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总共看了368部电影,其中今年新片104部,往年老片264部;华语片100部,外语片268部。
分“外语片”和“华语片”两部分,各选出今年新片的十佳。
华语片部分请看:华语片十佳
以下是外语片的部分(排名分先后):
No.10《摄影机不要停!》
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的电影。
看过那么多牛逼的一镜到底,看本片前30分钟的一镜到底,简直一脸黑线,这是在干什么?
等30分钟过后,影片才进入正题。随后你会发现,就是这么一个外行看来都莫名其妙的一镜到底,背后的拍摄是如何困难重重。
影片建立了四层拍摄关系。
第一层,是关于一个拍丧尸片的剧组遭遇真丧尸的故事;第二层,这个剧组的遭遇本身又是一个直播的影片;第三层,带你看一镜到底在影片里是怎么造成的;第四层,以彩蛋方式告诉你真实的一镜到底是怎么完成的。
最后,这是一部向电影导演致敬的电影。
电影是妥协和遗憾的艺术。导演往往是最先做出让步和最终承担遗憾的角色。
从莫名其妙到爆笑到最后的一点感动,绝对是今年观影体验最奇妙的一部电影。
No.9《开战》
一场罢工运动的全纪实。不是纪录片,但纪实感十足。
手持摄影,几乎没有关系镜头,大量单人镜头,呈现出一场社会运动中个体的亢奋和无力。
背景是一家德国控股的法国工厂的倒闭。站在市场角度,这是一次正常的公司行为,可站在社会角度,不可忽视的是1100名工人将面临失业,生活无着。
一道死题的两端,站着无望的工人和果决的金主,注定是一场死战。
影片以工人代表洛朗为主视角,带我们重历了这场运动。工人们在不对等的博弈中屡屡受挫,内部终于分化,以致反抗最终破产。
背负骂名的洛朗,绝望地迈出了最后一步。
No.8《此房是我造》
拉斯·冯·提尔又来明目张胆地挑战你的生理极限了。
影片讲了一个逍遥法外12年的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说是随机选了5个案件,其实一点也不随机,都是安排好的。
这五个案件从偶然的暴怒、到主动钓鱼、再到亲手毁掉亲情爱情,直到最后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杀人游戏,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杀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
影片的最后段落,以《神曲》式的影像,将杀手引入地狱。
天堂与地狱似乎一线之隔,正如连环杀手幼年最喜欢看农夫割荒草的祥和景象,而农夫手里长长的镰刀又总让人联想起死神的形象。
地狱-炼狱-天堂,连环杀手能否通过将杀人巧辩为艺术从而重塑灵魂的高尚?
显而易见,他失败了。
可是,当他攀爬通往救赎的悬崖时,你是否也为他提心吊胆,甚至希望他躲过一劫呢?
拉斯·冯·提尔用这个最简单不过的电影技巧,向所有人发出了最后的挑战。
No.7《燃烧》
侯孝贤的三个门徒,贾樟柯、是枝裕和、李沧东,将侯孝贤“天道不仁”的出世主题,分别做了不同的入世处理。
贾樟柯是知识分子的、批判的;是枝裕和是家庭的、悲凉的;而李沧东的文学化的、社会的。
《燃烧》一如既往,李沧东用极为文学化的、甚至诗意的方式,讲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关于阶级固化,关于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背离。
本片建立了丰富的隐喻系统,可以从中看出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但内核却是相似的,即一代年轻人的无望的愤怒。
无论最终的杀人,是在现实中完成的,还是在小说中完成的,都是无力的,都是注定的悲剧。
No.6《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导演的金棕榈获奖影片。
影片探讨了一个建立在有违公德良俗基础上的家庭,如何获得了它的正当性,以及这种正当性的脆弱。
在外表的温情之下,隐藏着使这个家庭成立的利益链,而在利益互助的背面,又隐隐透出了超越世俗家庭的温情。
这种丰富性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和思辨空间是很大的。
是枝裕和在他熟稔的家庭题材上,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往纵深处走了一步。
或许这个题材已被他说尽了。
于是也就更期待他步履不停的下一步,究竟会迈向何处。
No.5《盛夏》
