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也就是知识进行分类。其难度在于,世间万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现在科学各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但依然有无数的著作没法直接归入某一个类别,比如《论语》一书,是属于哲学还是教育学呢?比如《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学问题》一书,是该归入经济学还是社会学呢?
当然,直观上就有明显差别的事物容易分解或分类,而隐性的差别、事物内部的构成、抽象的要素,则不容易分解和分类。
比如,问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有汽车、轮船、飞机、火车、自行车,等等,这些很直观,也就容易分解并回答。但是,如果问哪些个人品质对成功很重要?这就难于回答,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当你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可能马上列出如下答案:好学、勇敢、诚实、敏锐、宽容、勤奋、果断、志向远大、坚忍不拔、严于律己、信念坚定……
懂得发散、分解、分类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行阐述或分析。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
阐述的阐字,《说文》的解释是:阐,开也。也就是说阐的本义是开、打开。因此,所谓阐述,就是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述说。
不过,展现出来叫阐述,在思维层面则叫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将整体的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阶段、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从认识问题的角度看,能够深入到问题内部的各个方面,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从写作的角度看,能够丰富写作的内容,做到有话可说。
6 .1.3 写作需要分析能力
有一天,有学生跟我讨论,我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我说我也喜欢穿红色。问我为什么喜欢穿红色?我说作为老师,红色鲜艳夺目,在课堂上能够给人带来热情,拍照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突出。我接着还说,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红色,因为红色也代表着喜庆、吉祥、积极和乐观。当然,红色也代表着革命,代表着暴力和血腥。
我话音刚落,一位同学马上就感叹道:“哎呀,太佩服樊老师了!你一开口就能够说出红色代表的各个方面。不仅词汇量丰富、准确,而且你的分析能力超强。”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比较、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分析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的发现一个事物相关联的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部分、多种可能性之间的差异,并且尽可能全面地逐个罗列出来。
善于写作与演讲的人,必须是一个分析能力较强的人,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并有着独到的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般情况下,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能力的魅力。
上边解释概念说了这么多,其核心就是: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学会“分”。
6.1.4 写作中分解的作用
对于写作来讲,分解发散有以下三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丰富话语。要解决话语丰富的问题,必须学会对一个话题进行分解。前面我讲过,讲话时大脑处于聚焦与发散同步交替进行的过程。问答思维之中,提问有助于思维聚焦,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除了要紧扣问题纵深挖掘之外,还得要横向拓展,充分联想,发散思维,分解问题,连着两个、三个、四个以至更多的方向,以问题链思维开拓思路,这样自然就丰富了你的话语。
第二,全面深入。与上述丰富话语相关,当你朝着不同的方向发散思维,这样看问题就不至于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解可以让你的思维不会片面狭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说评价一个学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三好学生”的标准,也就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三好”。中国教育界最受人病诟的就是只重视学习成绩,重视考试分数,被称为“应试教育”。曾经也有人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当然是更全面的标准,但是现实一点,能够做到“三好”,已经非常不错。
第三,条理清晰。写作要求我们的文字具有逻辑性,而逻辑性当中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条理性。条理性从哪里来?一方面,要对话题进行分解;另一方面,要按照顺序逐一的陈述。稍长一点的文章,还要分篇、章、节,按不同的层级加上1、2、3、4、5这样的序号,这样才能确保言之有序。
我曾经去观看女儿的高中军训结业典礼。学生们穿着统一的军服,15个班分别列成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有序的从观礼台前走过,气势恢宏,叹为观止。
由此观之,我们写文章,也有必要将大脑里边的思绪,分解排列成一个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方阵,以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6.1.5 多点式归纳概括
我在归纳概括一章讲过,多点归纳概括与分解罗列,其实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分解也是在归纳。现在我再结合归纳概括讲一下分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了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因果律,他指出,事物之间的因果,通常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四种形式。
这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把因果律分析出了四种形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多点式归纳概括。同时,因果律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这三种形式,都告诉我们要努力探寻事物因果关系的多种可能。
因此,我们在对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回答“是什么”),或者对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回答“为什么”),或者对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时候(回答“怎么办”),我们最好不要只讲一个方面,而要讲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四个方面,以及更多个方面。
