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争宠,是近几年来热门的影视题材,她们深处后宫,为了母家的荣光,为了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可走到最后的,也只能是一个人。
说道唐朝的女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野心勃勃。从武则天起,唐朝的女人就一直处在权利的风口浪尖,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公主……
有一个人,她没有武则天的强势,没有安乐公主的倾国倾城,她没有这些女人的锋芒毕露,却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了一个贞观之治,她就是唐太宗唯一的皇后-长孙皇后。
唐朝总是编剧导演偏爱的一个朝代,有太多故事可以讲,可是,为了增加戏剧性,赚取收视率,不惜扭曲历史。所以,在现有的涉及长孙皇后的影视剧中,这个13岁就嫁给唐太宗,为他倾尽一生、积劳成疾的千古贤后,却是破坏唐太宗和杨妃美满姻缘的第三者。或许是太喜欢她,容不得别人的一丝亵渎,我很少看讲述贞观之治的影视剧。
古代女子身份低,饶是在唐朝这样开放的朝代,皇后这样身份最贵的人,也没能留得下名字,只知道,她小字观音婢。小说或影视剧中,把长孙皇后叫做长孙无忧、长孙无垢,原因是她有个哥哥叫长孙无忌。很久以前,读过一本小说,里面把观音婢叫做若水。虽然连名带姓读起来有些拗口,不过,我却觉得这个名字很符合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历朝历代,辅助皇帝成就霸业的皇后有不少,汉代的吕后、隋朝的独孤皇后、当然也少不了武则天,可是像长孙皇后这样低调的,却很少。
长孙皇后对唐太宗来说,是生活支柱,可以说,没有长孙皇后,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李世民。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是隋朝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之女,舅舅是高士廉。13岁嫁给李世民,和唐太宗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李渊夺得天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连年在外浴血奋战的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父亲多少有些怨言,再加上李世民带兵打仗,远离官场,从不会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讨父亲和百官的欢心,和后宫嫔妃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所以,李世民在朝中很难立足。这个时候,看起来弱弱寡言的长孙氏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她尽心拉拢后宫嫔妃,让这些嫔妃多在李渊面前美言,在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勇敢的站在丈夫的身后支持她,玄武门政变的那天,长孙氏亲自到场激励将士,那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场政变的结果,长孙氏能有这样的表现,足以说明她的气魄与胆识,而这放手一搏的勇气背后,是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深爱。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纳了很多嫔妃,应该说在当秦王时,李世民就有很多侧妃,而长孙氏,只是默默的做好一个妻子该做的。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她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皇后,身居高位,多少只眼睛虎视眈眈,李世民的皇位遭受很多热的非议,她在养儿育女、管理后宫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帮李世民分忧。
长孙皇后生有四子三女,三子四女,即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长孙皇后的这几个子女深受唐太宗的喜爱,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唐太宗想要越祖制,给公主多一些嫁妆,被长孙皇后制止了。
古往今来,皇帝的后宫总是个是非之地,那么多女人争一个男人,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可李世民的后宫,却出奇的平静,是后宫的嫔妃安守本分吗?当然不是,非但不是,李世民的后宫,还异常的复杂。韦珪是将门之女,她能以二嫁之身受封贵妃,多半是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处,要稳定政局、拉拢高门贵阀、平衡朝堂势力的朝堂大局有关。杨妃是隋朝公主,自然是自幼养尊处优,怕也不是好相处的,还有另一位杨妃,身份更加特殊,原是李元吉的妻子,玄武门政变之后,被世民霸占。大家对李世民的治国之才都是赞赏有加,可对于他的感情,总是众说纷纭,很多人说,李世民很花心,当了皇帝之后广纳后宫,连自己的弟媳都不放过,也有人说,他很专情,长孙之后,再未立后。我觉得唐太宗无疑是爱长孙的,他们携手走过那么多风风雨雨,在李世民的心中,长孙已经不只是自己的妻子了,她是亲人,是战友,是再多的女人都没办法比得过的。可是,在面对那么多美色的时候,他没办法不动摇,后宫的女人,很多是为了笼络群臣而被纳进后宫,却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服侍皇帝。不知道,长孙皇后看到那个和自己走过大风大浪,那个曾经说会一直牵着她的手的人,身边不再是只有她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她爱自己的丈夫,比任何人都要爱,否则,她不会常年把毒药戴在身边,若有不测,她随时准备随他而去。
其实长孙皇后最让人敬佩的,是她在政治上对李世民的帮助,若说贤惠,汉代的卫子夫并不比她差,可是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没办法和长孙皇后相比。从早年帮李世民拉拢人脉时就能看的出,长孙皇后的远见和能力。长孙皇后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自然是要比一般人女人更识大体、眼界开阔。
魏征本是李建成的谋士,后被唐太宗收为己用。魏征心直口快,从不考虑唐太宗的面子和感受,经常气的李世民扬言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是长孙皇后苦口婆心的劝谏,才保全了魏征,有了后来唐太宗和魏征“以人为镜”的一段佳话。临去世前,长孙还要求唐太宗接回杜如晦,官复原职。李世民多次要封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高官厚禄,都被长孙制止了,她总是劝谏皇上,要以历代以来的外戚专政为鉴。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没有听从她的遗言,长孙无忌官至宰相,树大招风,最终被武则天斩除。
野史传言,当年玄武门政变后,是长孙皇后劝李世民杀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人,先不说这个传言没有多少可信度,即便是真的,也无可厚非。长孙皇后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的柔弱之人。否则,她不可能把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不会帮李世民折腾出一个贞观之治。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她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以李世民为先,既然决定孤注一掷,就不能留给别人东山再起的机会。
长孙皇后去世后,谥号文德,长孙皇后之前,皇后一般都使用单谥,而长孙皇后使用了双谥,并且采用一般只给帝王使用的‘文’字。另外,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唐太宗还开创了帝后合葬先例。李世民很想念自己的皇后,就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长孙皇后积劳成疾,去世时只有36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唐太宗。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贤内助。有人做过研究,贞观之治后十年,李世民并不像以前那样能进尽忠言,这和长孙皇后的离世有很大的关系。唐太宗晚年,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太子造反,皇子夺权的无奈,如果长孙皇后还在世,她和唐太宗的孩子,会不会也不至于落得这么个悲惨的下场,除了李治,长孙皇后的几个孩子要么参与皇位之争,如李承乾、李泰,要么年少早逝,如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她帮自己的丈夫创造了一个时代,却没能保全自己的孩子,不知唐太宗百年之后,见到长孙,内心是否会有愧疚。
李世民晚年宠爱一个叫徐惠的妃子,据说她和长孙皇后很像,一样的博览全书,凡事以太宗为先,有了徐惠的陪伴,多少能缓解太宗对妻子的思念吧!
长孙皇后就像一颗大树,为大唐遮避风雨,其实她更像是一涓细流,虽看不到惊涛骇浪,却能滋润万物。她为大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不爱权利,她只是在竭尽全力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才华横溢,却知道适时的遮蔽锋芒。她不是大唐最耀眼的皇后,却用如水般的品格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