每年都会有部电影,原声听不够,今年就是这部《盛夏》了。
很奇妙,中国和前苏联80年代人的精神世界,掌握在两个姓崔的人手里——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和前苏联的摇滚之父维克多·崔。
不同的是,崔健的音乐更多是愤怒和呐喊,而维克多的音乐则是满满的末世情怀。这也是同时代两个国家的真实精神状态的写照。
非常喜欢影片的调调,迷幻暧昧的影像中呈现的是一个几近颓败的国度。那里的青年试图呐喊却一再陷入对死亡的祭奠,只有秘密的三角恋还在默默实践着共产共妻的誓言,然而现实已是荒芜一片。
维克多·崔死于1990年的一场车祸。
次年,苏联解体。
只有音乐和影像留下了他登上舞台并不曾谢幕的时光。
No.4《幸福拉扎罗》
清新又冷峻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还挺有意思。
讲的是圣人之死。
前半段真实却像童话,后半段魔幻却是血淋淋的真实。
串连起一切的,是个叫拉扎罗的男孩。
他勤劳,单纯,是人间至善。
可自始至终,他只能存在于人群之外,直到最后一个朋友也将他抛弃。
狼群还是来了,尽管曾经嘴下留情是因为“他有好人的味道”,这一次寻上来,是因为这世界终于连最后一个好人也容不下了。
No.3《冷战》
1.33:1画幅,黑白影像,延续帕夫利科夫斯基前作《修女艾达》的美学风格。
《冷战》和《修女艾达》都涉及一个人寻找归宿的主题。这个归宿关乎身份、故乡和价值认同。
而若在人前加个“女”字,问题还要更复杂。
身为准修女的艾达,重返俗世,获知自己的犹太人血统,且生性自由的姑妈点醒她,不清楚代价几何的信仰无异于盲从。于是艾达重新去审视自己的信仰。
《冷战》中的男女主角,生在夹缝中的波兰,他们因苏联治下对艺术的迫害而逃亡巴黎,但等到了巴黎,才发现这里的演艺圈虽然免于了政治的迫害,却被商业裹胁,成了另一种不由自主的名利场。
最终,年老的他们回到波兰,吞下毒药,坐在长椅上等死。
反认他乡是故乡,固然甚荒唐,可却依然无法释怀故乡的荒谬性。
或许对于追求绝对自由的人来说,自杀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艾达的姑妈,是这样;《冷战》中的男女,也是这样。
No.2《罗马》
阿方索·卡隆以视听语言见长。在《地心引力》中你能看到远至宇宙的大奇观,而在《罗马》中看到的是日常生活的小奇观。
影片开始第一个镜头,粗粝的地板铺满了整个屏幕,一盆水泼过来,泡沫散去,地板突然有了光泽并映出窗子的倒影。一架飞机从窗外缓缓飞过,消失在水波纹的尽头。
“飞机”也成了贯穿全片的一个符号,它的所指极为丰富,象征着逃离与归来,或许还有周而复始的生活。
影片讲的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下两个不同阶层的女人的生活。
影像和文本同样克制,尽管有顾作沉稳的匠气,还是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影片的华彩段落:街上暴乱,商场里怀孕的女佣被参与暴乱的男友用枪指着,突然羊水破了,急忙赶去医院却产下死婴。仿佛在说原住民文化的未来就这么完了。
兜兜转转再次回到墨西哥的阿方索·卡隆,在这部电影里悄悄寄托了自己的乡愁。
那乡愁就隐藏在影片中的一幕:女佣在街上奔跑寻找孩子们,却意外撞见出轨的男主人,那时路边响起经典歌曲《路漫漫》。
而我最喜欢它的法文版:
良辰以待
我们无所畏惧
明天依然如蜜般甜美
那时我们真是年轻,相信命运
No.1《野梨树》
今年对土耳其格外有好感。想要在精神上亲近土耳其,读帕慕克的书、看锡兰的电影成了必然的选择。
对锡兰的评价躲不掉一个“闷”字,这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我想说,你可以试着找个下午,拉上窗帘,独自走进锡兰的影像世界,两个小时也好,三个小时也好,相信你会看下去,不会睡着,并且像是过了一生那么长。
《野梨树》,全片188分钟。
讲述了一个励志成为作家的青年毕业后回乡的遭遇,有点《杰出公民》前传的意思。
不同的是,这个自视甚高的“杰出青年”并没有如愿,他的书在家乡一本也没卖出去。最终,他只得接受现实,并用自身的幻灭去体认了父亲的沉沦。
影片中的几个诗意段落都拍得漂亮极了,大量嘴炮的部分也因为对白的精致而抵消了视听的单调。
“野梨树”是片名,也是青年所写的书的名字。它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树木。
影片讲述的正是不合时宜的人要如何生存。
看过前180分钟,最后8分钟是影片的华彩段落。反正我看到落泪了,相信你也会吧。
PS:华语片十佳将于2019年1月1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