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1张图片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并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

主要作品有:《潮的失落》、《心花》、《个个都是铁肩膀》、《诱惑》、《天音》、《南粤春晓》、《岭云带雨》、《高原甘雨》、《甘雨过山》等。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 ’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奖等多项大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原中国版画家协会、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许钦松》、《许钦松版画集》、《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当代名家精品—许钦松》、《象外之象—许钦松山水画集》、《时代意象—许钦松艺术研究》、《年度大家—许钦松》、《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许钦松》、《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许钦松》、《此岸•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荣宝斋当代书画名家——许钦松山水画集》等。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2张图片

面对连绵无尽的群山或峻峭的巨谷,吼上一声,俄顷,你便会听到陆续传来的回声,余音袅袅,荡气回肠……而后,终归于沉寂,山还是山,你还是你。大自然便是如此地神奇与霸道:它在你使出任河招式之前早已洞悉了你的雄心,并满不在乎地把你化解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只是极平常的物理现象,而若以其中的象征意味来评估,它却使人获得了与大自然对话的模拟权利和某种程度的虚假自信,同时提示了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这种感受是颇值玩味的。古哲曰:“虚怀若谷。”辞条中的解释:“谷”为两山之间的间隙。因其空,方能包含宇宙万物。佛家言:“空即是色。”在某种意义上近乎此理。“大音希声,有容乃大”,这就是大自然的胸怀与气度,此其一。其二,“造化可敬而不可亵玩”,人生于天地之间,大地山川为生命依存之本,草木溪流为生命之所从来。人类视大自然的恩泽与宽厚为本来如此,而站在大自然的角度来说却未必如此。在绝对意义上,大自然与寄身其间的生命并非是平等的关系。此间玄妙,惟识山情水性者方有“灵犀一点”的领悟。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3张图片

“以敬畏之心与大山对话”,这是许钦松山水画近作表述的极为清晰的理念。

如果说,许钦松早有定评的版画艺术是以其对生命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对诗性哲理的准确演绎而独具隽永的视觉感染力的话,那么,当他转换至另一个创作平台,致力于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由于叙述语境的切换,其创作意蕴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他的近作中,“雄浑”与“博大”是首先跳进我门视野的两个关键词,而且,画面表述的理念跟传统山水画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里,有必要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史的若干镜头作断章取义的回放,以作比较。

中国山水画胎息于六朝时期,成形于五代十国,并在宋代凸现了一个高峰。当时,山水画业已完成了其作为中国绘画一大门类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程式要求,孵化出一整套自给自足、从形式到意境互相印证的完整的技法系统与审美系统,并经由逐渐注入的传统人文精神而使其功能超越了单纯描摹客观事物以悦人耳目的原始功能,成为山水画家“借物抒怀”的可视图像。“必须具备”何解?众所周知,任何艺术均不可能游离于本土文化的整体氛围而横空出世。山水画的发展史也可视为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或者说其中的一部分。这一先天基因决定了其生成与逶迤迈进的进化过程必将被整体纳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轨道。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张扬生命与自然的融台关系,“和”“合”二字在我们的日常用语还有文字叙述中被点击的次数之多便是极具说服力的佐证。以中国佛教史为例,在道地的中国佛教——禅宗的修为方针中,“吾心即佛”无疑是佛教中国化的革命性口号。其革命性之一,在于把外来宗教彻底调教为能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吸纳的“本地口音”。“吾心即佛”消除了“吾”与“佛”,也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能否由“此岸”到达“彼岸”取决于心念的一瞬。撇开宗教语义不谈,“吾心即佛”与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以和天人”在哲学的角度上来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宗据此与儒家,道家一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成为塑造中国艺术具体到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文化依据。它们时而“共谋”,时而各有轻重地左右着山水画创作的路向。事实上,生于斯、长于斯的历代山水画家与理论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被要求必须具备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前提下接受了母体文化对山水画程式的人文索求,并香火相传地构搭出正统山水画的总体程式与美学理论框架。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山水画论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到无数与传统哲学相对应的美学观点和词汇,如“林泉之心”(对生命生存质量的关怀)、“澄怀观道”(对思想方式的探求)、“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的阐述)等。而在创作文本中,则有“松下高士”式或“万壑松风”式的对崇高人格的直接或拟人化描绘,也有“可居可游”式的对人与周边环境亲和关系的美好向往等等,不一而足。披阅传统山水画册,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峰峦均来有所由、去有所踪,而且凡路必有纵深、水必有源头,以此诱导观众穿越时空隧道,走进画面,达至人(观众)与境(造化)的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美学价值:一切均因人和人的思考而存在“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即所谓的“山水精神”。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4张图片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5张图片