我们在进行分解与归纳时,依据什么标准呢?无外乎就是:主体、时间、空间、范围、来源、形式、状态、性质、特征、要素、过程、数量、质量、功能、作用,等等。
下面我着重讲解六种常见的分解方法。我要特别提醒,这只是帮助我们拓展思路的工具,是对千变尤化的语言总结出的部分规律而已,仅仅是局部真理与相对真理,千万不要将它生搬硬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以下六种分解方法,概括为六个形象的字:点、线、面、层、角、闪。点为要素法,线为时间法,面为空间法,层为层次法,角为角色法,闪为罗列法。
6.2 点——要素法
6.2.1 构成要素分解法
每个事物从其内部结构来看,都是由不同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从其外部关系来看,都是由别的因素促成的。简单来讲,这里所讲的要素分解法分为两种,从结构来讲称构成要素,从作用来讲称促成要素。
思考与写作,我们可以按照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不同作用与功能来分解,这有点像拼图,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在一起就构成一幅整体的图画。当然,一个事物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是非常强的,其关系并非“1+1=2”那么简单。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之总和。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很多时候,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也不容易将彼此有关联的要素截然分开,因为各个要素之间总会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我们大都去过医院,每家医院都要分科,你去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挂号,并且明确地告诉工作人员,你要挂什么科。医院的科室设置,大致就是按照构成人体的各个系统来划分的。比如:消化科——消化系统、神经科——神经系统、内科——心血管系统,等等。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组成。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基本沿袭未改,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一个公司如果有完整的架构,也必然包括各种职能部门,如研发部、市场部、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行政部,等等。
如果我们要分析某一社会问题的发生原因与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从思想、制度、物质等层面去探讨。这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前面的章节中,我曾讲过梁漱溟先生对人类生活三个层面的分析,即人类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框架。
我2000年左右曾经在广州从事企业营销与广告策划工作,那时候流行企业CI设计。所谓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目前一般译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完整的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所构成。
如果你是老板,你必须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公司战略、资本运作等方方面面,分出若干个方面,否则你不能胜任你的工作。比如:
市场营销组合包括哪几个方面:产品、价格、通路、促销。
公司战略包括哪些内容:经营计划、产品战略(包括开发、定位、售后)、市场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哪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6.2.2 促成要素分解法
所谓的促成要素分解法,就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分析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是在哪些要素的促动之下形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成变化有4种原因:①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②形式因,即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决定一物“是如此”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房子式样,就是房子的形式因;③动力因,即运动变化的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④目的因,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为了安置人和财产”就是房子的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感性实体,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备这4种原因。
亚里士多德是从哲学层面来分析事物的成因与本原,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所要面对的是分析具体事物和问题的原因,发现并懂得更多的因果关系。
其实,因为因果关系总是有时间顺序的,所以广义的因果关系包括两种: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这叫因果关系;现在的因,导致未来的果,这叫条件关系。
当我们要探寻某种结果的原因,找出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某一结果的产生(为什么);或者我们确立了一个未来的目标,要确定实现这个目标的对策(怎么办),也就是在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种立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采用要素法来分解。
举例来说。某个高中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在一篇分享文章里写道:
我能够考上清华大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的父母对我非常好,他们给我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其次是我读了一所好的学校,我所在的学校不仅学习氛围很好,老师们都非常优秀,而且对待学生比自己的孩子还亲;第三,我自己从小就勤奋好学,但不死读书,似乎悟性还不错……
这个学生的这段话,强调了家长、学校与自身这三个要素促成自己考入了清华大学。
我们所遇到的许多话题,尤其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立题,大都是用这种促成要素分解法来展开回答的。
6.2.3 解决问题关键要素
前面我曾经讲过,思考与写文章要把“怎么办”作为重点。因此,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试图发现解决问题的系统化关键要素。以下就是我总结的一套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要素体系,分为六人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具体包括六个要素,可以合称为“36度解决要素”:
