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思路

最近看到一条信息,惊觉给老人们推销保健品的销售流程,绝对可以归类到一等一的沟通思路中。

以下案例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第一阶段,背景调查期:

2017年2月初,长期患高血压、便秘的广州市一位贾姓阿姨,在某健康食品超市挑选五谷杂粮时,一名销售员询问她“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还拉她聊家常,关心询问其家庭和子女情况。

过了几天,这位销售员打电话告诉贾阿姨,说超市为会员组织了一次旅游活动,只需要缴纳30多元旅游费就能去某山庄免费吃喝玩乐。

于是贾阿姨便和丈夫一起参加了这次旅游。

第二阶段,需求挖掘期:

这次山庄游,并没有发生任何异样,该销售员全程热情陪同,没有销售任何产品,而是和老人们家长里短地闲聊。

在返程前,贾阿姨和丈夫得知一个好消息,“中奖了,抽中了去珠海免费旅行的大奖”。

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奖”并不是好事,因为对于主办方来说,去山庄只是预热,顺便筛选身体有些小病痛、有潜在保健品需求的老人家而已。

第三阶段,需求确认期:

一车老人坐车去珠海,到寺庙拜佛,大概要3个小时,下山后就去汤×倍健门口拍照。

“晚上本来都打算回房休息,但向导说有健康专家、名医、博士会过来给我们看病,做点指导,我们就挨个去找专家看。”贾阿姨回忆说,当晚老人们被带到“专家”房间外,排队进去咨询。

轮到贾阿姨夫妇时,她发现“专家”能很准确地说出她的身体状况,“包括我心脏、脑血管、动脉硬化这种病,都讲得头头是道”。讲完病情,“专家”向贾阿姨介绍产品,“一款蜂胶,说是以前领导吃的,效果特别好,现在老百姓也能吃到,就是价格有点贵”。“专家”当场为开方子,“最好一次先吃三个疗程,效果会明显一些”。

在这个阶段,“专家们”往往会把毛病夸大,对老人情绪进行打压。看完老人后,他们会说,这个产品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拿得到的,然后就喊“下一位”

第四阶段,服务成交期:

贾阿姨母亲表示自己当时很“精明”,晚上才找业务员去看一下蜂胶。业务员四顾无人后,悄悄地透露,这款蜂胶“经常卖断货,趁现在没人给你试2粒”。贾阿姨试过之后,“感觉很好”。

随后高阿姨自己买了一个疗程、丈夫买了两个疗程,由于没带够钱,当晚只交了200元订金。返回广州后,支付了近6万元的货款。

以上,故事结束。

那么,老人们为什么那么轻易就上当了呢?因为在整个销售过程中,保健品业务员运用SPIN模型全程掌握着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

SPIN模型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合成词:

A. 情景性(Situation): 实情探询,收集客户现有问题,用于了解客户现存问题;

B. 探究性(Problem): 问题诊断,诱发客户或帮助客户说出隐性需求;

C. 暗示性(Implication): 启发引导,将隐性需求引导到显性,然后再告之若不解决这个问题的后果影响;

D. 解决性(Need-Payoff): 需求认同后,鼓励客户自己提出满足需求的行动计划。

利用SPIN模型,沟通的一方可以快速找到对方现有背景的事实,引发对方说出隐藏的需求,放大对方需求的迫切程度,同时揭示自己提供对策的价值或意义。(毕竟大部分沟通,不都是在贩卖自己的观点和内容嘛?)

当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对错取决于使用人的目的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