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

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_第1张图片

现代人对“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的态度大多一笑了之,在老百姓眼中“成败”就决定了你是否“英雄”,甚至在经济社会中,“钱多”就是英雄。

这当然是扭曲的价值观,只不过扭曲的人多了,原来的意思反而被忘记了。

因为当下社会对“英雄”的定义就是成功的人,所以当然是以“成败论英雄”了。

但是在历史上、高一层次的文化精神境界中,却并非如此。

什么是“英雄”?

“英雄”的释义正出自于三国英豪并起的时代,让那些纵横天下的文人武将,谋臣猛士有了自己的代号。汉灵帝时期出生,汉献帝时期入仕,魏朝高官刘邵正是经历了这一风云时期的高级文人,他在《人物志·英雄篇》中提出: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这便是英雄的标准,聪明、胆力兼备者,即为“英雄”,这确实跟成败毫无关系。

只要兼有“聪、明、胆、力”四种能力的人,就是“英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_第2张图片

何谓“聪、明、胆、力”?刘邵也作出了解释: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聪,是对大趋势的见识,知道什么事情如何开始,“聪能谋始”;明,是对具体操作和机会的洞察,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明能见机”。即所谓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一种对全局的把控能力以及洞察细微而临时应变的能力,绝不是咱们平时生活中的“抖机灵”。

力,是足以完成某件事的个人实力和社会资源,故“力能过人”;胆,是大无畏的勇气,故“勇能行之”。能做、敢做、敢当,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有“胆力”。

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_第3张图片

如果只有“聪”,那叫识大体、明大局。这种人适合描绘远景,但未必有执行力。

如果只有“明”,那叫足智多谋。这样的人适合出谋划策,只能布置战术,缺乏战略眼光。

如果只有“力”,那叫实力雄厚,基础扎实。这样的人或力拔山兮气盖世,或四世三公,或坐拥九郡。但最终不是被人利用,就是浪费资源。

如果只有“勇”,那叫莽夫,置身险境而不知。

唯有“聪、明、胆、力”四者具备,才能称为“英雄”。这其中“英”又排在“雄”的前面。头脑决定四肢,最终决定行为。

“英雄”是体现人的一种素质,而“成败”只是事情的结果。

英雄人物可以决定成败,却不可以成败来界定英雄。因为一件事情的成败有太多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英雄做事其实和普通人差不多:“尽人事,听天命。”

只不过他们尽的是“英雄事”,对事情的考虑要比普通人周全,能利用的资源(能力)也远大于普通人,受突然出现的意外因素干扰相对要小,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要高很多。

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