精神:学习知识,正确理解;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改变观念,重塑价值;不言私利,公义为先;端正态度,积极投入;信念坚定,永不放弃
方法:合作借力,整合资源;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步步推进、稳定发展;试点先行,全面推开;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占领高地,一统江湖
行动:勤奋高效、整合协调、步调一致、灵活权变、细致周密、资源节省
步骤:拟订目标、编制计划、组织资源、具体实施、监督控制、回顾总结
条件: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宣传造势、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源禀赋
标准:合乎天理、遵守法规、不违道德、顺应时势、公正持平、广泛受益
6.3 线——时间法
6.3.1 客观时间分解法
时间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事物的生命。有生命的东西,我们称它有生命;没有生命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也将其存在的过程称为生命,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例如:
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品导入期。这个期间由于消费者都不了解新产品,所以大量做广告,但购买量很小。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入,进入第二个阶段,产品成长期。这个时候,由于大量的广告铺垫,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尝试购买产品,销售额由原来的缓慢增长转为快速增长。然后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产品成熟期。这个阶段,产品销售会逐渐持平,从原来的快速增长开始便慢,然后逐渐停止增长,一直保持持平,这个时候市场容量已经饱和了。最后一个阶段,产品衰退期。和世界上任何物质一样,都会有一个衰老期,产品也不例外,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另外的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这个时候,原来的老产品就会逐渐开始隐退,停止生产,或者推出自己的新产品,这个时候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的循环。按照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时间顺序,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就是客观时间法的分解。我们要学会在时间这个轴线上,找出一些前后有明显不同的节点,将它分成不同的阶段。
人类的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公司的历史、个人的历史,等等,通常都是写作的题材。对历史的叙述,往往会采用时间分解法,分成若干阶段来进行。
6.3.2 行为时间分解法
行为时间分解法与客观时间分解法非常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主要是描述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过程,而前者主要是说明行为的过程,在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立题时,一般都会用到行为时间分解法,并且分步骤来进行叙述。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是回答“怎么办”的一个立题:
呆萌写作训练营分为三周进行:第一周进行激发思路的训练,解决有东西可写的问题。第二周进行思维聚焦练习,解决思路漂浮、没有重点的问题。第三周进行谋篇布局的练习,解决文章的叙述逻辑、材料取舍和表达重点的问题。
行为时间分解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步骤。不过,有的时候,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讲步骤,但实际上也是分步骤在叙述。比如,突发事件的应对,应当做好以下工作:控制事态、果断解决、调查原因、公众通报、总结反思。
6.3.3 主观时间分解法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时间法分解除了用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行为步骤的分解之外,还可以用于人的主观意识、认识、思想、情感变化过程的分解。这就是主观时间分解法,比如下面的例子就是主观时间法的分解:
我对口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何呢?有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人年轻,觉得口才重要,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好起来,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第二阶段,我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经常在公司内部外部参加会议,当众讲话感到很吃力,于是觉得必须参加培训。第三阶段,我参加了樊老师的口才培训班之后,口才迅速地提高了,而且发现口才不仅需要培训,还有好多的知识都需要充实。
总之,时间法分解一般跟这些词汇有关:历程、过程、经历、阶段、步骤、周期,等等。也就是说,当你分析与写作时,涉及到以上这些概念或意思时,都可以采用时间法分解。
特别要提醒的是,不论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的立题,都可以用时间法来分解。
6.4 面——空间法
6.4.1 实体空间分解法
空间也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按照事物的空间分布来分解事物,就是空间法的分解。
空间法的分解有两种: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前者是一种基于我们容易感知的、实体的空间布局进行的分解,如国家分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分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住宅分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教育环境分家庭、学校、社会;等等。
实体空间分解法对于探讨不同环境(空间)因素对事物造成的不同影响,是非常必须的,否则会造成笼统而不深入、细致、到位,只是泛泛而谈。比如,某位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曾经就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发表过如下意见:
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应当搞“一刀切”。比如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就不能简单地进行,因为地方的情况本来就是不一样的。首先,对沿海地区而言,他们总是走在全国的前面,经济过热、投资超前,他们表现得最突出,而国家制订调控政策,有时候就是针对他们而出台的。第二,对中部地区而言,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时候,他们也差不多跟上沿海地方的投资步伐,调控对他们而言,可能是正当其时。第三,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讲,宏观调控有时候就成了灭顶之灾。打个形象的比喻,沿海地区投资过热,调控政策这把刀砍下来时,他们整个身子都差不多过去了,最多砍到一截尾巴,中部地区砍到身子,而西部地区则直接砍头。
