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上)
在中国有个成语,叫“竭泽而渔”?
那么,何谓“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事实上,现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毫不客气地说就是“竭泽而渔”式的“捕鱼”教育!
为什么?
我们看:什么是“捕鱼”的教育?
第一节 什么是“捕鱼”的教育?
教育的方法大至有三种:一种是“鱼”的教育,另一种是“术”的教育,再一个就是“道”的教育。
为什么?
我们今天还是先看一个老掉牙的老故事再说——
很久以前有个渔人,他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人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却非常苦恼,为什么?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非常的平庸。
于是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路人听了他诉说后便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路人又问。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路人又说。
路人说的好,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所以,请不要干预孩子走自己的路,请不要害怕孩子在走自己的路时会犯错。
孩子犯错,不正是在总结积累教训吗?不也正是在犯错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在以后规避同样的问题吗?
说到学生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有些父母、老师恨不得像这个“捕渔大王”一样,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对学生“填鸭式”的倾囊传授教育。
为此,有人形容我们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四鸭式”教育:赶鸭(上架)、填鸭(灌输)、烤(考)鸭、板(死)鸭。“四鸭式”这样的教育恰恰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的应用的教育,最后导致我们的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
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教育产业化,我们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上线率各项考核所左右。并且,喜欢用一把尺子(分数)来检验产品(学生)的质量。
这一检验不要紧,有5000多万产品(“差生”)不合格,怎么办?很好办,我们还有一转二退两条生产线。“转”就是转学,这一转又一个不要紧,大部分都到社会上;“退”就是劝退,劝你退学、退考没商量,干脆得很、利落的很!
什么写检讨、证保证、掉眼泪,能信吗?一边站?!
这样一来,你说哪个家长不担心?不纠结?不害怕?
不仅“差生”的家长,连“优生”的家长也担心,因为人人都在“差转优”,害怕、担心的是“差生轮流做,明天我来当”,一不留神自家的孩子被列举入“一转二退两条生产线”上的“差生”歧视名单中,这不?一不小心自家的孩子却成为“问题小少年”?
这是什么教育?
这样的教育就是“竭泽而渔”式的“捕鱼”教育?!
下面,我们再看什么是“养鱼”的教育?
第二节 什么是“养鱼”的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当然不是养鱼,不过话说回来了,教育某方面与养鱼有些相似之处。
曾记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是这样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此即为著名的“从游论”。
“从游论”是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
现在我们学校里的教育之“水”在哪里?
是“水清”?还是“水浑”?
现在我们学校里的教育之“水”不是单一的“水清”、“水浑”的问题,而是全方位当成“水太清”、“水太浑”!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的是:“清水不能养鱼”。这句话虽说听了40多年,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真实的含义。这些年来,通过对朋友养鱼的接触和观察,方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另半句话:“水混则养死鱼”。
为什么?
“水混”,则缺氧,鱼不能生存自然就死,而且死的很惨,肚皮泛白,浮在水面一大片,特别碰到雷雨天,一片片的死去。
世界上一理通则百理通,由“养鱼”想到当前的中国的教育,在教育中也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处处要求过高往往使人束手束脚不能自由发展,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此乃“养鱼先养水”是也!
二是“养鱼”要根据池塘的大小,多了会因缺氧而死。同样的道理受教育者也不宜过多,过多则教者精力不济,不免疏漏;传授的知识也宜过多,多则不化,反为不美。
事实上,“养鱼”需要的池塘犹如父母和老师的胸怀和气度;养鱼需要的水质,犹如父母和老师的的学识和品德。而在中国的现代教育中有一种“纯水”式养鱼。谁都知道鱼是活在水里的,从这种情况下不难看出,纯净水表面上是水,好像也满足了鱼的生活环境,其实际上是贫饥之水,是杀鱼水。但如果用纯净水养鱼,那鱼也绝活不好,有很大的可能是活不了。
其实,我们中国的当代教育就是纯净水式的“养鱼”教育,学校“养鱼”之“水”,早已经被中国式的“高考天问”抽尽;师生关系在教育“市场化”的浪潮下业已形成“沙漠化”。
中国有没有“养鱼”的教育理念?
有的,那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养鱼”的教育理念就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可是,现在早已荡然无存。
不过,我在2012年6月8日的《京华时报》中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女孩子她高一时就决定放弃高考,平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是却被美国8名校录取,其实,女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道”的教育,也就是“养鱼”的教育。
那么,“养鱼”的教育,缘何“让参与公益的、爱旅行的、爱折腾的弃考女孩被美八大名校录取”?
