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常态

11月末,已是小雪节气,这几天的贵阳天空湛蓝,阳光明媚,是个意外的暖冬。

我打开电脑想要赶一篇文章。等一份情怀,等一座城,等我健完身直奔影院,只为了期待已久的《无名之辈》:一对低配劫匪、一个落魄保安、一个残疾女人、一系列不同生活轨迹的小人物,在一座有点拥挤的桥城,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些笑中带泪的事。

镜头里的师院教学楼,水上中心,西山大桥,叫不出名但却很熟悉的街道与巷子——以前没有这么旧,以前也还没那样新。要说对都匀的情怀,像风像雨像雾道不清,当初离开这里时的那些憧憬和誓要回归这里的心还若隐若现。

就像现在,我还是不能容忍有人说它的不是,尽管最后我没有属于这里。

生命过程总是充满无奈,那些破碎的梦应该也已不在,这大抵也是众多无名之辈心升孤独的缘由。如你写了上百篇文章、朋友圈或说说,写的时候有些是想写给专人看的。但往往这个人看不到,不会看,也不想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不相关的人突然跟你说:你写的所有东西我都看完了,好心疼你呀,啊哈,那又怎样?还是看不懂。

听完《瞎子》,手机上的歌自动跳到《只要平凡》,刚好,我总觉得这两部电影有什么相似处,连歌的意境也有共鸣。《无名之辈》和《药神》都没有惊艳的大片效果,黑色幽默,色调低沉,每个人物角色都很平凡,但却是生活中一大部分人群的缩影,也正是其所隐藏和显现的人性美,才让我们动容流泪。

我想到一些片段:《药神》里需要印度药的那些患者,以及那个陌生的药神——我本来觉得是活不下去了,但那个陌生人朝我笑了一下,就很轻易地把我留在了人间。眼镜靠在马嘉祺的腿上时,他们静静地望着对方——你躺在我腿上的样子好温暖,但我却感受不到。她尿失禁后伪装的坚强与泼辣的土崩瓦解——无论多么绝望到真的不想活,但在下一秒才会意识到还有好多事没做,很多人没见,很多爱没有表达。她想做最后的乞求,抱一下——眼前含着泪拥抱的人,却是拯救了她后半生,给予她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的陌生人。

原来《药神》里的黄毛和后面的眼镜是同一个人,他的角色永远是孤独的社会底层,他总能把反派背后的温柔和仗义彰显得格外精彩。电影开头,平凡人的笨挫和粗糙让我们开怀大笑,电影结束,平凡人的善良和坚持让我们黯然流泪。刚才很晚下班走路回家,路边一个下货的大叔问我:妹儿,这么晚回家太黑不安全哦。我说:加班有点晚没办法,但是想吹吹风——来自社会底层的相互慰藉无处不在。

我看过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尤荣》,阐释了不同类别的孤独:生活、工作、感情、未来。

最近我很容易感觉到来自工作的孤独,永远都是自己在埋头。拿推送来说,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拍照,自己搜集,自己编辑,自己修改,自己发布,从未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有时候还因为团队而感到更孤独与无力,以至于在演唱会现场写出了七里香风格的文案。工作是什么?工作是那口气啊,为你安身立命。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你赖以生存的基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你面对未知的一切所需的底气和自由。都明白职场如战场,不讨论性善或性恶论,只是我没有长矛与铠甲。越是因为寡助,我越发的心态良好,所有的腹黑抛掷至昨天,今天永远是微笑着面对电脑,开机然后忙碌,只吐槽不抱怨,努力用工作去平衡生活与理想。

一直是在孤独的路上奋勇向前,一直也是个独立且倔强的个体,总想还可以再努力一次。我通常告诉自己所想要争取的,都是以自我赋能为基础的,爱己为始,爱他为后。就像我一直坚持不现实的理想化爱情,只欣赏有格局和有思维的男人。

快走到30岁,你有中年危机吗?我最近对我闺蜜抛出这个问题,尽管我妈也定义我快有30岁。30——这应该是一个临界点,无论城市或是乡村,无论男女。生活、工作、感情、未来,有无车房,结婚与否,存在这些衡量的标准。正因为临界值被思想枷锁禁锢,所以30岁左右的人很容易孤独。我很赞同一个作者写的:这是一个正当的年纪,该经历的弯路都不可绕道,就是要摔心甘情愿的跤,撞奋不顾身的南墙,30岁的你俨然和20岁要不一样。

最近在做招聘宣传,我强加了一些导语——关于变化,你该如何审视自我?处在不同阶段,认知在变化,科技在变化,需要层次在变化,机遇与挑战也已在变化。你自身,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是否也在变化?时代想要抛弃你,都是悄无声息的,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认输。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