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东坡风流冠绝,文章流传百世,品格光耀千古,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这都与另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那就是章惇。

          章惇早年也以才华见长,后却因其奸诈投机而被列入《宋史·奸臣传》遗臭万年,以至于其后世族人在修家谱时将其略而不录,永远地开除了他的族籍!


现摘取四个片段,说说他们的爱恨情仇。


镜头一:年少轻狂,相识相知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同榜的还有章惇的侄子章衡,成绩好于其叔。章惇博学善文,自视甚高,现在却名列其侄之后,觉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所以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等到下一科才进入仕途。1061年左右,他与苏轼都到陕西省当了地方官。


        有一次,章惇与苏轼同游南山(在陕西省盩厔县南),到了仙游潭上。潭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一座独木小桥凌空相连,下临碧绿潭水,风景绝佳而又令人胆战。章惇请苏轼到对面石壁上题字,苏轼说是害怕,不敢过去书写。章惇则镇定自若地走了过去,用根绳子一头拴住大树,另一头拴在自己身上,滑了下去,用大毛笔蘸着漆墨写了几个遒劲大字:“苏轼章惇来”。


        章惇写完字,轻轻松松地回来,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仿佛没事人一般。苏轼拍着他的脊梁赞叹说:“将来你必定能杀人。” 章惇反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章惇闻听,不禁哈哈大笑。此时,两人风华正茂,才情相当,交往之中能够推心置腹,毫无芥蒂,没有猜忌之心。


镜头二:政见不同,不相为谋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文涉嫌诽谤朝廷,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逮捕治罪,贬官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件审理期间,一群跳梁小丑绞尽脑汁,搜集资料,罗织罪名,想把苏轼推上不归路,进而一网打尽旧党骨干。

      这时候,章惇虽然是新法的支持者,但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曾质问王珪:“你想害死苏轼的全家吗?”王珪不大好意思,搪塞道:“这是舒亶他们要我这么讲的。”章惇大怒,不顾身在朝堂,站在宫殿外的台阶上大声质问王珪:“难道舒亶的口水你也能吃吗?”

    此时,章惇则逐步向以王安石为领袖的新党集团靠拢。尽管政见不同,但章惇还守护着道德良知,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客观地给苏轼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镜头三:反目成仇,分道扬镳

        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宣仁太后逝世,小皇帝哲宗亲政。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起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成为标准的首席宰相,登上了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权力巅峰。他政治野心极度膨胀,对元祐年间旧党诸臣等持不同政见者进行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手段之毒辣,无所不用其极,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就在这山雨已来风满楼的时节,苏轼于绍圣元年被贬往南海之滨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这里,苏轼处世豁达,能苦中作乐,同样写下了不少的诗文。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不料,诗传到京城,章惇却睡不着觉了。

        他没有想到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顿时恼羞成怒。绍圣四年(1097年),在章惇的指使下,吏部一纸令下,就把苏轼贬到了更为遥远的海南儋州。

在宋朝,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大罪外,一概不得诛杀大臣。因此被贬到海南,是仅次死刑一级的处罚。由此可见章惇对于苏轼嫉恨之深。此时,章惇登上权力之巅,对于极具威望且行事光明、既反对新党急功近利又不赞成旧党一味保守的苏轼,章惇已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朋友之情。


镜头四:天道轮回,忠奸可辩


        哲宗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去世,徽宗赵佶即皇帝位,太后执政。次年,苏轼遇赦,于北返途中,在常州因病逝世。

      章惇因为几项罪名被追究责任,先被贬武昌,又被贬到雷州。不久,章惇又被贬到睦州(今浙江省桐庐),最后死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

      造化弄人,章惇被贬之日,正是苏轼遇赦复官之时。也算是苏轼徒弟的章援,是章惇的儿子。在苏轼遭难的时候,没见他有什么动静,甚至连一封安慰的信都没给苏轼写过。而当章惇被贬,章援却在第一时间请求苏轼为章惇求情。


        苏轼是厚道人,丝毫不计前嫌,复信章援,写下药方请其转送章惇,希望章惇能保养身体,争取朝廷宽大处理,能够顺利北还!在政和年间,徽宗这个著名昏君兼顶级艺术家,下旨追赠章惇观文殿大学士,算是进行了彻底平反。

章惇与苏轼的爱恨情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至此,苏章两人的故事就结束了,他们的忠奸,后人自有评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章惇与苏轼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