许钦松前期的山水画创作,也曾沿着传统的路子走过不短的时间,成果有目共睹。然而,读着他的几十帧近作,找猛然发觉这批画的风貌却迥异已往:崇山峻岭扑面而来,画面气势之雄健令人惊诧,高山大川以咄咄逼人的气魄证明着它的存在与不可冒犯。度量画面的学术趋向,我觉得,除了保留传统笔墨意味之外,作品述说的,与其说是传统的东方人文精神,毋宁说是纯粹图式上的视觉冲击力更为恰切;笔墨在纸上的纵横驰骋,与其说欲于使转运毫中背负四书五经的谆谆教诲,毋宁说欲与山川代言:星移斗转,我自岿然不动;人间说三道四,与吾何干?与其说许钦松欲正襟危坐地讲述一个千古不易的东方故事,毋宁说他想转述的只是大自然静默王国自己的传奇。子曰:“山水以形媚道”,而许钦松却说:“山水形即是道!”笔者妄断,在创作这批画时,许钦松的工作主要的是削减,而非添置。他把传统山水画的特写符号(包括形式构成符号、个体描绘符号、意境设定符号等)减弱至几乎消失,而笔墨的运用纯粹是基于形的需要,本身并未载负传统理念价值。换言之,许钦松无意于引导观赏者依照既定的欣赏传统山水画的预设路径进入他的山水世界,也无意于要求赏画者必须处身于某种传统文化背景下方能感受他笔下的高山深壑,他追求的是让你不假思索、一步到位地触摸到大自然晨霜雨露与磅礴大气。无可置疑,许钦松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就是:大自然本身便是生命的一种外在形态,经过沧海桑田的洗礼,其存在本身即为天地之间大美所在,它的静默无语,沉淀着喜悦与悲壮。如果说我们认知意义上的智慧是人类历经无数劫难悟出来的真理,它必须经历萌芽、论证,再否定、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的话,大自然却早已“生而知之”地解读了终极真理的密码,把所谓真理与非真理照单全收,并报之以沉默。它以沉默消解了所有对它的评头品足与借题发挥,从而铸造出一种凝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正是许钦松近作创作冲动的源泉。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6张图片

回到开篇关于空谷回声悠闲话题与古典山水画的人文精神,再联系许钦松近作的学术趋向,他是否想提醒我们思考以下问题:新时代山水画的创作基石必须定位在哪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网络时代早已降临、人类观念及生存环境迥异昨日的今天,古典山水画理论的存在价值在哪里,是该彻底改朝换代,重返自然,重解自然,建立新的山水画理念,还是期待艺术家们在接受当下社会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对传统美学理论及山水画模式进行营养反刍、价值重构之后作建立在大历史观层面上的学术改良与技法探索,即“旧瓶装新酒”?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7张图片
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_第8张图片

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画诸门类中与传统人文精神结合最为密切的画种,而恰恰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文化情结造成了山水画艺术整体风貌历经千年而不变的现状。“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体系之外重建体系,需要过人的气魄与胆略。许钦松正以他的努力实践着这种探索,其学术勇气是令人敬佩的,我们期待着他更大的成功。可喜的是,从他气吞山河的近作中,我知道,他已听到了大山深处悠远的回响。

文/陈映欣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谷回声——观许钦松近作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