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药学毕业生的四种人生

文/鬼臼毒

导读

本文来自中山大学药学硕士的经历分享。四种选择,四种不同的人生经历......

正文

第一个,”把薪水跳得更低的Doris“的故事:

“我现在觉得提什么企业文化、归属感什么的,都是很虚伪的东西。”

Doris是我的本科同学,其择业路径非常简单直白:毕业-外企A-外企B-外企C。

她选外企销售这条路,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她是我所认识的同学里面,最适合做销售的。她很懂得和人打交道,这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我发现,单亲家庭甚至是失双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情商非常高,大概是从小就需要察言观色的缘故。我的两个表妹也是如此。

总之,在大学时代,Doris的家庭条件比较糟糕,所以她周末的时间不是泡图书馆,而是去超市做兼职。超市里学生兼职所能做的,无非就是站在那里推销口香糖、帮宝适之类。

我私以为,从她后来的择业路径来看。超市兼职推销的这一段经历所带给她的,比她去图书馆泡一整天所得到的收获要多(仅以她本人的案例来看)。不过,到毕业前真正到找工作时,她却比别人碰壁还多。那时将校园招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内资药企中,竟然没有一家选中她。

“如果说原因的话,大概因为我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男生吧。”

在求职内资药企连续碰壁失败之后,她干脆带着简历直接去拜访了几家外资药企的办事处。果然,被好几家外资药企看中,最后她签了一家不算太大的日企做医药代表。收入远远超过同期毕业生。

她在这家日企A待了3年,因为”这家公司的文化不那么有侵袭性“。况且,每年还有奖励出国玩,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女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她后来还是跳去了一间更大一点跨国药企B。跳槽的原因,回想起来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冲动。“因为年轻,想到大公司看看,毕竟大公司更能获得业界认可。”但随之而来不得不面对的是,大公司的人事更加复杂,福利待遇也并不太好。

不过最好的事情,是她在这家药企遇到了她后来的老公,还有了一个儿子。两年前我跟她聊的时候,她说“我暂时不会跳槽,因为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

当时我问她,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概多少?“估计不超过5个小时吧。”当时她管理3家医院,其中2家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而在行业内,通常销售代表管理医院的数量平均值为9家,到销售主管这一级别的话,将迅速扩大到33家左右。

由于贪闲,Doris不愿意揽那么多医院,收入当然也比相同位置的同行少一些。不过因为所管理的医院包括华西这种重磅级医院,所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车和房,早就已经不是目标范围内的事。她的就业理念是:“提什么企业文化、归属感什么的,都是很虚伪的东西。”她说,“我最希望的就是,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做好的成就。”

我问她,但不担心医改压缩销售的生存空间,她并不这么认为,同时她也很希望医药市场会更加规范化,向欧美的模式发展。

“规范的市场也有医药代表啊。我自己就做得很规范。”Doris说。“如果我儿子长大了,我会考虑去做市场或者是继续做销售,肯定是销售管理之类的。”

你看,能清楚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一直走下去的人,我觉得就是成功。在当时跟她聊完的大概一年后,Doris又从外企B跳到了外企C。原因么,还是冲动。因为老上司出走,三番五次的邀请她,所以她也就跟着出奔。但这一次跳槽并不太顺利。于是在一年后,她又从外企C跳到外企D。坦白说,以她的资历和能力,加上在某一个固定领域的深耕,我认为她继续在销售这条路上走下去,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得差。销售人员再怎么被医改政策压缩,这一部分优秀的人,始终有其发挥的广阔空间。不过到了30+这个年纪,比较头疼的,通常似乎是家庭问题。尤其是比较强的女人。

典型药学毕业生的四种人生_第1张图片

第二个,“一条路走到底的海归博士Angle”的故事

“兴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奢侈品”Angle是我的硕士同学,她的择业路径是“本科毕业-工作-考研-硕博连读-海外访问-博士毕业-大学教师”