这里的分析就是按一个宏观调控政策在东部、中部与西部的不同影响而展开的,展现了作者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我们爱说在工作上如何、生活上如何、学习上如何……这既可以说是要素法的分解,也可以认为是空间法的分解。因为这三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是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空间进行的。因此,我们人的活动范围,通常也可以视为实体空间的分解。
6.4.2 抽象空间分解法
另一种空间法划分,是基于相对抽象的空间进行分解。为了理解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我们不妨看看“菜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两个概念。“菜市场”是实体的,买菜的大妈都知道在哪里;但是,“股票市场”在哪里呢?它绝不仅仅是马路边上某个证券公司的营业厅,它就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常常说的生活中的“圈子”,如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老乡圈、吃货圈,等等,是比较抽象的空间。
经济的不同产业或行业,也是抽象的空间,如金融业、制造业、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等等。
还有更抽象一些的,即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领域,如:教育领域、法律领域、商业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
例如以下社会问题,我们进行归纳分解的话,结果如何呢?
1.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但官员腐败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2.雾霾天气频发,空气严重污染,对于公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3.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和政府的生命线,但很多干部联系群众过于形式主义。
4.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且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使得大医院挂号难、排队等候时间长,给人们看病带来困扰。
5.因污水灌溉、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因素,中国约有一千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6.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城市优质资源集中,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
按抽象空间法进行分解归纳,以上六个问题中,1、3属于政治领域,2、5属于生态领域,4、6属于民生领域。
6.5 层——层次法
质量与数量简称“质与量”,是所有事物的两种基本的规定性,即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的高低与量的多少之区别。所以,我们思考与写作的时候,也就可以按照事物的质等级与量的多少来分解。这就是层次分解法。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谓的平等只是一种理解而已,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事实。比如:
按人的收入多少:贫民、中产、富豪;
按人品的好坏:圣人、好人、坏人;
按人的学历高低:学士、硕士、博士;
按经济的不同层次:微观、中观、宏观;
按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
按企业经营水平:卖产品、卖品牌、卖规则;
按房屋的档次:洋房、别墅、庄园;
按车辆的档次:经济型轿车、中级轿车、豪华轿车;
按方案的好坏:下策、中策、上策;
按课程的难易程度:初级、中级、高级。
中国首富王健林原本名气就很大,但略显低调的他在2016年8月变成网红,因为在《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一句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爆红网络,网友也是脑洞大开,各位奇葩目标层出不穷。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亿对首富来讲是小目标,而对老百姓来讲,那是永远不能实现的远大目标。
层次法的分解,对于我们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找得更准,也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且也只有分清层次,才能说清楚问题。这与前面所讲为什么要进行空间法的分解,是同样的道理。
6.6 角——角色法
6.6.1 相关利益者分析
看问题讲求合适的角度,而角度源于看问题的人。而人的角度主要基于他扮演的角色。
2009年我参加香港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学习,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上,老师所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用于分析与客户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帮助客户在战略制定时分清重大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影响。广泛运用于公共政策制订、企业战略管理、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
利益相关者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政策、决策、措施,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任何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应当保证其影响是正向的,并且是受控制的。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中,如果没有能够找出所有的利益相关人,并有相应的、恰当的对策,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危机。
俗话说:“屁股指挥脑袋。”意思是,同一个人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就会不一样。这如同公交车定律一样,没上车的人拼命要往里面挤,上了车之后,他马上就喊里面装不下了。这也让人想起钱钟书关于婚姻的名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6.6.2 “挖角色”分析
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有一种所谓“挖角色”的分析方法,其实也就是找出利益相关人,并结合利益相关人的诉求,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不同的问题,将涉及不同的角色,比如:
企业融资问题:政府、银行、基金、企业
股票市场问题:政府、公司、券商、股民
房地产问题:政府、银行、开发商、购房者
又如以下这个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有四个观点,我们该怎么来分析原因呢?
