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9章【延伸阅读】

“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之道”对中国人人格的塑造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9章【延伸阅读】_第1张图片

一提到“中庸”,人们的理解大都是“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把中庸看做是一种崇高的德行或实践理性原则。孔子在《论语》中并未解释“中庸”的含义,但后人根据孔子在《论语》中言行和其他经典的释义,明确将“中庸”解释为“用中”之道,即在生活实践中恪守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正之理。并由此阐释出四条基本原则:

1.“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首先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间:“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过”与“不及”都是不对的。这表现的是一个度的问题。

2.“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样把“执两”与“用中”统一起来,丰富了“中道”思想的内容。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必须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这就是“执两用中”的本义。“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法则。

3.“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么干合理、恰当,就怎么干,即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孔子的“中”是一种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损益”正是孔子因时变化的具体内容。“损”即删节,“益”既补充。“经权损益”的思想使“中道”避免了绝对僵化的模式。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9章【延伸阅读】_第2张图片

4.“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和而不同”就是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和谐观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思想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必然蕴涵着中庸思想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关联并互为依存。因此,孔子说:“和为贵。”但孔子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主张的是不同之“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可见,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追求有原则的协调,提倡“异中求和谐”的世界观。

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儒家的处世原则和思维方式,而且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千百年来塑造着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人格特点。

5.以“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塑造人格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过无不及”,即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最佳状态,恰到好处。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他的一部分学生品行有偏、有过、有不及,所以他主张以中道加以纠正。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言行举止不要偏于极端,要恰到好处,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就是不做过激的事,不说过头的话。儒家认为君子合乎规范的行为举止,来源于人的本性和文化修养。君子应该既不粗野也不轻浮,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君子风范是中庸思想在个人人格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行为应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的精神和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继承前人所留下的文化精华,使我们的本性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敦厚,使自己的修养臻于完善。

6.以“礼”为参照规范道德言行

儒家“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不是没有准信、没有原则的,他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礼”。孔子在《礼记》中明确地把“中”的标准规定为“礼”,将“礼”作为裁定社会人世的准则,通过礼,将世人的言行归于“中”。因此,“礼”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者希望通过“礼”约束民众的行为,平衡人的个性,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自觉、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礼”中所倡导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舍生取义、爱国爱家等思想构成了一种强大的伦理力量,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

7.以“和而不同”的原则发展人际关系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追求事物的相互补充和谐统一,而不是毫无原则地趋同附和。孔子所主张的“和”的理想境界,强调事物的统一和谐与协调发展关系,而小人的“同”就是一味沟通、盲目附和。当今时代,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互相交汇的时代。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融入群体,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人们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集体亦离不开所依附的环境,而中庸思想正是维系人际关系和团队建设的重要学问。

在哲学上,和谐的本质就是质与量的统一,事物只有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和谐。和谐不是孤立事物的和谐,而是整体的和谐。在中国善文化传统中所提到的“和”,追求的就是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保持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获得整个系统的发展,是整个中庸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华民族的人格塑造上,中庸思想发挥着理论和实际的指导作用。

(本文选自常怀林《中国善良 慢品善文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9章【延伸阅读】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9章【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