第三节 “养鱼”教育,缘何让参与公益的弃考女孩被美八大名校录取?
曾记否,2500多年前,中国教育大师孔老师,有一话名言叫做:“朝闻道,夕可死!”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可见我们的孔老师对惜道、重道、悟道之心是多么的重要。
2500多年后的今天,却是我们历史上最严的高考——摄像头360度监控,手机手表禁入考场,水杯笔袋必须透明,一些地方规定考生只能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裸考”……种种新规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
昨天,我们的学生上学!
今天,我们的学生高考!
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闻道!”
为的就是“养鱼”的教育!!
2012年6月8日的《京华时报》报道了这样一个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闻道”女孩谭秋韵,那就是“中考后,我就开始思考高考的问题,高一下学期决定放弃。其实我的成绩不错,考北大、清华没什么问题。放弃高考选择走一条全新的、充满未知的路,确实充满风险。”(2012年6月8日《京华时报》女孩放弃高考参与社会公益 被美国8名校录取)
她能够“闻道”的成功吗?
废话少说,且看京华时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北大学、威廉姆斯文理学院……”这其中任何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面临升学的高中生而言,都梦寐以求。
然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毕业生谭秋韵却将它们全部收入囊中。她爱旅行又热心公益。她爱折腾,兴趣广泛,是“表格控”。
她高一时就决定放弃高考,可是,她就这样敲开了8所美国顶级名校的大门。
一个高一时就放弃高考,却参与公益活动的弃考生,为什么会被美八大名校录取呢?真的不可思议?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可思议,天方夜谭,这只能是在中国。
1.在美国,一个流浪的小女孩也能够上世界名校
据报道英格兰有一个女学生,考试成绩特别突出,可著名的牛津大学愣是不收,谁说情也没用。原因是负责面试的教授认为该女生缺乏发展的潜质。
说起严格,哈佛大学一点也不比牛津大学逊色,但有一个女生他们却收得很痛快,眉头都没皱一下。
难道这个美国女生的成绩比英格兰的那一位还要出色?
否。哈佛看中的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这个美国女孩有流浪的人生经历——
在2003年美国上演了电影《流浪女读哈佛》,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招收了纽约市布朗区的流浪孩LizMurray。Liz的妈妈死于艾滋病,父亲又呈HIV阳性,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是吃过救济餐后,就睡在桌子上,因为没有床。每年都拒收许多“高考状元”和Valedictorian(平时成绩雄踞榜首者)的哈佛大学,却招收了一个流浪女!
这位80后女孩名叫莉滋·美里,她在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一个贫民窟出生。父母因吸毒去世,她从小便无家可归,和姐姐相依为命。8岁时不得不上街乞讨,和姐姐偷东西吃,甚至吃些冰块来充饥,她曾和姐姐分享一管牙膏来当作晚餐。
后来姐姐丽莎获助,每晚在朋友的沙发上过夜,而她却流落街头。在地铁隧道和街头长椅上过夜,常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负和侮辱。虽然生活艰难坎坷,她并没有放弃学习的希望。她曾说过:“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17岁时,她曾到一家一家的学校去申请入学,最后以坚强的精神打动了校方。她被一所学校录取,还得到一位“伯乐”老师的帮助。老师带她参观哈佛大学,她深受感动,决心要努力学习,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她虽然缺衣少食,每晚露宿街头,或者只能在马路或楼梯角道的路灯下看书,做作业。
再后来莉滋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仅用两年时间就学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1.2万美元的特殊奖金。莉滋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20万美元资助她完成学业。
虽然生活极其贫苦,但莉兹并不想步母亲的后尘,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莉兹17岁在夜校念了两年,完成高中学业,2000年获得《纽约时报》颁发的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2006年,莉兹的父亲也因为染上艾滋病去世。莉兹于2009年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2009年夏天她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她的故事感动了美国甚至英国的民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都曾亲自接见过她。
为什么许多“高考状元”被哈佛拒之门外?就是因为对他们隐藏在高分后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2.在美国,一个买饼干的小女孩也能够上世界名校:
据媒体报道:“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了一个推销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童子军们大多爱在超市门口,或挨家挨户地向人推销饼干。在超市门口拦住来去匆匆的人们兜售饼干,十次难有一两次成功。挨家挨户兜售,也挺难为孩子。脸皮薄的,话还没说,就先闹个大红脸。”
“这个女孩是怎么推销童子军饼干的?当成千上万的童子军在超市门口“守株待兔”或挨门挨户兜售时,这个女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后,她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女孩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饼干,数量大得让女孩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过神儿来。”
“女孩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大学。大学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哈佛为何把165个“状元”拒之门外?《青年文摘》【红版】 2004年第2期作者:黄全愈)
你看,在美国善于推销饼干,哈佛就认为女孩有发展潜质,不是那种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有教育家早就说了,卓越不止一种形式,决不能仅仅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决不能仅仅用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教师,决不能仅仅用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校,看来人家牛津和哈佛确实深谙其中三昧,值得我们深思。
而我们的中国的高校招生则只以高考成绩划线,有人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的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有最好的“高考成绩”。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0.5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我们中国高校招生,则是以高考分数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曾经把165个高考成绩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
3.中国的教育是千军万马共走独木桥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在考试中却有“千军万马共走独木桥”的局面,这是否与我们的“自古无场外的举人”有关呢?
