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四化建设”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一年到头怎么也能做一个XXX业务的XXX化项目,现在越来越觉得这种项目已经无法满足你的存在感,并且开始尝试用一些代号来给项目起名,但是本质里还是“四化建设”项目。既自动化,智能化,配置化,可视化。

产品经理的“四化建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今天咱们就聊聊,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从这几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产品设计。

首先,简单整理了一下这几类项目的大体风格,便于大家能够对号思考一下。

自动化:工业时代继承过来的词汇,主要强调的是一个流程或者交互操作环节,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由系统自动完成,最终保持流程和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顺畅度。

智能化:多半是指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终端设备和新兴技术(很多时候是为了引入而引入),找到一个相对新颖的角度来尝试替代人拉肩扛的体力工作。

配置化:这是一个让研发无限头疼,且业务上非常喜欢提出的方案。前段时间网络流行一句话“此处功能不要写死,将来必改”,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针对这一现状,大家都会寄希望于配置功能。一句话形容就是,我们找到的很多未来会变化的点,整合到一起,后面灵活设置。功能出来后你会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这功能太复杂,最后只有研发敢用,其他人用的时候提心吊胆。二是,很多变化点是想象到的变化点,从来不变化。

可视化:可视化多用于,本质上是经营分析或报表统计类的项目,多以图形的形式或者把一个指标数据用时下还算流行的扁平化方式呈现出来。

以上我用相对简短,但也不十分准确的语言描述了一下我对“四化建设”的理解,不知你是否会同意。

不过,接下来才是我想跟大家共同交流的话题。产品经理在做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的时候,到底应该先思考什么?后面的行动又如何跟上?

首先声明,这几种项目我也做过不只一次。回想起来,深刻体会到,身边的客户越来越专业、新概念层出不穷、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价值描述越来越模糊。再来看最近身边的类似项目,总觉得有种无力感。

说来说去,一切“四化建设”类项目的前提,还是你知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不同类型的项目,我们要做的事情也不同。

用户接触层项目,是否在用户操作过程中,引入了运营流程上的属性,使操作不够顺畅,甚至有些复杂。

后端运营类项目,是否明显出现环节间的脱离,各环节臃肿,最后出来的整体结果不尽人意。

所以,你要优化的是流程。优化过程中引入一些恰好能提供方便的新技术也好,把已有的不合理流程直接去掉也好,而不是通过系统,代替人把流程走下去(这过程会产生一些对运营数据的污染,应该没有的流程,会有一条完美的数据)。

优化的本质,出门左转进《产品经理技能第三弹:瓶颈制约TOC》这篇文章也许会帮到你。

如果你确定清楚你要做什么,那怎么做的问题就摆在你的面前。在你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时候,有没有足够了解它?我觉得你更应该把精力用在跟研发兄弟讲清楚,你要解决啥问题,让专业的人给你提供一些技术方案。而不是努力把这个技术的应用场景,详详细细的描述在需求文档里。还有一种情况,数据类产品设计时,我们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视觉呈现上,针对产品上的每一个数字推敲不够细(也许你内心会说,我要的数研发给不了,那你也应该想想你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看什么数据可以解答),最后我们会看到五颜六色可能还会加点特效的项目,在关键的地方投放,冲击着你的视觉体验。

动动嘴确实容易,想做出改变其实有点难。我能给出的建议是先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是需求分析,我推荐一本书,《需求分析最佳实践》,徐锋老师写的,这本书应该对你有用。

图片发自App

第二,是方案设计,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我能先给大家的一个小建议是“别把方案设计,简单的想象成画原型,再给原型配一个解释文档”。

写于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的“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