1.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法律知识不健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想不到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2.部分开发商和承包商主要目的是赢取暴利,他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苛扣农民工工资或拖欠农民工工资来维持资金的运转;
3.有的开发商在工程已经或快完工的情况下,仍然不给钱,恶意拖欠工程款,造成承包方无力支付民工工资;
4.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搞“形象工程”,不是没有钱乱上马,就是决策失误,导致资金无法回笼,形成一条解不开的巨额“债务链”。
我们可以按照主体即角色,将以上四个观点归纳分解为:1属于农民工自身的原因,2、3属于开发商、承包商的原因,4属于政府原因。
6.7 闪——罗列法
罗列法是指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抽取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并列在一起的分解法。这种分解的主观性特别突出,因为他完全可能是讲话人主观上的一种规定或选择。
与要素法的区别在于,罗列法所分出的几点,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太紧密,甚至可以完全不相关,不像要素法所列出的几点属于一个事物的几个要素。比如,某政府领导讲到宏观调控时说:
近年来全世界有各种经济学理论,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依据。应用最多的理论有三种:
第一种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第二种理论是福利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第三种理论是供应学派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创造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减税、让利、补助,鼓励创业,使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各方面的就业人群随之增加。
这里所讲的三种理论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仅仅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已。当然,有些时候,罗列法与要素法可能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并不需要刻意把它们严格分开。又如:
我今天为什么要组织这次聚会呢?因为我想借这个机会表达我对大家的感谢。第一要感谢XX领导,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培养和提携;第二要感谢所有的同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第三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老婆给予我的默默付出。
语言学家张志公曾经受邀即兴演讲,他的分法也是罗列法:
演讲是科学,演讲是艺术,演讲是武器。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演讲没有规律吗?不能认识吗?不是的,它是有规律性的,所以说它是科学;演讲不仅诉诸人类的逻辑思维,而且诉诸人类形象思维,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还要用感悟感染人,所以说它是艺术;演讲捍卫真理,驳斥谬误,所以说它是武器,而且是重要的武器。
6.8 借鉴与练习分解发散
6.8.1 借鉴现成的分析框架
分析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是先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
要注意的是,我们想提高分析能力,不需要从零开始,而要象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古今中国的先贤哲人、思想家、理论家,他们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分析问题的框架。我出版过一本《三的智慧》,汇萃了数十个“三分法”的经典的分析框架,各位读者很有必须买来学习并认真领会、掌握运用。
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值得学习借鉴。下面介绍四个最著名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1、PESTG模型。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包括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五大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0年代初提出,用于行业竞争战略的分析。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竞争对手分析框架。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模型,从企业的现行战略、未来目标、竞争实力和自我假设四个方面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4、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除了这些经典的分析框架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也教给我们无数有用的分析框架。举例来说,以各类广义的社会问题而言,其发生与解决,通常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也是最常见的分析角度:
认识与观念;
制度与规范;
组织与协调;
技术与条件;
投入与资金;
措施与方法;
管理与监督;
惩罚与纠正。
如果你分别沿着这些方面去深入分析,问题变得简单,必定会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是一个公务人员,你必须对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分出若干个方面。比如:
制订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历史因素、现实条件、可操作性、符合人民的利益。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手段。
6.8.2 借助“四象限法”练习分解
