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莫言长篇小说《蛙》读书笔记

听取蛙声一片——莫言长篇小说《蛙》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莫言如是说。

生命的传承,这是一个沉重到难以言说的话题,而要撰写一部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生育民族史”,则更为困难。然而在莫言的笔触之下,在姑姑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我感到历史的长卷正徐徐展开,使我有幸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隅。

姑姑,本名万心,是高密东北乡一位天才的妇产科医生。作为烈士之后,她有着“黄金般璀璨的出身”;作为革命党人,她是一个全身心为党服务的“红色木头”;作为医生,她是受人尊崇的活菩萨、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产妇和婴儿的生命。但是,就是这样的姑姑,却有着反差性的人格,使她最终成为了一个亦神亦魔的女人。

为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姑姑从人民眼中的天使变成了恶魔。面对超生妇女,她没有丝毫的仁慈,甚至连已怀孕数月的侄媳妇也不放过。在那段日子里,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也正因如此,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姑姑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谩骂诅咒,全身伤痕累累;而到了晚年,姑姑则常年噩梦缠身,痛苦内疚难以自拔。

人们对姑姑的恨是有理由的。对一个以“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封建宗法制度为伦理基石的古老农耕民族而言,生育繁衍,不仅维系着一个家族的命脉,更是乡土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传承,意义卓绝。对于大部分思想保守落后的农民来说,孩子,尤其是儿子,是家族的希望和未来,是自己未来的依靠,因而即使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给全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也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这一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便贯穿了姑姑推行计生政策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基层干部的辛酸和无奈。

仔细想来,那些违规生子的家庭难道就没有错吗?袁腮做着违规帮妇女取套这样的勾当,难道就不肮脏吗?陈鼻知道第二胎是女孩时说的那句“天绝我也”,让我感到王胆的牺牲是如此的悲哀可笑。面对如此愚昧的农村群众,我们能说悲剧的发生全是姑姑一人的过错吗?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尽管计划生育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从长远来看是明智之举,但姑姑推行计生政策的手段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王仁美躲进娘家,姑姑为了逼她出来不惜破坏邻里关系,推倒邻居家的树;为了抓捕跳水逃亡的张拳之妻耿秀莲,姑姑故意拖延时间消耗她的体力,最终造成了产妇与婴儿双双身亡的惨剧。正如莫言在书中所说,“历史从来都是只记结果,而忽略手段的。”而我们后世人能做的就是反思历史,在沉思中获得启迪,指引未来的生活。

尽管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我们也不应忽视本书独特的结构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的五个章节各由一封长信展开,而这五封信又分别代表了五个不同的时代;作者在文章结尾又附加了九幕话剧,使文章增加了玄幻色彩和艺术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的作品,拓宽了小说的艺术表现空间,结构新颖,具有开创意义。

再来谈一谈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看过《蛙》这本小说,而只读题目,估计很少有人会把它与计划生育这个题材联系在一起。但如今掩卷冥想,我越发觉得只有这个题目才最贴切、寓意最深远。

“蛙”字有三个寓意:“青蛙、娃娃哇哇的哭声、女娲”,而它们则共同指向了“生命”这个严肃的主题。具体而言,蛙卵像精子一样多,蝌蚪的外形像精子一样,所以可以借用蛙来比喻生命;婴儿的啼哭声代表着新的生命的降临;而女娲是造人的女神。因而,尽管小说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其实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时至今日,《蛙》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还在我的耳畔回响:“他人有罪,我亦有罪。”我敬佩莫言拷问灵魂的创作方式,也敬佩他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写作态度。生命,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索探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取蛙声一片——莫言长篇小说《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