Angle比我大2岁,因为她之前有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

她本科毕业后被师兄介绍去了一家药企,从事成品质量检验。一年后她烦了,觉得重复性的工作状态缺乏挑战性,于是考了研,后来转为硕博连读。

她说,研究生的这段经历对她而言很重要,并不是因为在专业上的深入,而是因为她的人脉开始变得完全不同。更何况,由于她为人很Nice,很得老板和众师兄师姐喜欢,期间争取到机会去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生。

“有机会出去转了一圈,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在美国期间的这段经历,她体会到了处于科研最前沿的国家的办事方式和态度,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并对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根本的改变。

“以前总想着要努力、要向上、要优秀,但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意义、要特别、要为自己活着。”

追求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而非一味去追求别人认为的成功。这是她现在的择业观。因此,当我请她列出选择一份工作时最看重的前三点时,她列举如下:1.自己的兴趣;2.对个人生活的影响;3.待遇。

我自己也是出国晃了一圈回来的人,所以我对她这三点相当赞同。在很大程度上这份名单代表着大多数海归的择业选择。其实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代表这一代人的选 择。与上一代人不同,80后一代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感受,不同之处只是,你一直呆在国内,你可能慢慢被周边的环境同化了,而当你去过那些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 感受过之后,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鼓励,敢于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已。

在博士答辩之前,与Angle同期毕业的博士们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他们的选择,无论薪酬或是稳定方面来看,都算是不错的落脚点。

“不过不知她们自己是否满意。”Angle说道,“中国的教育制度比较失败,至少我这么认为。学完以后仍然很迷茫,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被潮流推着走,人云亦云。

但大环境如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兴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奢侈品。”为此,即使对实验并无多大兴趣的Angle,也不得不尴尬地尝试着投简历到企业的研发部门,能在网络上查到邮箱地址的企业,她都投了。同时也在招聘网站投了不少外企的研发职位。

但更尴尬的是,她收到零回复,原因不详。

最终,她在一间很不错的高校找了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她说,“对于每天8小时的工作而言,这份工作的待遇算是Fairly well。”

两年之后,她当然没有换工作,也没有换学校。在这一条路径上,往后的几十年的固有模式似乎不会被轻易打破:讲师-副教授-教授(当然我也有某海归博士同学直接空降副教授)。有兴趣再担任一下行政职位,或者死命拼一个院士也可。

在我经常保持联系的硕士同学里,有不少大学教师,我可以轻易地把他们的共同点列出来:

1. 都是博士毕业生;

2. 有海外访问经历,或有HK工作经历;

3. 平时会玩,但做事也会很勤力,属于“靠谱”型人物;

4. 有独立思考能力;

5.人缘很好,和老板关系不错(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

这几位同学现在每天在做什么呢?在我看到的范围内——

首要的是,陪伴孩子。其实不难理解,选择大学教师这份职业的人,早就决定把自己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她们时间比较充裕,且对教育都有各自执着的地方,所以孩子是最重要的“实验品”。

其次是,讨论课题。找师兄师姐聊,找同学聊,找师弟师妹聊,有些火花就是这么碰撞出来的。(然后又开始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之类的排名……)

然后是,申报基金。在这项上面么,和老板以及一些大牛的关系又显得更重要了。

典型药学毕业生的四种人生_第2张图片

第三个,“换个专业继续折腾的Hanna”的故事(想转行的看看)

“一时冲动就想去这个行业看看,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

Hanna是我的本科同学,她的择业路径是“本科毕业-工作-换专业考研-硕士毕业-非药学领域工作”

两年前我跟她聊的时候,她第一句话就是:“麻烦请隐掉我的真名。毕竟我最近还需要对方帮我开工作证明。”我当然不会用真名啊,亲爱的Hanna。这个行业这么小,随随便便开个会都能撞上几位同学。我都不知道有多少我知道不知道的同学潜伏在这个小组。