要想自己的分析能力得以提升,也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训练。
在此,我特别推荐四象限分析法。它简称四象限法,也叫矩阵分析法,是指将事物(如产品、服务等)的两个重要属性(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进行分类关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最著名的四象限分析经典是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和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又称波士顿矩阵、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是由美国大型商业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是用“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来对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加以分类和评价。如下图:
如果一个公司有较丰富的产品线,那么通常可以分为四类:
市场份额高+市场增长率高=明星类
市场份额高+市场增长率低=奶牛类
市场份额低+市场增长率高=问号类
市场份额低+市场增长率低=瘦狗类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维度,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比起人们简单的直线思维,四象限法通过找到事物的两个关键属性,并通过属性叠加把事物分为四类,再为4类事物提供不同策略,使得我们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入,思维也更加地精致化。
借助四象法分析法,我们可能产生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
假如你是在一个企业老板,如何用人?你可以通过能力与忠诚两个关键属性,应用四象限法进行分析。
下属分为四种,对应的用人策略也分四种:
1.能力强+忠诚度低,提拔使用
2.能力强+忠诚度高,控制使用
3.能力弱+忠诚度高,培养使用
4.能力弱+忠诚度低,辞退不用
又比如光头主持人乐嘉所传播的“性格色彩学”,把人的性格分成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四种类型。其源头是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顿的DISC性格模型的翻版。
希波克拉底将那些明显乐观、爱玩乐的人称为多血质,将那些喜欢成为领导者的人称为胆汁质,将那些循规蹈矩,感情细腻的人称为抑郁质,而将那些乐于旁观,很轻易就被人所领导的人称为粘液质。
其实将人的性格按内向—外向、理性—感性两个维度进行四象限分析,也就是乐嘉的四种色彩性格,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性格:
1.感性+外向=红色=多血质
2.理性+外向=黄色=胆汁质
3.理性+内向=蓝色=抑郁质
4.感性+内向=绿色=粘液质
1928年,马斯顿在他的著作《正常人的情绪》对DISC系统作了简短的叙述。马斯顿设计了一种可测量四项重要性向因子的行为测验方法,这四项因子分别为支配(Dominance)、影响(Influence)、稳健(Steadiness)与服从(Compliance),而这套方法也是以这四项因子的英文名第一个字母而命名为DISC。
用四象限法来分析,还有非常多的经典例子。最后再跟大家介绍一个,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提出来的: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
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
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
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任。
6.8.3 借助“思维导图”练习分解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人托尼·伯赞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在学习与工作上用途广泛,而用来增强记忆、练习分析思维,也简单有效。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托尼·伯赞指出,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要解决思维局限的问题,多做这个思维导图的练习,有助于迅速提升你的分析能力,提升思维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尤其是选择那些跟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话题,然后分别以每个话题为中心,往外展开第一层关节点、第二层关节点、第三层关节点。这样的练习,如果你做上50个,或者100个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思考问题变得更深入、系统与全面。
甚至你在练习或正式写作每一篇文章之前,都可以先画出一个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练习应当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技巧:
发现联系。确立思考中心点之后,展开联想,把所有与之相关的东西建立联系。而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包括:因果关系、层次关系、从属关系、相反关系、生成关系、相邻关系、同类关系、组合关系,等等。
分清层次。当把所有联系找出来之后,以关键词记录。然后,要把这些要点分出不同的层次,不能将不同层次的事物(要点)并列。
明确界限。每一个思考都不可能无限延伸,而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即是明确界限。取舍的标准通常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知识局限,即你不可能去写一些你自己不懂的东西;另一个是你对读者需求的界定,即你不会写一些读者不感兴趣或无价值的东西。
提好问题。在每一个节点往下展开时,一定要提出好的问题,就如前面所讲“立题”一样,它将决定你如何列出下一层的要点。特别提醒,我在问答思维一章已经讲过,提问是一个关键。如果不善于提问,就没有办法往下延伸。
罗列要点。运用前面所讲的六种分解方法,回答上一层节点提出的问题(相当于立题),列出三至五个要点。尽力遵循麦肯锡金字塔原理所讲的“MESE”原则,即“不重复,不遗漏”。注意,这些要点要紧扣立题,否则就会出现偏离或者不平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