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虽然是个清闲的活,但是时间总免不了要被割成一段一段,一方面课业总是要优先的,另一方面朋友也是要花时间见一见的。
所以读小说,写公众号的事情就一拖再拖,直到最近觉得生活总缺一些东西,才又拿起来了书。但想酐畅淋漓读完一部小说的时间还是没有,所以找了些散文诗集出来读。
在散碎的时间里,就推荐一本诗歌,一本散文吧。
1
这本诗歌其实是俳句——《这世界如露珠般短暂》小林一茶。
俳句是日本吸收中国汉朝绝句转变而来的,是遵循“五-七-五”格式的每日小诗,虽然翻译成中文缺失了原文对仗的舒适感,但是不失其短小清晰的本性,非常符合现代人简短分散的口味。
于我自己而言,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感受、思想、情绪。而小林一茶的诗便是承载他喜怒哀乐的容器。
小林一茶一生艰苦,幼年丧母,而后流浪于九州四国;后来安定下来,爱人与儿女却都先自己而去,孤苦飘零。他那时的俳句也让人唏嘘。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
“活下来 活下来——何其冷啊”
“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死神将我遗留在这里,秋日黄昏”
也许是年纪大了,经历了一些人世,读这些诗总会不免暗自悲天悯人,凄凄惨惨戚戚。最触动伤感的,是那句:
“此世 如行在地狱之上 凝视繁华”。
而小林一茶,也许是因为生活太多苦难,也许是出于诗人的浪漫,他总会抓住生活中小小的确定的幸福,他写的自然,充满了童真的乐趣。
“乱哄哄人世的良药——迟开的樱花”
“在盛开的樱花树下,没有人是异乡客”
“凉风——在梦里一吹十三里”
有时,他会和小动物“较劲”,排遣一番。叽叽喳喳的小鸟,门上的蜗牛,嗡嗡的蚊子,虫鸟的叫声,还有苍蝇......这些都是他消遣吐槽的对象。
“小麻雀,对着一树梅花张嘴,念经哉”
“柴门上,代替锁的是——一只蜗牛”
“蚊子又来我耳边——难道它以为 我聋了?”
“世上的鸣虫亦如此:有些歌喉赞,有些歌声不怎么样”
“有人的地方,就有苍蝇,还有佛”
就像很多人羡慕别人拍Vlog,自己技痒一样;看着小林一茶写自己的感受、日常,十分喜欢,自己也一时冲动,写了三行日记,因为不成体统,自然也就不敢称作诗。
妄自对比一下我与作者的内容,觉得自己写的多是樊笼生活,而何时得返自然,那又是每个人心中的隐者梦了。但樊笼生活不是借口,生活情感的粗糙才是原因。前段时间,就读到一个41岁的食堂厨师常年写诗,看着喜欢,尤其是其中写给姑娘诗。
还有一首写烟火气的《老家》。读后,反观自己,年轻无用。
2
一本散文,是贾平凹的《自在独行》。
我很喜欢读作家的散文,但这种散文最好不要像冯唐的《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一样,写的太有逼格;最好是生活中的邻里与街道,要有烟火气。比如老舍的《我这一辈子》就是我的最爱。
《自在独行》在豆瓣评分较低,我看了评论,大多人说虚无,可偏偏书中夹着推介书系的纸条写着“文学如月光,无用,却让人心柔软”。
“无用”恰恰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作者写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文竹,写风写雨,写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读这本书觉得,足四星、够八分。
当然也不是篇篇八分,出版社排版,大概是觉得,应该将吸引人的放在最前,那样大家看了几篇就会买书,所以前面几篇最是精彩踏实,情感也足。而后渐渐多写作者心内翻滚,不如之前波折充实。
调起高了,后面就很难收尾,所以读者不买账,也情有可原。
书里大多数是我欣赏不来的文章,但是有几篇确是我喜欢的。
作者写母亲纺织养家,作者辍学背柴我喜欢;写思念父亲劳累一生我喜欢;写夏日读诗比较耐热我更有共鸣。
写麻将是“不是要赌而重在博‘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便暗自觉得作者是我的忘年麻友;写秦腔勾起我年幼随父母去看戏的回忆......
至于我不喜欢的那些散文,看了半篇就跳过去了,以后再看。
毕竟看散文不是看故事情节,尤其是这种倾听作者吐纳的文章,一口气读着觉得没有什么曲折,全是丝丝碎碎的念叨,便会觉得有点索然。《自在独行》便有点这个意思,你随时拿起来看几篇,慢慢悠悠,闲闲散散的读,便会体会到散文的乐趣。
总的来说,《自在独行》写的很是坦诚细腻,让读者换个方位去体验一个喜欢谧静之人眼中的人情世俗,去寻觅另一个人的经历生活,值得品一品。
3
读《自在独行》还有一个感叹:我真是佩服这种打开心扉,真实描述自己生活的人。
就像蒋方舟在《圆桌派》节目里说自己小时候捡的吃,言语与表情看上去自然而然,完全不在乎会对现在体面的她有什么影响。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人,有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勇气与坦然。
这种作家在我看来,他们一方面很真诚,另一方面又无惧世人。
他们似乎完全不会担心,别人把自己的生活当戏一般去看、去揣测、去编排。也因为作家的身份,不怕说破之后人情尴尬,大不了虚构一个人物去映射,还落一个人物刻画鲜活深刻的荣誉,实名羡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