流浪女孩、买饼干的女孩是否有SAT“高考”分数,学校成绩有多少,我们无法得知。但绝对不会是“高考状元”!
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的北大、清华等大学中绝不可能收这样的学生!
据报道,在美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由各种社会活动成绩来参照。体育活动:参加过何种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和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是队长或是队员;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等;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过什么专利,获得什么奖;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等;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什么奖励等。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了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哈佛为何把165个“状元”拒之门外?《青年文摘》【红版】 2004年第2期作者:黄全愈)
我们现在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到晚会往往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而学习成绩差的则成了活跃分子。这说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拿自己的强项和别人的弱势比,沾沾自喜固不足取,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强项比自惭形秽也大可不必。即便是一棵小草吧,也有放声歌唱的权利。
现在我们的教育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人,实乃愚不可及。长期以来,我们的辞典中之所以有“差生”这个概念存在,就是我们单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把尺子来量所有同学的缘故。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周周练,月月结,期中测期末试,成绩优良就是英雄好汉,成绩糟糕就是狗熊笨蛋。多少学生的自信被考得踪迹全无,多少学生的自尊被考得丧失殆尽,即使他们在其他方面显示了过人的才华,也难以与“差生”一刀两断,因为你的考试分数太差劲,对不起,你是“差生”靠边站!
原因就是我们有个教育的“木桶理论”所左右。
众所周知,木桶本是用来盛水的,其多少不取于木桶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木桶要要想多盛水,必须将所有的木板都补成一样高。“木桶理论”一贯被教师和学生奉若圣典,是考试、升学必定要遵循的,应运而生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天价补习班、培训班!
所以说“数理化、外语生、政史地”不论哪一科都不能偏,偏者,考试分数差也!就不能上大学,如此简单而已!
这是中国教育在千军万马共走独木桥的终结,如此简单而已!但是制造岀数千万的厌学的中国式的“差生”和“问题孩子”!
这是中国教育不求异,但求同的结果!每个学生都成才,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4.教育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无论是流浪的女孩还是买饼干的女孩,她们的大脑都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他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差异”。
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把独特的钥匙,才能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心灵密码——个性差异开发,如此,才能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旦孩子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能进行自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知识就好比鱼,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就象捕鱼网。学生要想多捕鱼,就要用自主学习这张捕鱼的网。
教育只有充分利用这张会捕鱼之“网”、会养鱼之“道”,才能够让我们的教育“条条大路通罗马”!
北京女孩谭秋韵,在高中一年级就放弃高考,便参与公益事业活动,最终被8所美国名校录取,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条条大路通罗马!”原因就在于谭秋韵掌握着捕鱼之“术”、“养鱼”之“道”,才能游刃有余,在世界名牌大学“翱翔”!
在美国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大学动心?
原因是美国大学招生办除了看一个学生的领导素质以外,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试想?我们今天在学校“闻道”的莘莘学子,有多少这样的“闻道”世界名牌大学水平吗?
可以这样说,少之又少!
所以说,教育不要千军万马共走独木桥!
所以说,教育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所以说,教育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所以说,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真正做到“顺性而教”、“因性而育”,不要千军万马只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这就是“道”的教育,“养鱼”的教育,为什么让参与公益的弃考女孩被美八大名校录取的真正原因之一!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上)
【注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系列博文 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在 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阅读征文】 栏目设置:观察主见 【田园泥土香教育】 于2012-09-18 08:58 首发 于 中国教育人博客 且 今天 修改于 】
附录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是“分数”教育?还是“生命”教育?
第二章 教育:是“枝叶”教育?还是“根基”教育?
第三章 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第五章 教育:是“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
第七章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第八章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
第九章 教育:是“复读学”教育,还是“下江河”教育?
第十章 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