言归正传。Hanna当时为什么说那句话,因为她此前有过一份不算太愉快的工作经历。

“现在想起来,其实我还算喜欢这份工作,因为相对来说能学到很多东西。”本科毕业时,她去了一家沿海的上市民营药企。因为这份工作从写综述、查文献、协调各部门进度、做文件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在一年的试用期内她一直保持着很大的热情。“因为部门缺人,新人一来就得上项目,所以会逼着我不得不很快地熟悉起来。”

但在试用期一年后,Hanna在转正时遭遇了薪酬欺诈。她提出抗议后,被人事经理威胁调岗去生产部门。一怒之下她辞职离开。去了一家跨国药企做医药代表,但这份工作在试用期内也辞了。

“我不喜欢药代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她说,因为当时身边并没有熟悉业内的人,一时冲动就想去这个行业看看,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

要做好药代这一行,必须心理素质强、能吃苦耐劳,还要很看重收入才能坚持地下去。”她认为,医药代表是不需要太多背景的一个职位。而其他的职位,要么很难进入,要么在后续发展上会受太多限制。

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Hanna选择了换专业。她花了三个月时间考上了北京最牛那所大学的法律硕士,当然她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专业背景,而选了卫生法方向。

但现在国内卫生法这部分的情况和整个公共卫生行业一样,混沌一片。”她的毕业课题是“我国药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分析与完善”,但如同其它大多数硕士毕业生那样,这份东西与她的职业发展方向几乎毫无关联。完成论文后,她开始尝试各个领域各种企业和公务员的职位,在几个月内面了将近50家企业。

“找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是男人就好了。”这是当时找工作找得焦头烂额时候的她,最大的感受。不管怎么掩饰,但在这个行业里,性别歧视依然无法让人忽略。

好在,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很不错。就在聊完后不久,Hanna被北京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录取。现在的状态是“工作时可能很忙,但闲时也很惬意”。她是一个很 会生活的女生,昨天刚晒了几道自己做的几道川菜,色香味俱佳。而有时周末,她也背上单反去给朋友拍照。最近一组是给某位怀孕的朋友拍的孕照,几温馨一下。

“你转行吧!”我在她朋友圈发的照片下评论说。然后突然想起来,喔,她已经勇敢地转了。对啊,就在熬过那些被公司不公待遇的日子之后,熬过自责选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之后,熬过无数个为了转行而拼命背法律条文的日子之后,她成功地转了。

典型药学毕业生的四种人生_第3张图片

第四个,“想跳槽但很迷茫的Tina”的故事

“除了外资药企,我不会考虑别的企业。”

Tina是我的本科同学,择业路径相对简单,“本科毕业-换城市考研-硕士毕业-外企A-外企B

Tina和我都是会被人说“神经病”类型的人,所以一直保持好友关系多年。在说她的择业经历之前,我先补充一段她考研的经历,反正突然想起来了,也就写出来好了。或许对有些想考研的同学有用。

在大概大三的时候,她就决定了要去北京工作,所以考研的目标也就很容易地确定下来,当然是那所城市Top3之一。

在此之前,她做了什么呢?第一步是套磁没错,和申请国外的大学一样。我不知道其顺序如何,但大概用了以下方式:

1. 找本院院长写了一封推荐信;

2. 联系前几届毕业到北京读研的师兄师姐;

3. 写Email跟几个目标导师沟通。

然后呢?也不是整日泡图书馆复习。我陪她直接杀去了北京。

在 北京做了两件事,我认为都是后来她被录取至关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找到了师兄师姐,了解学校的情况,导师的情况,比如资金是否充裕啦,对待学生是否 Nice,招生名额大概多少等等(私以为这些比导师的名气重要);第二件,去该学校的复印室,请他们拿出该专业的各种资料复印一份。

我当时并不知道学校的复印室竟然还提供这种服务,完全地惊掉了!真不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消息,也许也是师兄师姐说的?你看,师兄师姐真是一份重要的资源。

总之,后来考研时,除了英语、政治以外,学校出题的专业一、专业二部分,这些复印的资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她后来求职的时候,那位很Nice的导师,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来源:医药生公众平台(yiyaosheng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典型药学毕业生的四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