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步诗》走近曹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被传唱了千年,现在也入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让孩子背诵这首诗的主要目的,除了感受古典诗词的人文内涵和诗词的意境之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兄友弟恭。然而透过这首诗,我们又能读出曹丕的什么特点呢?

    从《七步诗》,我们已经知道曹丕是一定要杀了他的弟弟曹植的,好在曹植的才智救了自己。在《世说新语文学》中记录的是曹丕嫉妒自己弟弟的才华。很明显嫉妒是他的一个主要特点。按照常理他位“列建安七子”,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三曹”应该骄傲才对,在文学上不至于那么妒忌自己的弟弟。应该还会有更深刻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曹植有夺嫡之势。因为曹植也是曹操特别喜欢的儿子,在夺嫡上是很有实力的。在立太子一事上,在两个儿子之间曹操还是很纠结的,为了此事也曾经问过手下的众大臣,结果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后一次曹操出征前二人的表现,让曹操最终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

      说到曹丕对曹植的嫉妒,也并非表现在一件事上。《洛神赋》想必大家都熟悉,按照资料记载,曹植的这篇文章就是以曹丕的皇后甄宓为原型写的。最后导致甄夫人被逼服毒自杀,除了政治斗争、后宫争权的因素之外,妒忌或许也是曹丕逼死甄宓真实的原因。

      作为一代君王,曹丕还是一个爱财的人。他即位之后就对侍中苏则说让西域“献径寸大珠”,结果被苏则抢白了一顿:“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墓。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有其一就有了其二。。孙吴为了暂时躲避曹魏的锋芒,就派使者入朝示好。结果曹丕就“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结果吴国的大臣都不同意。但是吴王为了暂时躲避锋芒,还是给他了。“且彼在谅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不知道曹丕听见这句宁“宁可与言礼哉”时会作何想法?

    除了嫉妒、贪财之外,好像曹丕继位后做的很多决定都不能得到大臣的认可,不知道是他自己的决定不对呢?还是这些大臣不听话呢?比如曹丕在刚即为时,要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可是司马孚不同意:“当进用海内英贤。”曹丕徙民,辛毗也坚决反对;孙权投降魏,大家认为这只是孙吴的缓兵之计,所以不同意。可是曹丕却固执地加封孙权为王;他要立郭氏为后也遭到大家的反对。

    那曹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三国志裴注》说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但是也说他“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看来优缺并存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皇帝很多时候也是一个真是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七步诗》走近曹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