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几点思考

好不夸张的说,最近一周看完了我差不多一年的电影,这些电影我是看豆瓣排行榜前250部里面挑的,这一周仅看完了前十部。

今天就想说一说《驴得水》,这个是因为题目最大的诱惑,又因为是喜剧,更有看下去的必要了。这部电影讲的是在抗日时期,孙校长想自主办一所学校,又正好有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这所学校就轰轰烈烈的办起来了。为什么轰轰烈烈,因为电影开头就说了,为了扩大生源,决定要采取奖学金式鼓励学生来上学的政策。一想啊,我尽管上小学的时候,上学条件已经有了,也符合六年义务教育的水准(九年义务教育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实行的),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学校还会给学生发钱上学呀!真的是不可思议!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位校长的眼光真远大,也真够无私的。农村小学教育,想要给学生发奖学金,无异于老师自个儿出钱呗,这个款肯定上面批不下来的。毕竟大山深处,穷孩子多,接受教育的观念薄弱,全校共六名学生。张一曼在开会时说,还有几名可能开学就不来了。所以说,校长能够相处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计划,真的功德深厚。当时,周老师就同意了,说我先把我的工资捐出来,张一曼老师也说她的也捐出来,校长的更不用说了。但是在人物设置上,肯定有一个突出角色,吝啬鬼!四位老师的讨论也暂先告一段落。

在来说这个主人公,“驴得水”顾名思义就是一头驴,取名得水。给驴取名是因为为了多一个教师名额,多一份教师工资。山区麽,吃水永远是大问题。多的这一个老师,就是专门为了来回的运水而存在着。但是这个工资有多少用到驴身上了呢,我肯定至少有2/3。特殊的环境下,人再怎么贪得无厌,也是为了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质量高一点,所以尽管公布了驴得水同志的工资使用情况,他们的第一位也还是驴得水。驴得水尽管是一个“驴”的身份,但是导演确通过实实在在的人演绎了一把当人性遇到事情时,发生的变化。不能说这些变化是好还是不好,只能说,在特殊的条件下促成特殊的人性。铜匠假装驴得水老师的时候,当他眼中期待的单纯“关系”加了利用的成分,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由简单人到魔鬼的过程;当他明白了自己完全就是一个老师们的无奈之举,他却发扬了“驴”的倔脾气,让事情越发的离谱。铜匠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最底层的贫民,骨子里透漏着中国人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对于他非要剪头发,非要吃驴肉,非要满足自己以后才能罢休的一切,似乎有能理解了。

这个影片,从单纯的角度来看,是说中国基层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鼓励人们去关注帮助这些基层的孩子。但是,又映射出来另一方面,人究竟是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是逃避到陌生的环境中开始充实的生活~还是为自己的理想切实付出,还是用一声枪响来结束的生活,更或者为更伟大的时代理想。不论最后诉说的什么,喜剧的效果达到了,深思的效果达到了,成功了。

ps:演员大都是新演员,不要太在乎演技了,没有老牌明星的老成,但也是新人的清新。

这里面唯一的女老师,我很钦佩她的作为,但是很遗憾她的生命。下一篇我想和她对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驴得水》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