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六月份最期待的一部美剧是什么?
那当然是Spike电视台播出的《迷雾》。
改编自大名鼎鼎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电影版也有很不错的口碑。
然而千呼万唤等出来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演员颜值普遍偏低不说,演技堪忧,特效镜头粗糙,前三集剧情在人物之间的撕逼情感着笔太多,观感单调冗长。
自然而然,评分也是跌入谷底。
一片心疼跟无可奈何之下,烧麦又再回顾了十年前拍得电影版,也来跟大家一起聊聊——
《迷雾 》
The Mist
男主德雷顿是一名画家,一家三口住在乡下的房子,生活美满幸福。
这天由于不同往常的风暴雷雨,把房子刮得一片狼藉 ,水电也都断了。
德雷顿不得已,开车带着儿子和邻居赶往镇上的超市购置生活必备的物品,以备灾后的修整。
只是这场看似普通的飓风背后,总是透露着丝丝诡异。
首先是远处山底开始飘来吹之不散的浓雾;
接着前往小镇的路上,骤然出现了许多军方的车辆,士兵们都脸色肃穆,气氛沉重。
德雷顿一行人虽觉得奇怪,却也没想太多,径直开往镇上的超市。
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超市已然人满为患,一半人没来,电也断了;
只是在管理人员的安排下,整体还算井然有序,众人虽然急忙但也未见慌乱。
但这种和谐的画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一个带着满脸血的老头匆匆忙忙跑进超市,嘴里不停喊着:“雾里有东西,把人拖走了!”。
此时安全感骤然被打破,一屋子里的人都开始不知所措。
而那场源自山底的浓雾在此刻也飘到镇上来,将整个镇子都包裹其中;
视线受阻,未知使得人们的恐惧更深一层。
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当几个不怕死的人向未知的迷雾做了次不自量力的挑战,却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之后,真正的核心问题才开始出现。
这也是电影《迷雾》在前半段给角色同时也是给观众提出的问题:
面对未知的恐惧时,要如何应对?
超市这个聚集点的设置极为巧妙,有足够的食物储备、不稳固但能够短时间支撑的保护,这也就能够给超市里的幸存者做出选择。
所以别看也就这几个人,但也在顷刻之间分成了三派,用三个词来概括应该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代表是男主的邻居诺顿;
他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出色到能够坐上大法官的位置。
而他的职业身份随之带来的,就是他极其理性的思维;
拒绝与男主沟通,连直面未知的机会也拒绝接受,完全凭借自己的认知架构去面对未知的事物。
唯心主义的代表者是卡莫迪夫人。
灾难发生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但在恐惧来临之时,作为《旧约》的狂热信奉者,她是最早一批将恐惧寄托和理解的人;
卡莫迪夫人认为灾难是主的惩罚,但在此时,她想的仍然是救赎与拯救;
甚至有耶稣般的献身精神。
一开始的卡莫迪夫人更多的,是想让他人认同自己的信仰,从而寻求救赎之路。
辩证唯物主义代表的当然是男主德雷顿;
无论在哪部影视剧里,男主德雷顿都是一个智商在线、有勇有谋的“英雄”型人物;
他与大律师诺顿一样,坚持以理性看待未知的问题;但又能够在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之后,根据事实调整决策,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
他有足够的冷静和智商,在第一次发现迷雾异常时的警惕与防范,便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无法阻止诺顿外出的决定之后,请求他带上绳索,尽量对未知的外部环境进行探索。
又有足够的勇气和责任感,在遭受怪物的一轮袭击之后,敢于冒险为伤员拿药;
敢于维护和拯救被众人泄愤的军人。
同时在局势的急速发展之下,又能够在所有人之前根据现实条件做出决定:
“我们得离开这里!”
并且将所有原因讲述地清清楚楚,令人信服;
首先是超市逐渐要被未知的怪物突破。
迷雾的扩散速度之快,可能已经遍布全世界,早走晚走都是一个样。
更重要的是,在卡莫迪夫人的不断蛊惑之后,恐惧下的人们已经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男主之前与卡莫迪夫人的冲突,无遗会成为他们爆发争斗的导火索。
德雷顿深知社会秩序崩塌所引发的后果,也由此推导出最佳的解决方式;
不仅有勇有谋、机智果敢,而且领袖气质尽显。
而这三种不同价值观所展现出来的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哪个生效了?
答案却是:哪个都没有
理性的绝对拥护者诺顿对未知的探索首先宣告失败;
信心十足的一行人走出迷雾,拖回来只剩下半身躯骨。
卡莫迪夫人的“有罪论”愈演愈烈,她的信仰逐渐侵蚀了自我,慢慢把自己当成神的旨意的代言人。
然后在恐惧的人群之中把矛头扩散,为了寻求一种寄托,在外部矛盾未曾解决的情况下开始伤害自己人;
把无辜的军人当成“血祭”,更将愤怒指向妇女和儿童。
也因为愈演愈烈的疯狂,被一枪爆头毙命;
没了领袖的“有神论”众人也自然溃散。
但最为可惜的,还是主角一行人的结局;
德雷顿可以说代表着在灾难中人类能够展现出来,最好的品质、最良善的一面。
他们也在男主的缜密策划之下成功地逃脱出来,却在半途之中开没了油。
一只只庞然大物也成了压垮他们心底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至于做出了难以挽回的举动;
但却在赴死之时,看到了姗姗来迟的支援。
这是《迷雾》电影版改编的结局,将斯蒂文·金在原著里留下的一点点希望全部泯灭,变得极为绝望与暗黑。
有人称这个结局是神来之笔,有人说他是刻意装逼。
烧麦一开始也觉得电影版结局的反转有些晦涩,但细细思量,却发现再好不过。
因为《迷雾》的所有都在讲人性;对宗教描绘的根源也是在讲人性。
这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前两部和斯蒂芬·金合作的作品不同。
《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无论如何都透露着些希望与感动。
但《迷雾》里的悲观主义因素极浓,导演试图探讨人性深处的“傲慢”所带来的后果。
用《三体》里一句话来形容恰当不过: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开头的超市小弟因为傲慢而丧命,诺顿因为偏执理性的傲慢而丧命,卡莫迪夫人因为信仰逐渐滋生的傲慢而丧命;
男主高大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却在最后一刻因为对自我判断的一丝丝傲慢而功亏一篑。
就连这场迷雾,也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傲慢才引发的灾难。
与之相对的,超市里的人虽然弱小无知而且愚蠢,却仍然生存了下来;
最开始那个因为“爱”而离去的妈妈,全家也都得救。
电影之中导演所表达出的价值观,是对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的反思和抨击。
然后借由那个执行力极强的小胖子说出口:“我们从根本上是愚蠢的。”
这样的结论太过绝望,以至于泯灭了所有任性的光辉,自然有些难以接受;
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反思与抨击始终需要更为直接和彻底,才会有更好的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