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最初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12年五道口华清嘉园书架上,当时初读说实话没有读进去,再读是15年去阿里参加D2分享会的飞机上。返程回来一周后读完。合上书觉得:是非常棒的IT领域入门读物,从风气云涌到惊涛骇浪。如果你读过《冰与火之歌》——每一章以一个主角的视角完成,那么《浪潮之巅》是以介绍公司的方式,串联了IT 互联网的简史。

豆瓣9.1分,很多同学觉得过誉了,但是我认为不必如此苛刻,单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确实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作为这个领域的入门读物是非常适合的(而且非常精彩),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推荐你在大一大二读读这本书。

有如下感悟:

1 浪潮兴起,巅峰未至

在互联网公司,只有时代的浪尖没有永恒的巅峰。在这本书写到的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了。

  1. Apple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 Google 推出 Google+ 与Facebook竞争;Facebook 上市
  3. Chrome 超过 Firefox 成为全球第二大浏览器
  4. Google 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

而变化仍在持续,比如最近硅谷的独角兽公司:Airbnb Uber 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2 用一句话说明公司的商业模式

在书中吴军老师最常提起的就是商业模式,微软的商业模式——“卖软件”。回头想想,商业模式虽然简单,但是讲清楚非常难,很多创业者不知道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你的精力十分有限,但又想去了解一个行业,你最应该弄清楚的就是商业模式,因为它回答了“怎么赚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创业者、管理者、投资者以及金融业者来讲都是最最fundamental的。

3 人才驱动创新

这本书有一章大篇幅写了斯坦福大学,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实力,技术的突破来自于人才的培养,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科技聚集地与它的地主斯坦福大学不断的培养综合型人才密不可分。让我想到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每年能在浙大吸收优秀的人才,阿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书摘:

  1. 上个世纪90年代,AT&T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没有人为它十年百年后的发展着想。贪婪的管理层和华尔街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于把它拆了卖更是乐见其成——当一家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权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2. 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不断升级操作系统,会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PC整机厂商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公司的利润相应得到提升。这就是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
  3. 一个产品线较长的公司,在某个产品上常常竞争不过专门从事这项产品的专一公司。比如,摩托罗拉在处理器上竞争不过英特尔、在手机上竞争不过诺基亚;苹果和太阳在操作系统上竞争不过微软;微软在在线业务上竞争不过雅虎;雅虎在搜索上竞争不过Google;百度和腾讯在电子商务上竞争不过阿里巴巴。这不仅仅是产品线较长的公司容易分心,更重要的是市场和用户对专一的公司更容易认可。
  4. 为了防止自身患上不思进取的大公司病,思科采用了内部创业的办法。也就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权优先收购,思科的地盘也得到了扩大。
  5. 雅虎不是第一家从事互联网服务的门户网站,美国在线的网络业务在雅虎开始以前就有了,和雅虎类似的Excite比之稍早,Lycos和Infoseek与它同时。但是雅虎确定了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开放、免费和营利。如果不是雅虎,互联网很可能像汽车一样在相当长时间里只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因此,一个产业早期领导者选定的商业模式对这个产业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
  6. 惠普并购康柏后,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康柏加惠普的市场份额,在经济环境差的时候,它只勉强维持了康柏原有的份额。可见,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无法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这是因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劣势更大,从而进一步丢掉市场份额。
  7. Google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曾提出,当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不要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这就决定了一个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的成长点,才能做到长盛不衰。
  8. 通常,一家新创公司的技术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而在危机中,一个公司的管理团队在低谷中求生存的本领就变得相当关键了。在危机中最终生存下来的公司,可能不是技术最好的,但一定是管理很不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之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